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缘起、思路及意义

时间:2022-08-11 08:46:02

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缘起、思路及意义

摘 要:草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启动受教育者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的话语资源与命名冲动。它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平等性的灌输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融的过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生活世界;生命立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8/09-0068-05

当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学科的迅速崛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质疑与批评。再加上因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而激发的本土意识、因社会的贫富分化而激发的现实关怀,都促使传统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新的话语资源和命名冲动,于是,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缘起

“草根”是个外来词,它来自西方,始于美国。19世纪的美国正沉醉于淘金狂潮,淘金者凭着经验认为,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赋予其“基层民众”的内涵。学者们认为,野草也是阳光、水、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它看似散漫无羁,却充满生机、延绵不绝;它虽然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却因根植大地而获得了一种为求生存永不休止地走沙、钻土、挤石的顽强精神,最终成为地球生物链中最普通但却最基础的一环。

“草根性”即草根的精神,指平民性、本土性、通俗性、市井性和普适性,它通过隐喻和传输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草根意识的出现,草根精神的张扬,实质上还是大众在寻找张扬自我、还底层生活以本来面目、宣泄人生本质的机会与空间,以便在自由宽松的舞台上争得自己的话语权。当前,上至精英,下至民间,都表现出谈论“草根性”的巨大热情,就是因为草根的魅力和作用的吸引:什么高深的道理、任何晦涩的语句,一经草根化后,便一目了然、亲切动听。当然,草根虽然具有冲击僵化秩序结构的活力,但也容易与非理性的民粹式思想结合。[1]特别是在自然生命的直接体验已经成为合法挥舞的“大棒”的今天,我们既要发掘草根概念本身具有的启示性蕴涵,更应注意用先进文化对草根性加以引领。

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概念,无疑是受到草根文化的启迪。在时下浮躁、功利、竞争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草根文化犹如一股清风,沁人心脾。大荤之后想吃素,紧张过后盼轻松。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其负面因素的侵扰,渴望冲破藩篱,回到大自然的质朴生活里去透透气,解放一下自己。正好,草根以其质朴和净化心灵的魅力登上了文化舞台,自然会获得热烈欢迎。同样,人们在接受了多年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对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早已厌烦,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会让人们感到“这才是自己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药”并没有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上和教材中,而且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其质朴而让人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与个人经验、生命冲动、地域背景、生存环境和传统之根相联系,暗合关注弱势与底层的社会主导舆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倾向的含蓄反拨,包含着对于生命存在及其身边细微之物的价值关切或悲悯情怀,而这恰恰迎合了社会各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土性(民族性)的期待。

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的接收者、享受者和传播者。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精神产品创作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积极的、实践的历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化,首先要求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来“化”大众,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大众实践;同时,又让广大群众来“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即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及从中升华出的新思想来丰富和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群众对和谐社会的认同,要在民众中普及和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需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使其超越政治、经济、宗教等各种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和地域界限,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事业,亦即“‘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2]。

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化,就是要用纯朴化、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语言和形式,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学术问题通俗化,严肃话语(政治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重“说教”、“灌输”的单一乏味和苍白贫色的封闭循环,融入大众的社会生活,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受教育者在愉悦中接受教育、领会哲理、受到启迪,使每一个生命个体在不同感悟的包容和互动中达到殊途同归的人生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提出,使得教育对理论知识条件的要求降低,教育的形式越来越方便、多样,教育的成本降低,教育提供者泛在、发展动力多元、内容题材多样、民众意见表达平台选择的自由度扩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并不是学者们坐在书屋里获得的灵感,而是时代变迁的一种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呼唤个性、呼唤本真,网络经济时代是一个属于草根阶层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装腔作势没有市场,假话套话易被戳穿,只有自然、质朴和充满真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容易让人们接受;也只有在草根性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状态,了解人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历程。

当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研究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承接和反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尝试。就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草根形态的教育二者都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所体现的质朴性、宜人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彩、载体更加完善全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某种原生性和一定的深度,成为一种将教育者独特内在的生活经验、脾性甚至背景,自然地转化为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与独特性,成为一种根植于社会土壤,自觉地进行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就不仅仅是换了一种形式、一种说法,而是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所体现的内容、形式、方法,能否成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这才是我们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的关键。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转向和向人的生命立场转向的过程。

首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生活世界”概念是从哲学中引入的。谈论生活世界,我们不能绕开胡塞尔,因为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才真正成为一个学术概念。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世界,而是一个生动鲜活的世界;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主体共享的开放世界;同时,它又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简单世界,而是有多种要素相互渗透、组合而成的多元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人的创造和发明同样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因此,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成长的土壤。

当然,对于人来说,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价值、富有意义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就是其向生活世界的转换过程,是转向以人的现实需要和人的现实情景为出发点,在人的现实活动和生成状态中理解人本身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人的深切呵护与关怀。生活世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世界,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转向,就是回归人的现实世界,就是回归现实中的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一种有限的“活动”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呈现出“全天候”和“随时随地”的状态,呈现为一种氛围,使人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载体所隐含的影响。

