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讨厌广场舞和大妈?

时间:2022-08-11 02:44:18

你为什么讨厌广场舞和大妈?

导语

要说广场舞和大妈有多火?看看网络上的调侃就知道。现在大妈和广场舞已经准备走出国门,连澳洲的总理都称赞,但是国内的舆论仍然是一边倒的反感。究竟人们为什么讨厌广场舞大妈?她们就真的如同舆论所说那样值得谴责吗?我们总是太过积极地去嘲笑这个群体,但我们真的了解她们吗?

在城市的空地和广场上,每逢清晨和傍晚,就会有一群中老年妇女聚集到一起。她们打开音响,排好队形,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了整齐划一的集体舞。无视旁人的目光,参与者投入地扭动着身躯。因为人数众多,这种画面平白多了一种壮观和神圣。这就像一场神秘的祭祀仪式,旁人也许看得莫名其妙,亲身参与的人却感到意义非凡。

这群人被称为“广场舞大妈”。说起广场舞和大妈,伴随而来的似乎总是负面的印象和评价。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和新浪网联合发起了一项针对“广场舞”和大妈的网络调查,调查结果在意料之中:54.7%的人认为“大妈就该受到批评”,73%的人认为难以理解大妈。56%的人认为,“大妈”一词在现有社会语境下带有“可笑、奇葩”或“费解、不可理喻”的意味。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人们不喜欢广场舞大妈,但同时人们也不了解她们。究竟我们对大妈的负面印象来自哪里?是她们真的“做错”了,还是我们“看错”了?当“广场舞”和“大妈”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污名化的话语就极容易被大众媒体不断复制。人们乐于嘲笑这个群体,却忘记去问一个为什么。要破除对广场舞大妈的迷思,我们有必要放下所有评判,重新以中立的态度认识这个群体。

广场舞热潮,从何而起?

虽然在近几年才掀起如此大的热潮,但是广场舞并非新鲜事物。实际上,在我国,集体舞的历史十分悠久。集体舞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民间官方民间”的过程。

在中国,说起集体舞的“老祖宗”,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扭秧歌。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众多的参与者以及喧闹的场面,都跟现代的广场舞十分相像。这种舞蹈源于农耕时代的祭祀活动,是北方民间的传统舞蹈。在新中国成立后,扭秧歌逐渐演变为集体舞,并借助国家力量发扬光大,成为最喜闻乐见的群众活动。国家的各种大型庆祝活动上,总是少不了集体舞的身影,以此来表达全国人民的欢乐。但是,这时候的集体舞是去性别化的,也是去个人化的,西式舞蹈中常见的身体接触、展示身体美感的动作并不会在这时的集体舞中出现,个人淹没在集体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集体舞也开始融入更多新时代的元素。1984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家文化部门特地编排了一组青年集体舞,融入了各民族的舞蹈元素。除此之外,2005年和2008年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也从政策层面推动了广场舞的发展。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数据指标细则》规定:“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数量每街道大于15支;区级大型文化广场文化活动次数每年大于8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大于45%。”由此可见,这时候官方将广场舞定义为一种全民健身运动,并对其抱着比较积极的态度。

与此同时,民间对广场舞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因为简单易学、对场地的要求低,广场舞这种几乎零成本的健身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在城市的广场上,渐渐聚集了这样的团队,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她们自备扩音设备,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起舞。

跳广场舞本属大妈们的自娱自乐,退休后走出家门,跳跳舞、多认识新朋友,也是一项健康的活动。但是,为什么广场舞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广场舞大妈”究竟惹着谁了?

在《南方人物周刊》和新浪网共同发起的网络调查中显示,64.5%的受访者表示最接受不了广场舞“制造噪音,让人烦躁”;11.9%的人表示接受不了广场舞占用了过多公共空间。的确,噪声扰民是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广场舞顾名思义,通常选在空旷的室外广场进行。但是,这些广场,多数位于人群聚居区,只要音乐的音量一大,很容易影响他人。另外,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的大妈团队聚集在广场这种公共空间,占用了地方,影响其他人的休闲活动。因为广场舞扰民而引发冲突这种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广场舞成员遭遇到各种威胁,鸣枪警示、放狗警告、投掷水弹甚至是泼粪。由此可见,人们对广场舞的扰民实在是深恶痛绝。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继续追问下去:噪声扰民和占用空间固然为人们带来实质性的困扰,可这究竟侵犯了谁的利益?在公共场所播放音乐和跳舞跳操并非广场舞独创,为什么以往那些打太极的、跳街舞的,甚至是玩滑轮的,都不曾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响,只有广场舞成了众矢之的?

“广场舞大妈”在国内的不受欢迎,从根本上来说,是集体主义一代和个人主义一代的代际冲突,也是社会对中年女性刻板印象的一次大爆发。

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两代人的冲突

《南方人物周刊》里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如何使用随身听,成了两代人区隔的重要标志。你是否也发现,走在路上的年轻人都爱塞着耳机听音乐,而老年人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场所,都爱开着外放?年轻人可能觉得外放影响周围的人,也许并不希望别人发现自己听歌的趣味;老年人可没想那么多。从这件小事中不难看出,两代人的惯习是如此的大相径庭。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概念,简单而言,惯习指的是某一群人,或者某个阶层的习惯。回到广场舞这件事情上,惯习的不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轻人与广场舞“大妈”之间的冲突那么激烈。

