一元训练理论(压缩修订版)

时间:2022-08-11 12:55:20

一元训练理论(压缩修订版)

摘要:体育训练最根本的内涵在于:通过人体与环境的矛盾运动对机体输入信息,从而调整机体的信息结构――物质结构――能量输出功能。这整个过程是一元化的。

关键词: 体育;体育训练;体育理论;一元训练理论;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6-0028-05

Abstract:The essence of sports trainning lies in the following unitary process: the information was input into organism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ody and surroundings so that the framework of the organism's information structrue, substant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output function is adjusted.

Key words: sports;sports trainning;sports theory;the unitary trainning theory;health

体育训练是人体发展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必须结合体育训练,才能维护和改善健康,维护和发展运动能力(甚至包括维护和发展智力)。

由于人体的科学性超出于迄今科学界之认知,训练工作完全科学化是不可能的;然而,由实践检验获得的认识是可靠的,由之与确切的科学知识相结合、逻辑建构起来的训练理论,是可以承担起训练学科学研究的认识基础的。

从事体育训练,需要对人体的内部矛盾运动,有一个总的抽象概念。人体是复杂适应系统。[1]人体作为生命有序状态,贯串着物质、能量和信息运动;这个非线性运动,由“大脑皮层――DNA网络”统一调节,从而使机体和谐地实现能动发展。训练最根本的内涵在于:通过人体与环境的矛盾运动对机体输入信息,从而调整机体的信息结构――物质结构――能量输出功能。这整个过程是“一元化”的。训练工作的一元化就是由此决定的。

1 根本原理

把“超量恢复”认作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不妥的、错误的。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整体调整。

运动能力乃人体与环境相处之必需。其发挥,需要付出能量,故非越高越好,而以适用为度。因此,作为生命有序状态之人体,对其与环境之互动,具有极灵敏的能动反应机制:调整整体内部,在保持体内和谐的同时,使运动能力处于适度状态。所以,体育训练从根本上看,就是运用了这个生理机制:从人体与环境的矛盾运动入手,输入信息(新异信息),导致创造性破坏,促使机体实现整体调整。

打个比方:坦克车和小汽车,功能上存在巨大差别,差别系于各自结构与任务的“一元化”适应;同是坦克车,在制造史上优化,功能又有巨大差别,差别系于各自部件与整体的“一元化”适应。拿任何一项属性――譬如“速度”来讲,取决于整体的一元化结构,而并无什么“速度素质”(决定速度的、独立的功能物质因素)之存在。其它各项属性,无不如此。作为机械产品的坦克、汽车,尚且如此;结构极复杂而又极灵活可变的、整体自洽的生物有机体,更是如此。

人体具有成百万亿细胞和无数分子,从分子到整体存在着多层次的、复杂的连接组合;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这各级的结构、形态(构象)等等,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变化可能;(尤其是分子级,甚至存在上亿种变化可能:如一条氨基酸链,能自我扭结成几亿种方式[2];每一种氨基酸原则上可存在于蛋白质的任何位置……对于约300个氨基酸长的典型的蛋白质,可给出10390种不同的蛋白质[3];)从而使整体对应于训练,可以从无数种变化、组合可能的优化选择和建构中,“一元化”地落实于功能适应最优的一种。

一次次训练,好比一次次“趋优”努力。制造业中的“趋优”努力,是由制造者的智慧,驱动设计和制造这一整套过程实现的。训练中的“趋优”努力,是由“天智慧”(自然进化史最高产物之一的人体的自组织功能)驱动实现的。神经联系的各种“内部模式”;体液调节中的各种激素分泌;骨骼组织的各种精细构建;肌纤维多种类型的转化和分布;肌糖元含量、血糖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血乳酸含量……的种种浓度变化;循环、呼吸……等等各系统与运动方式的紧密适应;等等这些,不过是“天智慧”的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的表露而已。(其客观存在,是极为精细复杂的;人们所已认知的,不过是影影绰绰的部分而已。)

所谓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及其所衍生的子系统:“速度耐力素质”……,孙系统:“趋近速度的速度耐力素质”……等等;构成“身体素质论”的庞大体系,构成“二元训练理论”的立论基础(也是“超量恢复”的立论基础)。然而,整个的这个庞大体系(包括这个体系中的任何一项),均属主观臆测,并非客观存在。

