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路径

时间:2022-08-11 04:30:1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在201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说。4%的实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开启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航程。这一目标的实现来之不易,该怎样健全制度,巩固成果,不断扩大教育财政性投入和社会投入的路径?

路径一:财政拨款成经费主渠道

“4%目标的实现,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我国GDP增长太快了。但这个目标还不是一个高目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说,我国人口构成仍显现出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同样的教育经费被大量学龄人口稀释了,所以要继续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2005年至2010年,山西全省预算内教育拨款从102.09亿元增加到328.58亿元,年均增长26.34%,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实现4%的目标,意味着山西今年新增教育支出约100亿元。教育投入增加,让晋中市张庆乡张庆中学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2009年,该校是一个只有399名在校生的小规模农村中学。全年经费只有23万余元,而水、电、暖的支出就达15万元,维修费、人员工资的支出为5万余元,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的经费已寥寥无几。但到2011年,张庆中学全年教育经费为133万余元。这样,除了保障正常教学的开展外,还有25%的经费可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

在广东,教育投入并未沿用“占GDP4%”的标准。“这是全国性指标,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对地方不具可比性。”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广东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力争今年达到22%以上。从2000年以来,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一直排在全国首位,占全国8%以上,年均增长超过15%,与GDP增幅基本同步。罗伟其说,到2009年,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284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20.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6个百分点。2010年,新出台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广东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25%以上。根据广东省《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预算草案》,2011年广东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达1136.9亿元;当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885亿元。2012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预计为1319亿元。

路径二:变教育费附加为教育税

教育费附加是国家为扶持教育事业发展,计征用于教育的政府性基金。1986年,国务院颁布《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国发〔1986〕50号),从1986年7月起,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的2%计征。2005年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 》规定从2005年10起,教育费附加率提高为3%,分别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同时缴纳。教育附加费作为专项收入,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使用。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对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还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费”。

有专家指出,目前,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虽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毕竟不是税。实际征收工作中,征收部门往往先保税后收费,缴纳单位或个人一般情况下也重税轻费,使这些难以做到足额征收,漏征面很宽。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国可开征专门的教育税,取代目前各种名目的教育费附加及其类似的项目,同时适当拓宽税基。这不仅有利于足额征收教育费用,而且有利于教育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

路径三: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幼儿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幼儿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首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顺口溜,诙谐而又无奈地反映出了众多家长的焦虑和不满。如何改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减轻幼儿家长的学前教育负担?

非义务教育在明确主渠道担负一定培养费用的情况下,应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和成本分担的原则进行收费。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称,要解决“入园贵”,对于普惠性学前教育而言,除了要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外,必需建立起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政府承担的教育成本越多,家长所承担的教育成本就会越少。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纠正幼儿园高收费、乱收费等现象。这样,就会逐渐解决“入园贵”问题。李天顺同时介绍说,中央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010年11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努力增加普惠性资源,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按照国务院要求,各省区市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明确了未来三年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重点围绕扩大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等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并安排一批重点项目,构建了学前教育新的发展机制。2010年国家还启动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入资金5亿元,重点支持河北、内蒙、陕西、青海等10个中西部省份的61个县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村幼儿园,配备玩教具和图书。2011年增加到15个亿,覆盖范围扩大到整个中西部地区。目前,国家正在对中央财政支持学校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和实施方案进行专门研究,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路径四:发行教育

在整个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财政压力又很大的背景下,既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又要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条件下,筹集到更多教育资金,发行教育是一条可行的、值得尝试的投入渠道。有专家指出,我国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发行教育完全是可能的。我国发行专门的教育,对于更好地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发行教育是比希望工程更有力的筹资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林方略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建议国家发行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国家“公共财政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前,建立一个独立于国家财政体制外的基金,以填补国家财政体系对非义务教育拨款不足的部分,即发行“教育”。提案认为,发行教育是筹措教育经费的有效途径。是对社会资金的良性开采,买是自愿行为,效益较大。发行教育,能够筹集到稳定的资金来源。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教育,只要将面额、中奖面和发行总数确定在一个适当水平,每年可由此获取相当数额的教育公益金。提案指出,发行教育时机已经成熟。从体育及福利发行情况来看,发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并且体彩和福彩发行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重视教育投资渐成国民共识。通过发行相应的,来激发居民捐资助教的热情,寓回报于奉献之中,收益蕴藏于风险投资之中。这样,不仅使一些对教育事业关心、支持的有识之士自觉地通过购买教育等实际行动捐资助教,客观上也推动社会各界加入捐资助教的行列之中。

路径五: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民办学校在数量上迅速攀升,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增加全社会的教育供给,促进教育的多样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动力与活力。7月6日,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了建校20周年庆典活动。汇佳教育机构董事长、汇佳学校校长王志泽说:“20年前政府首次以文件确立民办教育的合法地位,18年前汇佳获准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实验,10年前《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发……正因为这些有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法规政策保驾护航,汇佳才可能拥有今天的成绩。”他还表示汇佳的发展得益于一个正在形成的教育格局,即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汇佳20年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规律,创设一个让每个孩子实现自我的开放平台,让所有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与未来。这是民办教育的成功,是教育投入多元化的典型。发展民办、私立学校,是对于进一步改革办学体系由国家包办的局面,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举措。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能够极大地缓解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观念的深入人心,使我国幼儿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民办幼儿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给、改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和扩大教育自由等方面的优异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典型经验,为重新思考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设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民办教育的世界意义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教育规划纲要还特别指出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制定并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规定一旦得以全面落实,必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未来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上一篇:PBL及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语文预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