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术教学的审美与兴趣培养

时间:2022-08-11 02:51:52

浅论美术教学的审美与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52-01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学习的动力, 成长的起点。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美术是一门课程, 也是一种修养。美术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家可以通过它表达他的情感 ,也可以使人从中得到精神享受,陶治情操。美术课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每天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每天都能在快乐中成长,努力探索美术教学的新路子,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中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围绕着美术课的教学,是很必要的。

1.美术不仅限于画画,审美很重要

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美术教育家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学生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课教育内容比较广,不论是基础知识课,还是欣赏课、手工制作课,审美教育应是贯穿始终,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审美活动。当然审美离不开德育,离不开双基训练。美是无时不在、美是无处不现的,美是自然的创造。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育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的兴趣不大,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诱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实践教育理论, 实现教学目标, 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任务,是美术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题。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学习的动力, 成长的起点。通过美术教学, 引起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广泛爱好, 求得在学习兴趣的追求中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 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是有益的。为此, 我们应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作一些探索, 从中获得一些教益。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深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释放的整体行为过程。兴趣的提高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由外界刺激引起注意而形成的感情况态,也是人的一种需求活动的表现。"它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较活跃的一面。心理已有的知识、能力、习惯、经验、品质的水平的一面,稳定的一面。这种兴趣只属于学生本人,我们教师必需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规律、思考方法、认知程度、再现能力,才能适当地运用兴趣教学的手段,所以学生心理的理解是兴趣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面对" 美育" 被重视列入教育方针的新局面,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之关键。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功,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为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认真地处理教材,讲究"新"――以唤起学生的注意;讲究"美"――以拨弄学生的心弦;讲究"生动"――以触动学生的情感;讲究"得法"――以使学生乐学易懂;讲究"实践"――以使学生切实掌握本领。只有认真实施每一节课,一定会使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油然生趣,使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兴致盎然。这是引导学生爱学的好方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教师就需要有教的兴趣,讲究教学方法,起到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以人为本,促进发展。

3.师生关系,对学生要有亲昵性

过去的教学"师道尊严",已经不适于当今的社会,不适于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只有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检验的多元性,并要及时鼓励和肯定。美术教师尤其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从而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上一篇:高中地理陆地环境易混淆知识点的引导 下一篇:新课改如何让思想政治课绽放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