“超量恢复”,这种以独立因素、而非整体调整,来认识训练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由独立的“素质”(速度素质……等等)决定功能;这与由“灵魂”决定生命,由“元气”决定气功,由“飞剑”、“法宝”决定武侠功夫一样,均属这样的猜想:由独立因素决定机体的相应功能。在这样的观点里,独立因素是主宰,“身体”不过是“独立因素”寓居的“躯壳”。这种观点的影响力非常强大和稳固,因为它是几百年来科学界的一种根本性思想方法――“还原论”的体现。(然而,“速度素质”等等,是对“还原论”的曲解:因为这些“素质”本身,是臆造的、客观不存在的。)所以,仅仅用“还原论”作训练研究的思想基础,是非常不够、不妥的;训练研究还必须以“整体论”作思想基础。[4] 作为特征,前者是机械理念,后者是生物理念。[5]]训练作用,必然被生命有序状态融入并带动新陈代谢中的有机整体重建,从而实现整体调整。

2 一元观

运动能力是“体能与技术的统一体”。因而,训练工作必须“专项化”。[“体能”与“技术”是同一本质的不同侧面。讲“体能”,离不开“技术”;讲“技术”,离不开“体能”。可以借用热力学的“熵”概念:“专项化”程度低,就是“熵值”高;“专项化”程度高,就是“熵值”低;“专项化”发展,降低着“熵值”,从而一元化地提高运动能力水平。]

建立在“体能训练”(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运动素质训练、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项“元因素”的认识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的“二元训练理论”,从根本上搞错了。(脱离专项的“体能训练”,不可能为“专项训练”打基础,只会对运动能力产生干扰和牵扯。)

[ 体能训练手段在结构上向技术结构的趋近,是几十年间训练手段发展史中可以明显看到的一个动态。(如:游泳拉力训练、背着“兜风伞”跑、磨阻力自行车、跳深[6]、水中走……等等。孙海平教练满头大汗地帮助刘翔针对性地训练肌肉力量的电视镜头,应该启发许多项目改善各自的体能训练手段。)这是运动训练专项化发展的反映之一。(一般地说,体能训练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提升能力;预防伤损。趋近技术结构的手段,可以使这两方面的发展趋于“有准星”:“有准星”地促使功能环节提升所应对的能力;“有准星”地促使肌、骨、腱等等各项肌体的器质,针对性地趋于坚强。)“隔靴搔痒”是许多训练实践中的一个“幼稚病”,例如用“卧推”等手段来训练掷链球力量……等等;这些“幼稚病”的“去幼稚”开发,就可导致训练效益的提高。]

3 体力波

运动能力是波浪式存在的(它在时间进程中是波浪式地运动着的),这就是“体力波”。运动成绩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并非恒定不变的。(在以数值计量确定成绩的运动项目,运动成绩与“体力波”是否发展到充分发挥“体力波峰”的“峰值”相关。在对抗性运动项目,“体力波峰”还存在“峰形”问题。“峰形”在足篮球等项目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节奏”,“节奏”掌握是制胜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项化”不仅反映于机体的空间结构,还反映于时间结构;“体力波”就是时间结构的反映。

人体内部存在着多种矛盾运动。从体育角度看,可大分为“基本生命运动”和“运动能力运动”两大层次。这两大层次的矛盾统一,决定“体力波”的结构:反映“基本生命运动”的身体健康(阴),是“体力波运动”的基础和保障(搞训练决不能不管健康);反映“运动能力运动”高峰的运动能力爆发(阳),是“体力波运动”的推进动力。(作为“推进动力”的作用方式,有“应激”和“易化”两种;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对于“应激”来说,训练中宜利用的最高爆发点,是“适度应激”。)“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运动,形成了一个接一个的“体力波”。完好的“体力波”,应该实现阴阳平衡。(在2007、2008年,两度打破女子100米蝶泳亚洲纪录的周雅菲的教练姚颖说:“掌握上‘紧与松’,以松为主……”。这就接触到了“体力波”的内部关系的一个方面了。)

“训练波”是“体力波”客观规律在训练操作者主观中的反映。由于训练反应是快速的(当前的基因研究中发现了非常快速的即时反应),“训练波”的时间跨度是相当短的。(时间跨度主要系于“身体健康”的恢复速度。)适当地掌握好“训练波”,可以争取到运动能力的“滚动式”发展,形成持续进步的高潮。

