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研究

时间:2022-08-11 03:15:42

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现今送电线路施工技术基本上是为了降低劳动强度和实现施工机械化为根本目的的。本文主要讲述了送电线路施工技术,在施工工艺的创新,以及在计算机的应用和对未来的展望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送电线路;施工工艺;应用

中图分类号: TM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施工工艺方面

1、土石方施工

以前,送电线路杆塔坑等土石方挖掘基本上是人力大开挖,不仅耗用大量人力,而且影响基础稳定。针对此问题,线路施工者们探索用原状土基础,替代人力大开挖的基础。目前此项技术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

(1)对于土坑,部分地区有了掏挖或半掏挖的基础型式;对于岩石坑,采用嵌固或直锚式基础。为此,许多施工单位会同设计单位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为了推广原状土基础,研制了一些机械,如钻扩机等。

(2)对于淤泥、流砂地带推广混凝土灌注桩基础,该基础的技术难题是需用无损探伤技术,判断桩体有无质量缺陷。经过多年努力,一些单位先后试验成功了水电效应法、超声波检测法、超声脉冲检测法等,基本解决了桩基础质量判断的难题。

2、混凝土基础施工

混凝土基础旄工基本上是以人力为主:人工搅拌,人工捣固,人工淋水养护,模板使用木模板。为了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现在混凝土基础施工实现了机械搅拌,机械捣固,使用钢模板,并实现了操作工艺规范化。

(1)在一些线路工程上,特别是500kV线路的现浇混凝土基础施工中推广用搅拌机搅拌混凝土,用插入式震捣器捣固混凝土。推广机械搅拌、机械振捣的关键问题是解决适应送电线路野外作业及复杂地形条件下施工的小型机械.

(2)混凝土的养护在目前仍以人工淋水养护为主。

(3)混凝土基础实现了由定型钢模板代替木模板,既有利于提高混凝土质量,又节省了模板施工费用。

3、杆塔施工

以前,杆塔工程主要采用分解组立的施工方法,劳动强度大、高空作业多、事故频繁、安装质量差。经过不断努力,杆塔吊装工艺实现了3个转变:变分解组立为整体组立.变落地拉线为内拉线,变高空作业为低空作业。

(1)目前,对于混凝土电杆及轻型铁塔推广了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并基本实现了工艺规范化。对于特殊杆塔型式、特殊地形条件的整立有了局部改进。例如,拉V塔自由整立,定长吊点绳整立,500kV混凝土电杆双人字抱杆整立等,丰富了整立杆塔的工艺.

(2)分解组塔方法有了创新。一般大、重型的铁塔多采用分解组立的方法,以前均用外抱杆带落地拉线,由于拉线较难控制,常发生安全及质量事故,特别是山区组塔更加困难。针对这一难题,内拉线悬浮抱杆分解组塔方法和内摇臂通天抱杆分解组塔,大大改善了拉线控制方法。2种方法在500kV线路铁塔组立中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3)对于铁塔特别是高塔组立创立了半倒装和全倒装组塔的新工艺。实践证明,倒装组塔将高空作业变为低空作业,施工安全有保证,烃济效益好。为了适应倒装工艺,由电力建设研究所研制了液压提升新机具,使倒装组塔新工艺再上一个新台阶。

4、架线施工

以前,架线施工基本上是采用人力放线,绞磨牵引紧线的方法.跨电力线路架线基本上是全停电或半停电方式,跨通航河流架线基本上是全封航或半封航。目前,张力架线新工艺的出现改变了架线施工的面貌。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线路施工技术架线施工除张力架线新工艺外,还有几项新的革新工艺值得重视:①在放线方法有:炮弹放线,火箭放线。②在跨越电力线路中,如何实现不停电跨越架线,探索了比较多的方案如;索道架线工艺,钢结构跨越架及各送变电公司研制的铝合金跨越架架线工艺等。③跨越较大的通航河道时,如何实现不封航架线,许多送变电公司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全面推广。

5、施工机具方面

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技术的进步,施工机具也随之进行了革新.目前,送电线路施工中的主要牵引和吊装机械。在施工机具轻型化方面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新项目。例如,铝合金抱杆、铝合金跨越架和尼龙轮的放线滑车及起重滑车等.由于送电线路施工属野外作业,地形条件复杂,交通运输不便,研制轻型化的工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长期的任务,在山区运输方面,架空索道运送工具一直是各送变电公司在研究、探索的项目。经过多年实践,已基本完成了多支点单轨道运输工具的研制.

6、施工技术理论方面

6.1杆塔组立的技术理论

杆塔组立的理论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整立施工设计,二是分解组立施工设计。有些同志还研究了单吊点、双吊点、三吊点等的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电算程序。分解组立铁塔一直是施工人员沿用的方法。为了适应不同地形条件及不同杆塔犁式的需要,各地在落地拉线外抱杆组塔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在工艺改革的同时,分解组立的施工计算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

6.2架线施工的技术理论

(1)装配式架线是一项架线新工艺, 它的技术关键是精确丈量和计算架空线线长。装配式架线新工艺, 对架空线线长计算提出了更精确的要求, 笔者经反复研究、计算、比较, 对各种线长公式的精确度有了明确认识, 为新工艺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跳线长度的计算。为了在不登杆丈量的情况下, 精确计算耐张杆塔的跳线长度, 线路施工者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使跳线长度的计算理论逐步进展。广西送变电公司在60 年代结合线路工程实践, 做了大量的试验、计算、对比工作, 推荐了一种跳线长度计算的新方法。

(3)地面划印架线是架线工艺中的一项革新,该项工艺的技术关键是不同挂点的架线线长计算。江苏送变电公司就在南京跨长江的220KV线路架线施工中成功的使用了地面划印架线法,为大跨度架线积累了新的经验。

二、计算机的开发应用

计算机的开发应用主要表现在:杆塔组立计算方面, 已开发了整立杆塔施工设计软件, 它可以实现优化设计方案, 选择合理吊点及选择工器具等。架线施工计算方面, 不少单位结合工程实际编制了张力架线计算, 地面划印计算, 跳线长度计算等软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一些单位相继开发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使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概预算的编制、劳动工资、材料统计等都普遍应用了计算机。应当看到,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学科、新技术, 不论在施工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 其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待深化和完善。如何把施工技术的研讨和MIS 相结合, 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 对于线路施工者来说, 任重而道远。

三、对未来的展望

我国基本建设体制的改革, 即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制等的实施, 给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提出了挑战。在严峻的市场竞争面前, 谁肯加大科技投入, 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跨通航河流的张力架线及非张力架线技术虽然已总结了不少经验, 但是如何实现不封航跨江架线, 仍有待深入研究,规范工艺。

2、采用新材料, 研究开发新材料, 使线路施工工具轻型化。例如, 铝合金、尼龙及其他高强轻质材料的性能, 应加强研究, 使其在线路施工工具中发挥更大作用。

3、针对线路施工特点, 进一步开发研究适用于线路施工的小型机械, 不断提高线路施工机械化水平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我国认识到送电线路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施工方一家,而是需要电力系统各单位协作攻关,特别是设计单位的大力配合,才能把我国的送电事业推到一个更高峰。

参考文献:

[1] 黄盛雄.回顾与展望我国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发展[J]. 电力建设,2011 (15)

[2] 王爱玲.基于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的探讨[J]. 工程科学,2009 (07)

[3] 吕金鹏.试论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J]. 机电信息, 2012(14)

上一篇:谈民用建筑施工资料管理 下一篇:影响工程管理的因素及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