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代的节点看新疆

时间:2022-08-11 01:39:22

站在时代的节点看新疆

新疆,现代化的焦虑

自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之后,新疆又连续发生多起事件,这让热爱新疆历史文化的人们痛彻心扉。

“一向神秘的新疆遇到,里面有许多深层、复杂和难以穿透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我们对新疆关注和了解太少的局面必须改变。从宗教、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追寻问题解决的答案,所有的文化人知识人都义不容辞。”原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这样说。他在美丽新疆生活过十多年,今年不顾80岁高龄多次往返新疆考察。他结合自身的感悟对新疆现代化与民族宗教文化历史做了很多深入思考。

王蒙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生态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另一个就是新疆的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

首先,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又是一个以中原地区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对这样一种文化我们有一种描述是,它是一种一体多元的文化。

一体就是我们都属于中华文化,说中华文化的时候,一定不能说它就是汉族的文化。季羡林先生生前就说过,中华文化不是一个汉族的文化,它本身就深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汉族文化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文化。

生活中各种文化是相互交融的,当我们说新疆人民的生活有很多受汉族的影响时,丝毫不意味着没有了维吾尔人和新疆的特点。为什么?任何一种东西,当它传播到一个省区或者一个民族,它必然要本土化。

王蒙说:“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一起聊起这个时他就问我,哎,王队长,我们这个饭是汉族的,那个饭是伊朗的,那么我们维吾尔族没有自己的饭了?我说不对,因为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谁掌握了就是谁的。比如皮鞋,我们从意大利进口皮鞋10万双,用了100双,就剩99900双,用了1000双就剩99000双。说到文化的层面是什么?是你把意大利的鞣皮子、做鞋的技术都学来了,与你的脚形相对照,相配合。因为维吾尔人、蒙古人你们的脚与那些欧洲人的脚是不一样的,号都不一样。在香港买的42号,与在欧洲买的40号的一般大。因为香港人的脚本来就小,而欧洲人的脚本来就大。与脚型,习惯、气候结合,产生出你的造

鞋技术,就成了本土化,就成了你中国的造鞋的文化。当然,历史上中国也有自己的造鞋方法,但皮鞋很少。当你拥有了这种技术之后,你就可以造十万、百万双,只要有人要,卖得出去就可以。所以,文化是必然会本土化的。实话实说,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都要本土化,那个拉条子到了新疆能不本土化吗?拉条子到了喀什噶尔,还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它的样子不一样,味道也不可能一样了。”

所以,文化是互相影响的,它是多元的。但是文化又是一体的,在整个中国,不管是各省也好,少数民族自治区也好,边疆地区也好,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些十分靠拢的,或者十分一致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的走向。

王蒙认为,“尊重差异,互相交流,互相包容,互相欣赏”,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念。

王蒙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现代化已经是一个常用的词,但是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

这样的痛苦说明什么?就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面对现代化的时候,有一种焦虑,有一种紧张,有一种不安,有一种尴尬,有一种两难。

社会在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方式,都会带来一些变化,都会面临一些挑战。从文化的观点上,你会觉得现代化会让人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新疆的文化就在不断变化,既在不断积累,也在不断地失去。

“我非常欣赏新疆的一个风景就是水磨。”王蒙说,“新疆的一些河渠水量很大,水磨很多。尤其是伊犁,看水磨的多数是俄罗斯族的。水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用电多方便。现代化的结果,就是全国一盘棋,全世界一盘棋。全世界是一个市场,不是两个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我们维吾尔语的地位也感到受到威胁。你考大学,不会汉语你考得上吗?你考公务员,不会汉语你考得上吗?你到口里做生意,你不会汉语行吗?你不但要学汉语,你还得学英语。现在内地的人都是拼了命在学英语,面对这样一个连接起来的大的市场,我们的产业结构也会受到大的挑战。所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文化来说,第一你得到了一些新的,第二,你失去了一些旧的。”