“训练小周期”实际上是“训练波”的外在操作形式。通常,它由作为自然规律的“训练波”与作为人们生活习惯的“星期制”,相结合而产生。它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以“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相继过渡链接为特征的“训练大周期”(马特维耶夫周期),人为地“进一步、退一步” 搞折腾,还可能在运动能力本体上留下累累“伤疤”,对运动能力提高是无益的、不妥的。

运动能力仅仅存在于“体力波”运动中。所谓的“体能储备”(企图通过非专项的体能训练来储备体能),是不存在的、虚妄的。同样,把比赛发挥简单化地看作“体能消耗”,也是错误的(这就不能解释,何以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能连夺8枚金牌)。

4 整体自组织(整体自洽、整体设置)

整体自组织(整体自洽、整体设置),与生命有序状态的内部调整,其含义是同一的。

人体内部是矛盾统一的;同时,人体与环境也是矛盾统一的;这种“双重的矛盾统一性”,是全部训练工作的根据和出发点。“体内矛盾统一”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整体自组织”(整体自洽、整体设置)。

“整体自洽”规范着运动训练的基本框架。例如:在不考虑战术的情况下,匀速的效率最优,变速则浪费能量。又如:竭尽全力的出发冲刺、超长距离训练(所谓耐力素质训练)、超长时间训练课(所谓超强体能训练)、厚实训练法(亚强度大数量重复)……等等,与训练者的主观愿望相反,都只能导致运动能力的矮化。[非相宜的、片面的“高度设置”运动能力的某一方面,则机体通过“整体自洽”,必然要降低其它方面;从而导致运动能力总水平的下降。(如:六、七个小时一堂篮球课,必然导致进攻和防守能力的下降。)2008年六、七月间的足球欧锦赛中,有的运动员全场跑动1.3万米;有人以此认为必须对足球运动员进行几万米跑的耐力素质训练,这是不对的。“足球跑”与“万米跑”,从“整体设置”的角度去看,是完全不同的。足球跑的主要特点是“跑得快”(十几米、几十米冲刺),在90分钟时间内,跑动越积极、跑得越快,累积跑量才能够越多;而长跑跑得慢,越长就跑得越慢;两者是不相洽的。(慢跑发展的是红肌纤维,冲刺需要的是白肌纤维,从微观分子水平的这一角度去看,两者也是不相洽的。用长跑作“体能训练”,会导致肌纤维不同程度的“红肌化”,这是许多项目“体能储备”训练中的一项严重失误。[7])]

5 争夺技战术优势

更好的技战术,可以使体能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并节约能量。错误和落后的技战术,会对运动能力造成自扰、自我损害。争夺技战术优势,是争夺运动能力努力中的核心组成部分。(2008年六、七月间,身高1.63米、世界排名133位的郑洁,在温布尔顿网球女子单打比赛中,分别战胜身高1.88米、1.87米、包括世界排名第一在内的对手,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亚洲选手打进四强,并在半决赛第二盘中与身高1.77米的著名选手小威廉姆斯打成“抢七”。这充分显示了技战术在运动能力中的地位和意义。)对“争夺技战术优势”存在盲视(例如几十年间的中国足球),运动能力就不可能出现高水平。

对于按技术进行竞赛的项目,技术的意义更加突出。动作技术:外部表现为人体与环境的互动,要求体现出力学的合理性;内部机制为有关肌体的运动,要求体现出生理学的合理性;总的要求是实现力学和生理学合理性的统一。现实的动作技术受运动员的技术基础和指导者的技术认识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训练进度上常常误把陈旧技术当作先进技术的初级阶段来安排,这就构成不合理的扭曲;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开始就按先进的技术要求来进行。比赛中竞争的是“整套”:“整套”系由“单个动作”(及其分解因素)、分段、分段连接、整套尝试、……等等环节,构成训练进度来完成的;要全面评估各环节完成之必须的时间(精力)、各环节相互间作用、以及各自的“比重”、“记忆力”等因素,来设计训练步骤(包括其必要的调节预案),由以形成完整的训练计划;并在实践进展中不断地评估调整之。“比赛现场中的整套完成”是训练目标的全部;这项终极的价值评估,必须时刻放置在胸中,用以比照和调节当前的训练实践。