一种声音认为,广场舞之所以会在当代中国流行起来,是“集体主义一代”的惯习所致。在他们成长的年代,个人是淹没在集体中的。个人的品味、爱好,都必须让位于集体的趣味。对他们而言,耳机这种强调私密性的工具并没有多大用处。外放音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同时,目前广场舞的主力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刚好是他们的青春期,这一代人是伴随着“红色集体舞”成长起来的,喧闹的音乐、整齐划一的舞蹈早已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即使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娱乐活动十分多样的时代,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还是会遵从惯习的力量而重新选择集体舞。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广场舞无论是参与者还是形式,都带着浓浓的集体主义色彩。媒体上也不时有报道,某个地方的广场舞队伍又穿起了军装,唱起了军歌,跳起了那个时期的舞蹈。从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也许并非真的如此缅怀那个时代,以至于必须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只是,对他们来说,那是最熟悉的符号,他们只是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装扮自己而已。但是这些形象,又成了广场舞成员低素质、反智的“罪证”之一。

反观青年一代,他们生长在强调个性、强调私隐的时代,早已离集体主义的狂热越来越远了。广场舞这种形式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件陌生的事物,甚至是与他们的惯习相反的。面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青年一代不但无法理解,而且甚至会产生厌恶。跳广场舞的大妈成为集体主义的化身和箭靶,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们遭到了社会主流话语的厌恶。

往深层挖掘,广场舞和大妈的污名,其实可以视为话语权的问题。网上有不少的舆论认为,广场舞大妈之罪,在于破坏了公共空间的秩序、在于骚扰了他人。在公共空间保持安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道德。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王芊霓在她的毕业论文中提道,大妈对公共空间的占领,实际上是对都市主流规范的叛逆。广场舞喧闹的形式破坏了秩序,而这群大妈就成了“不道德”的人。

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公共空间应该保持安静,究竟是谁规定的?暂且抛开所有的价值观判断,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这种“进步、发展”的价值观是城市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这个群体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并将与自己相悖的价值观定义为不道德的。与此相比,集体主义一代便成了失语的群体。这一群人早已年近花甲,他们的想法、做法都被视为是过时的,甚至是不文明的。大众媒体、网民都在嘲笑着广场舞大妈,这个群体成了低素质、没品位的代名词:在这个越来越讲究个性和自由的时代,广场舞大妈却似乎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她们听的音乐是毫无美感的“动次打次”,她们跳的舞蹈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连她们的为人也被大家所诟病:人们口中的大妈,就是一群蛮不讲理、小心眼、难以沟通的人。这种歧视性的话语不断被复制,就好像成了事实。

而更糟糕的是,集体主义一代能够利用的手段十分有限,难以表达出自身的真正想法。当没有人为她们代言、她们更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时,面对占有道德和舆论优势的年轻人们,大妈就难以招架了。

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大爆发

上文提道,社会对广场舞大妈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对集体主义的反感。但是,还有一件吊诡的事情。当广场舞队员抛弃了集体主义时代死板、千人一面的审美,转而追求外形上的亮丽和美感时,社会也有另一种声音出现。当代的广场舞并非完全复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集体舞,现在的广场舞形式多样,包括健身舞、排舞、民族舞等等,在广场上自信地扭动躯体跳起探戈的女性也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改变似乎更招骂了。有人痛斥“大妈”们为老不尊、一把年纪还搔首弄姿。

乍看之下,这实在令人费解。但认真想想,其实这种批评是长久以来对中年女性刻板印象的一次大爆发。

不只是在中国内地,其实很多地方都对中年妇女有着负面的刻板印象。无论是普通话中的“大妈”,还是粤语中的“师奶”,这些中年妇女的代称最后都成了一个贬义词。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人类有三种性别:男人,女人,女博士。或许还可以增加一种,就是师奶。这两类人,都因为某些原因而被人们从女人这一群体中划分出来。女博士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一群不苟言笑、单调乏味的书呆子,在她们身上看不到一丁点女性的魅力;而大妈在经历过婚姻和养育儿女之后,无论是相貌,身材,还是性格,她们身上的女性气质都被岁月消耗殆尽。

另外,而在中国内地,集体主义时代特殊的经历在这群“大妈”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她们的青春是一个刻意去性别化的青春,当时过犹不及的“男女一样”价值观,让她们无法从容地表达出自己的女性气质。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推崇自我的社会里,有一部分“大妈”开始希望展现出自己的魅力,而广场舞正是她们实现自我表达的工具。

有学者在对广场舞团队的研究中发现,广场舞的一部分参与者在平常说话时,喜欢把“跳舞”称为“跳操”,极力想把广场舞这一行为理解成简单的健身活动。但同时,也有一部分的参与者直言,跳广场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广场舞“有美感”,她们尝试着做一些扭动躯体、表现女性身体美感的动作。对她们而言,一开始跳广场舞,大部分人都抱着较为实际的原因,比如想减肥、在家待得无聊想找些消遣,等等。但是,广场舞能让这群失语的女性群体得到大家的关注、实现自我表达,这才是她们继续跳下去的原因。

有趣的是,虽然社会不把“大妈”当成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看待,却仍然要求她们遵守女性的行为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女性是属于家庭的,不应该经常在公共空间活动。我们之所以对大妈们的舞姿和浓妆艳抹的打扮感到不适,是因为她们违反了主流规范对她们的期待:中年女性就应该留在家里照顾家庭,而不应该公然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

由此可见,广场舞大妈总是“被黑”,并不完全就是她们的错。很多时候对她们的负面印象,实际上产生于我们自己的偏见。如果抱着一颗同理心,去了解、也去理解,承认这群老年女性也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对她们表示出尊重,或许可以减少很多冲突。

上一篇:平安散结胶囊维持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 下一篇:福建自贸区促进闽台经贸合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