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会唤起负面情趣

时间:2022-08-11 02:07:48

有些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伤口”撕裂给别人看,一次又一次地,以博取同情,最后“伤口”都“溃烂”了,还“乐此不疲”;也有些人很容易沉浸在负面情绪里,如堕落、失败后的消沉……仿佛那不是痛苦,而是快乐。

按理说负面情绪是对我们身体和心灵有害的事物,为什么我们会主动唤起呢?就像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总是张口就来“我真傻,真的”,一次又一次陷入因自己的疏忽导致儿子丧生的痛苦记忆里。这究竟是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负面情绪的产生远比正面情绪来得容易,不需要做出什么改变就能拥有。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强迫性重复”,意思是说人倾向于不自觉地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比如一个孩子曾经被羞辱,当他成年后,会不断无意识地创造与当年被羞辱时类似的情境,然后会被再度羞辱。

没有人愿意重复体验经历过的痛苦,但是我们又很难从那些体验中逃出来,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 那些体验是熟悉的。

即便是让人痛苦的体验,但就因为它熟悉,所以我们还是愿意不断地让其重演,因为熟悉可以带来安全感。对于那些较舒服的体验,可能我们理智上知道是好的,但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积累起相关的经验,所以不想去尝试。就这样,我们被限制在旧有模式中,不断重复痛苦。

2. 人倾向于以自己经验过的模式去评估和感受现在的环境。

这个过程,在精神分析里,叫做投射性认同。

例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父亲批评,对父亲非常恐惧,长大后他可能就会对权威如老师产生类似对父亲那样的恐惧,于是当他面对老师时,就会非常紧张,生怕做错什么事而被批评;可是越紧张就越容易出错,导致老师真的批评了他,而这又进一步验证了他最初对老师的恐惧:权威是可怕的。其实,这个结局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引起的。

某些痛苦的一再产生,原因也是一样。

3. 有时一些负面情绪会带给人特别的满足。

例如一个儿童生了病,会得到父母特别的照顾,他可能因此就学会用让自己受苦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爱。也就是说痛苦、失败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某种资本,以吸引别人关爱我们,或者我们因自己的痛苦、失败而感觉具有了某种“特权”。

4. 某些痛苦的体验可能带来保护。

当一个孩子被批评时,他可能会很伤心,于是减少了与别人的接触,从而使自己远离那些不舒服的体验,这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至少在那一刻,是有保护意义的。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这样的方式会让他的社会功能受损,于是给他带来了新的苦恼,他又陷进了新的不舒服的体验之中。如果他一直没法找到更有效、更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他就会不断地陷入各种各样的苦恼里。

5. 重复体验痛苦发生时的情景,也是内心处理痛苦的一种方式。

不断重复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试图改写的过程。经历过地震的孩子,有时会不断地把积木搭成高楼,然后再推倒它,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在将自己带回到以前的创伤情境中,在重复中缓解恐惧、悲伤的情绪,并在重建中找回控制感。这一类的体验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需要配合其他的手段来进行心理的重建。

若要改变不断重复痛苦体验的状况,需要很多努力。

首先,需要积累足够的勇气来作出改变。因为任何改变,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冒险。

其次,需要在改变中积累经验。哪怕是一点点改变的经验,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改变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这一点点成功的经验就可能带领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引发更多的改变,最终完成内在模式的重新塑造,将自己从旧有的痛苦模式中解放出来,脱离那个不断重复痛苦体验的循环,从而完成对过去创伤的修复,用新的、更适应现实的方式去面对生活。

上一篇:加强化工设备维护和检修的措施探讨 下一篇:建立地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