对抗性技战术及其发展,存在于对抗实践中。( 中国女网近年的进步,“以赛带练”起了很大作用;这有助于理解“技战术发展存在于对抗实践中”这个命题。)实践是发展的,先进胜后进。不存在脱离实践的、孤立的“正确技术”及其“基本功”。例如:足球技术必须在足球竞赛游戏中起步培训(体现出“内生型发展路线”);在这个基础上,可穿插结合对一些技术环节的单独指点训练(在步骤上交替结合)。若按年度或多年划分的阶段,使用:“基本功”“正确技术”……这样梯级递进的方法,分段割裂地去培训苗子(体现出“型发展路线”);这样,便可能给运动员的技术发展留下“伤疤和缺陷”,甚至断绝其“巅峰尖子”的成材可能。(一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体系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是层级结构的”,“个体发生重演种系发生”。这些深刻的科学发现,对于球类训练研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8])

鉴于足篮球等项目,人员组成众多,存在着大量的技战术环节;如果能够对整队和各成员、各具体环节,比赛中、训练中的技战术表现,实时地进行记录,具体地提出针对性改进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这些要求;(包括采取高技术手段和助理人员分工等方法,更清晰、快速、细密、有效地践行之;)这样的训练操作,可以大大提高训练效益。在这里,统筹兼顾的运筹学,显得非常重要。

赛前,对于双方的主客观实际,深入调研并反复进行虚拟研究,制订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方案,并在演习中、更在实践中灵活变通地调整之;这种智力应对,对竞赛全局,可能产生重大的、甚至颠覆性的影响。(在NBA总决赛中,可以看到紧挨着的不同场次,比分大起大落;原因非常复杂,然而,似不妨归总到“应对策略和方案”上来。)

6 运动训练全周期

训练以生命为载体。 生命全周期的存在决定了“运动训练全周期”的存在。生命的前期,影响、甚至决定后期;“运动训练全周期”的前期,也影响、甚至决定后期(决定成材率)。

现代科学研究指出,个体自出生至约16岁,是生命的“幼态持续”阶段。[9]这是人类机体特有的、以大脑皮层为核心的、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个体动作技能和知识的基础,就在这个阶段中形成了。人体发育史的这个客观实际,决定了童少年在“运动训练全周期”中的突出地位。运动水平的最高发展,必须依靠“运动训练全周期”的充分运用,来给予保障。错失“幼态持续”阶段,便很难达到优质技术。这个问题,需要提到训练体制建设的层面上来考虑。

童少年合理训练的开展,是运动能力高水平发展的一个源泉;抛却童少年时期,孤立地从青成年起步抓训练,“巅峰尖子”目标,就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实现。[ 优质的儿童技术基础,是高水平发展中一个高增益、不可补的环节。中国体操的跨越式发展,同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从儿童入手抓训练分不开。中国跳水也是一样。中国举重第一个大体重级别(108公斤级)世界冠军崔文华,同他十岁起步练举重,密切相关。中国足篮球的徘徊,同缺乏儿童技术基础,是分不开的。]

7 到位

训练量与强度应该怎样掌握?

“超量恢复”观念,在认识上是错误的。由之得出的“大运动量”训练原则,也是不妥的、错误的。

训练效益系于生命有序状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训练实践在具体的“体力波”中运行着,在其中的各有关时刻,训练负荷均以“到位”为度。过犹不及。既需要从运动进取的一面来理解“到位”;也需要从健康保护的一面来理解“到位”。

8 精神

人是有思想意识的,精神统领行为。精神与物质相互转化(通过神经激发与激素释放……等等环节)。精神是运动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训练工作,首先要重视精神因素。比赛现场,精神激励十分重要。

精神与体力、智力、心理、以及训练史……等等因素相联系。心理状况与预期和现场实感相联系。(胆怯或轻敌、“包袱战”或“背水战”等等,反映了实力与心理的种种联系与转化状态)。让积极情绪战胜消极情绪(如“以苦为乐”、“望梅止渴”、“变压力为动力”等等),用严肃的、充实的行为操作程序顶住价值压力(例如以一招一式平衡木动作的正常操作顶住胜负包袱――用专注的操作注意力“夯实”胜负包袱下的“脑中一片空白”)等等,常常是心理掌握的有效方法。