人需要情感的寄托、情绪的宣泄、心灵的抚慰、信仰的追求、情操的陶冶、人格的锤炼、人性的拷问;人需要理解、信任、肯定、尊重。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来渗透和吸收。一支歌、一席话、一本书、一首诗、一堂课、一句格言……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所展现的价值,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一样,使人须臾不可以离开。在生活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彰显的是手段的依附性、情感的愉悦性、过程的隐蔽性,是无意胜有意、无声胜有声、无教胜有教。通过生活世界,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来规范人的行为;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它要回归的地方。“无论什么教育,都只能‘教’表面上的东西,表面以下的东西是不可能教的,只能靠个人的体会与感受”[4],而体会和感受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转向,恰恰就是要实现教育的泛在化。

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立场转向。人的生命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人类群体的发展和个体生命的发展,是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处于优先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就在于引导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完善自己的生命追求。人在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也在教育和被教育着。所以说,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生命活动本身,追求自由、幸福、公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它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教育闪烁着人类的生命之光,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所显示的目的,体现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公益事业”[5]。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就是建基于生命之上,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生命的逻辑、倾听生命的律动、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增大生命的价值,从而创造新的精神生命,让生命日益走向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样,生命的价值就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增值、提升和拓展。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立场转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首先是生命立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席。人是生命的存在物。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它的独特性,表现为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生命特性是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的统一体。

从自然属性来看,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自然生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人类理性中的工具理性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人类借助科技征服自然,在创造了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却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打开和舒展,而是封闭与限制,公民完整的受教育权被降格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被动灌输。这不仅使教育偏离了目的,更重要的是束缚和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在人类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到民众的真实生活中,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主题。因为,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只有人格才能感动心灵,并让自然生命不断向智慧生命和审美生命提升。

从社会属性来看,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创造活动,他始终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强烈的社会意识与浓厚的社会文化作为自己的特性。[6]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生命过程要完成的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化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人的社会化的速度和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不仅充分体现人的社会属性,也是加速人获得社会属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从人的精神属性来看,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人的主体性就是由人的意识引发出来的。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与创造中,主体性的发挥是这种创造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是这种主体性的最好见证。“人是一种双重生命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7]。人的自然属性的丰富性,要求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推进并提升这一丰富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同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通过教育双方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感应与共鸣,将有效地克服生命立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席,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内在于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8]

其次是生命体验在主体间交往中丰满。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是一种相互依赖的主体间存在。教育活动是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的,是面对面的相遇、情与情的交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过程,就是让生命体验在主体间得以丰满,并呈现出生命的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主体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时,他人也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主体的精神世界,从而在实践流动中形成了互惠互生的意义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这种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换,即从金字塔模式向网络模式的转换(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使每个客体都同时成为对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教育的主体,每个成员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当然的教育者,不是谁教谁,不是一些人教育另一些人,不是老师教育学生、领导教育群众、家长教育子女,而是在事实上强调:人人都是教育者――教育主体;人人又都是受教育者――教育客体。

再次是生命存在在教育实践中展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认识路线。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必须遵循这条认识路线,这样才能发挥塑造功能,使生活世界中的生命表达得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真实地展现出来。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受教育者的生命认知由“知”向“行”的转化,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并促使其内化为德。当然,实践也有被动与主动之分。前者是在规范和约束下进行的实践,后者是自我设计的主动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过程中,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其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和自我感悟,就体现了这种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需要一定的灌输,但更需要自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不明白这一点,只是不相信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总是强调从规范的约束性出发,诉诸规章制度、纪律和行政管理手段来进行思想道德的转化;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则是在考虑规范教育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价值教育以启发自觉,更多地尊重主体的自主选择和情感体验,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信念,按照自主的价值取向来选择知识、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成为一个思想品德健全的人。

总之,生命是一个能动的存在,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自组织性。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与其说是在塑造生命、变革生命、培养新的生命,倒不如说是尊重生命,为生命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体现的主要不是塑造而是呵护、引导,其要旨在于成全生命,在于唤醒沉睡于生命深处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释放出来,创造自我价值,使人成为属于自己的人,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使命。草根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的过程。这一转向,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生命成全之学,履行推动人的价值实现、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当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应当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真正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是一个开放的、具有一定启示性的概念,在当下中国,具有呼应普遍性的社会伦理欲求、直接介入现实的正当性。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是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只有方法得当,采用能够贴近人们思想实际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要求用生动感人的语言,让每个工人、农民都能听得懂、爱听,而不是“语言枯燥,像个瘪三”。生动感人的语言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要求内容尽可能朴实一些,准确一些,直白一些,幽默一些,从人们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入手,揭示出人们尚未认识到的理性层面的实质,从而以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在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里,完成理性结论的传递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范式的转换。

二是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是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实施草根化,就是用理论成果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物质力量的过程,就是说服人、教育人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群众实践的过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人民群众,从而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使科学的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使人们能在理论指导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不久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以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为己任的指导思想,广大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和灾区人民的自救行为,就是一堂生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示范课,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和草根的自觉、能动作用,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好前景。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平等、尊重、选择、判断、渗透、影响和批判;它的宗旨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提倡自我教育、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沟通、模仿、示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沟通与共鸣的过程,是对美的欣赏和品味的过程,是激情的宣泄和流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钱文亮.道德归罪与阶级符咒:反思近年来的诗歌批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5-1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4]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5]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6]李延平.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6(3):35-38.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8]刘济良.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教育研究,2006(1):27-30.

上一篇:回归和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 下一篇:重建国企和谐劳动关系 打造优秀雇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