理智与激情,是高水平、超水平发挥的必要条件(迟钝则会贻误战机)。 [ 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刚过半程不久,罗马尼亚运动员38岁的康.托.迪塔,突然从第一集团后排冲出,与“第一集团”的距离渐拉渐大,至约400米(其间她曾多次后望,反映出她体内也存在着极强的疲劳感),最后夺得金牌;超越了实力更高强的一些对手。这反映了策略智力和意志力的胜利。(在通常“最不会超越”的时刻启动超越,令对手意想不到,放弃“跟随”努力。)比赛中,存在着体力、智力、意志力的生动活泼的非对称综合角力。] 过激,则可能出现慌乱、造成溃败。

精神问题与对手、更与本队的“精神小气候”密切相关。要结合平时的教育和奖惩环节等等,建设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制度,建设职业道德风貌,建设团队精神;要建立师生和队友间深厚的感情,促进良性互动,促进积极思维,实现“生动活泼的个人”与“强有力的集体”的统一,充分调动和激发主观能动性。

要贯串一切场合、结合一切机会,充分挖掘和培养精神潜力。

9 训练手段和训练计划

训练手段是为训练任务服务的。训练任务由迎赛战略和当前现实等条件来确定。例如:改进某一个动作技术;提高某一项具体体能;……一支足球队依次地提高其具体的进攻和防守能力等等。

训练手段设计,就在于利用体内矛盾,制造“发展形势”。这就要依靠基础,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彰明需要和可能攻克的“进取目标”。[ 在可能条件下,需要对目标进行“缩小”(坚持目标要求必要性的同时,在可能范围内进行“缩小”,以调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放大”(放大“目标”在手段中的“位置”,以扩大它在训练中的承受面)。]

依靠基础:在现有体能和技术基础上,使训练手段能够确定地达成可操作性。

一个具体的训练任务,往往通过一个主要的训练手段来实现。这往往构成了一个“训练小周期”的主要内容。直到这个训练任务的完成,就构成了训练进度中的一个步骤。训练步骤或训练步骤的连接,构成训练阶段。(这样的一个“步骤”或一个“阶段”,也可称作一个“中周期”。这是一种操作称谓。)适当地安排训练阶段(包括穿插必要的调整阶段以确保身体健康的完好程度),就可基本构成全年的训练计划。

依照“运动训练全周期”规律和具体实际,可以制订出多年训练的战略安排。

10 进步原则

体育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进步。“进步原则”是评估训练工作的基本标尺。除了有意识的主动调整以外,对于适龄运动员来说,正常的运动训练,应该对应着持续进步。进步,是正常的;退步或停滞,是不正常的。应该用这样的标尺,来不断地自我评估和改进训练工作。

快速地对训练产生反应(现代科学研究已经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观察到了),是适龄运动员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为什么会在整月、整季度、整年的训练后,水平停滞?并非训练无反应,而是训练工作内部存在矛盾和错乱;以致该训练工作体系与水平停滞,形成了一种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是不正常的:训练工作体系内部存在着“干扰因素”,阻挡住了前进步伐。需要用这样的认识框架,对全部训练内容和安排进行具体的、周密的分析,找出干扰因素以消除之。[ 例如:技战术偏差;欠缺能争取进步的针对性的有效训练;脱离专项的“体能训练”干扰;陷于马特维耶夫周期,在循环中踏步停滞;训练“不到位”;过度疲劳;伤病;……等等。]

对于适龄运动员,在看似较高的水平上停滞,往往被看作“稳定”,认为是一种“成功训练”,这种观点是不妥的、错误的。

11 完整的训练单元

从专项的一个“全程强度”到下一个,这个训练全过程,可看作一个“完整的训练单元”。(“全程强度”可对照比赛规则来认识。例如:一次马拉松全程跑可看作一个“全程强度”;而“三次抓举 + 三次挺举”,也可看作一个“全程强度”;六次推铅球,也可看作一个“全程强度”。)

“完整的训练单元”是从训练规律的视角来认识的;“训练小周期”是从训练操作的视角来认识的;两者是分属于不同认识框架中的概念。一个长大的“完整的训练单元”内,可能容纳多个“训练小周期”(例如马拉松);一个“训练小周期”内,也可能容纳多个“完整的训练单元”(例如铅球训练)。

“完整的训练单元”对于训练的设计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它应该是进行“实时训练评估和设计”的基本环节。(对于“训练小周期”来说,也是这样:需要首先从“完整的训练单元”着手“评估和设计”,从而推及对“训练小周期”的“评估和设计”。)一个“完整的训练单元”意味着训练的一步台阶:关键在于,背靠着“基础”、面迎着“目标”,如何能有效地进行恰当的、“创造性破坏”的训练工作。

在“以赛带练”中,可以看到:“完整的训练单元”以及“实时训练评估和设计”,这两个环节,无意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运用和发挥。“以赛带练”对于成绩进步的积极意义,主要就在于此。这是“以赛带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需要把这个启示转移运用到平常的训练中。那么,“进步原则”在训练掌握中的贯彻和运用,就可能比较充分了。

12 怎样对待运动技术和选拔

各项运动技术,包括走和跑,由于发生在人体,都是科学性极强的问题。体育界、包括体育科技界,往往简单化地去进行认知和处置,这是不妥的。可能形成偏差,甚至长期的、大规模的偏差。(我国对于小学直至专业队,曾经推行“后蹬跑”作为首选“基本功”,就是极深刻的教训。)从当初迈•约翰逊跑技的看似异类,到现在的一定程度的普化;从美、澳等国游泳,近年来高度重视技术改进研究,由之参与促进了大批世界纪录的诞生;从这些事例,都可以看出运动技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为了争取技术进步:除了改变对技术定性的轻率态度,加强科学研究以外;尊重群众中的创造,也是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人体本身客观上的科学性,群众中可能会随机地涌现出非常精妙的技术创造。应该加以爱护,不要随便给予打击;要积极地等待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选拔也是这样,要从专项特点出发。不同运动项目对于人体天赋具有不同的选择。选拔,需要深刻地研究和把握这种选择。(如:马拉多纳虽特矮,却丝毫不辱球王称号;中国足球一刀切地追求高身材,是不妥的。马拉松虽赛程特长,需要耐力,却仍应该从跑得快的苗子中选拔、培养,不能满足于从跑得慢的苗子中选拔、培养。等等。)

13 训练大方法和小方法

训练方法有“大方法”(训练方法的宏观方面)和“小方法”(训练方法的具体和精细方面)两个方面。

“训练大方法”反映人体训练最基本的规律,它是相对稳定的;上述十二条,就构成“训练大方法”的基本骨架。

“训练小方法”需要适应于所遭遇的、变动不居的各种具体情况,因而必须相应的灵活发展。

“训练大方法”是“训练小方法”的必要依靠;“训练小方法”是“训练大方法”落到实处必需解决的具体操作环节。

14 训练“作用力场”

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有关科研人员和服务人员,如果有的话),构成体育训练的“作用力场”。

从近年美、澳等国的游泳训练中可发现,有的重点训练单位,除主教练外,还存在助理教练、科研人员、医生、按摩师等等多位参与协同服务的人员(职务的、业余的、选择的或志愿的)。这主要是扩大和提高了“作用力场”中的智力因素。搞得好,是很有效的。例如,北京奥运会上仅以0.01秒之差屈居女子50米自由泳亚军的美国运动员达拉.托雷斯,1人训练就有9人为之服务[10];41岁的她,年龄上显然居于劣势了;之所以夺取到如此重大的胜利,靠的就是她的“训练作用力场”的智力优势。这同时说明:大量的训练工作,包括比较先进的训练工作,并非完善;而完善化有利于提高成绩;因此,世界纪录还可以不断提高。(在较大的“作用力场”中,为了争取不同个体间的互益作用而减少“内耗”,操作中可能需要一种柔性的互动关系:例如,既能亮明不同观点,又不简单化地使观点带上“刚性”和“约束力”;把不同观点记入历史,以观后效;以争取各有关方在实践发展中的认识的积极提高。)

从上可以看到,由于人体自身的“科学性”超出于科学界对之认知的“科学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教练员是“个体性”的工作:既需要充分发挥业务自;又需要开展竞争。竞争是进步和进化的动力。放眼几十年来国际训练总的形势,呈现出的情况,就是这样。

实践竞争促使训练方法进步。当前的训练方法主要是经验性的。但是,一定的训练方法(尤其是训练大方法)对应着一定的理论观念。如果耐心梳理,可以发现:国际体坛训练方法的发展走势,是从传统的“二元训练理论”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之所以说“潜在”,是因为国际体坛理论界,迄今尚无系统的、成文的“一元训练理论”出现;但实际上,局域的、实践的“一元训练理论”,已经在国际体坛广泛地存在着了。

几十年来的训练发展形势,主要是从实践到理论。面对此实际,也可谋求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之路。如果能够从全面发挥“一元训练理论”入手,自觉地探索和建构训练工作,则有可能争取到跨越式的新进步。

15 巅峰事业

体育可以是一项事业,是巅峰事业(求胜、在一定范围内似有“胜则通吃”的意味)。可以是社会事业,也可以是经济事业,更可以是社会、经济相结合的事业。有利于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

作为事业,需要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主办方、谋划方、操作和实践方。主办方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实业家;操作方是教练员;实践方是运动员;一般欠缺谋划方,而由教练员兼任。这是手工业的特征:有技术高超的师傅(他们有创造性固然是可贵的),但没有设计师、工程师。然而,这同“巅峰事业”不相符。从巅峰事业、例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来看:它最突出的部分,是谋划部分;最需要的人才,是尖端科学家。

从上述“作用力场”的发展形势来看,“谋划部分”正在发育。任何一位有远见的主办方,现在最需要的是:运用各种不同程度的方式,青睐、发挥具有真才实学的创造性科研人才的作用。发育“谋划部分”;尤其是在“效益性”指引下,发育训练工作的“设计和评估”环节。另一方面,体育科研,有没有可能发育出,类似于会计事务所、发动机设计公司那样的,以“训练设计和评估”为专业的服务机构呢?

竭诚地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霍兰. 陈禹等译. 涌现[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 (英)《焦点》月刊2002年4月号文章:超越基因组:破译蛋白质,译文连载于参考消息,2002-5-7-8,(7).

[3] (美)B.艾伯茨, D.布雷,J.刘易斯, M.雷夫, K.罗伯茨, J.D.沃森. 细胞分子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上册):117-118.

[4] 2002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邀请两百来名科学家,花费一年时间,研究出来一个长远科研规划。它的特点,就是认识到,过去的人体医学研究,仅仅使用“还原论”来主导,这是远远不够的。例如,认为人体的基因研究清楚以后,癌症治疗就可以解决了;可是,现在人体基因序列已经研究公布了,癌症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是因为,人体是高度复杂联系的整体。新的这个长远科研规划认为,今后也必需使用“系统科学”,使用“整体论”,来主导人体的医学研究工作。见吴家睿:《通向生命科学未来的路线图》,载《科学》(上海)2004年第1期24-26页。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学监督保障医生李勇枝说:要避免发生太空中产生的健康问题,‘我们有中草’。(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和比利时卢万天主教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与俄罗斯和欧洲的宇航员相比,中国航天员重返地球时的身体状况较好。)她说,‘人们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分子层面,针对某个器官或某种细胞来解决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疾病不是由单个原因造成的。因此,中医理论采用综合方法,调整人体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摘自《参考消息》2008.9.25第8版:《中医药“造福”中国航天员》。

2002年5月10日,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出车祸濒临死亡,国外的医生都建议放弃治疗。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去英会诊,将刘海若带回,成功救治。她认为,人体是一个具有强大自我恢复能力的组织系统,当系统不稳定了,人就生病了。而医生治病,其实是干预这个系统,使其恢复到稳定状态。她提出了“整体自洽”理念。摘自花城出版社:《青春是美丽的》第四集,2007年第1版432-433页。

[5] 诺德•布朗. 新的生物学范式. 载(美)《未来学家》杂志2008年9-10月号;译文题:《生物学世纪:不要“完美”要“最好”》,载《参考消息》2008.9.10第9版。

[6] 陈小平. 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50-165.

[7] (德)R.F.施密特, G.特夫斯. 人体生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49.

[8] (美)司马贺. 武夷山译. 人工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198-200.

[9] 冯百跃. 人类个体早期动作技能形成中的“敏因”的作用[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7,(4):6-11.

[10]张斌. 41岁可以第5次. 三联生活周刊,2008,(25):150.

上一篇:特定运动项目等动力学测试的差异及成因 下一篇:倍力方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