在这种情况下,新疆的各族人民能不能搭上现代化的快车就成了关键。如果说精通商品经济的日本人来了,美国人来了,土耳其人来了,国内的温州人来了,上海人来了,香港人来了,那么我们仅仅靠我们过去从左口袋向右口袋卖这个莫合烟、杏干或别的什么的经验,能不能搭上这列快车?所以,在文化上,现代化会带来很多问题,会使有的人感到被劫,感到恐惧,至少感到不习惯。这种新的问题如果又被境外的,被现代化甩下来的这么一批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变态、充满了仇恨、绝望的人所煽动,那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办?我们本来是兄弟姐妹的文化,变成一种恐怖的,或者是一种黑暗的,阴暗的文化。

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拒绝现代化,不管现代化会带来什么陌生的东西,不管现代化使我们产生哪些不安,拒绝现代化我们就被世界边缘化了,被国家边缘化了,拒绝现代化我们就永远贫穷落后愚昧下去,就是自绝于地球,自绝于时代,自绝于未来。

同时,王蒙认为,正是在现代化的快车上,我们要注意保护与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自己的特色,否则就是自绝于祖宗,自绝于人民。尤其是新疆,尤其是南疆,那里有许多文化名城,珍贵文物。我们要努力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不可发生建设中破坏传统的事情。

新疆文化的现代化

新疆的现代化焦虑成为近期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新疆如何实现先进文化的引领?新疆文化产业如何体现现代性?

自治区文联主席、新疆作家协会主席苏里坦指出,现代人应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我们进入21世纪已有多年,我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现代化的一个时代。当今社会能适应变化的就能发展,适应不了的会落后或者消失。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在我们创造性传承自己优质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其他先进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可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我们要在教育质量、对科学知识的看法、衣着和饮食习俗等方面进行深思,改变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限制发展步伐的习惯习俗。最重要的是,作为现代化社会生活的人首先要在思维方式方面现代化、形成能接收先进文化的意识。

新疆艺术学院原院长伊明・艾合买提认为,对人民有害的生活经验不是传统,他认为传统包括为我们带来利益的人道、勇敢、慈祥、友谊、忠诚、爱国、道德方面的教训和使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做文明公民、向往团结和谐的生活经验。把人们推向历史倒退的生活经验不能说是传统,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永远是失败的。这种消极、庸俗、反历史发展的习俗应该随时被剔除到民族习俗之外,一旦这种现象出现,我们就应该及时地将其作为糟粕加以抛弃或者根据时代进步而及时革新改造。我们发展传统文化始终要使它创造性发展,用新思维、新思想、新想象给它“输新鲜血”,让它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团长戈弋

说,不能抹杀现代化生活内涵,世俗化生活也是每个民族必然的、最为顺其自然的生活,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它可以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但它绝不能过多地去干扰人们的世俗化生活,更不能否定与抹杀世俗化、现代化生活的内涵。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不和谐现象,类似于不许歌舞,不许看电视,这些都是宗教极端思想的表现,意味着一种倒退,更有一种向中世纪倒退的迹象。

“艺术作品要有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虽然是老生常谈,却又有其深刻的道理。我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多年,每一幅作品无不是在经历了大量的采风、下乡体验等才创作出来的。只有来源于生活的作品、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更加真实感人,能够被观众所接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亚里昆・哈孜说,“艺术的世俗化也不是简简单单对生活原版的反映,它可以走雅俗共赏的路,推出群众喜爱的形式,但也不能一味通俗、媚俗。这就是说我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还要形成独具匠心的艺术语言,在立足本土,展现各民族生活面貌,迎合各民族欣赏习惯的同时,本质上还是要从人类的审美愿望出发,通过作品去感染人、影响人。”

“新疆文化艺术应展现世俗化一面,我认为新疆的文化艺术首先应该展现其世俗化的一面,展现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族际交往和新疆多民族文化艺术的公共空间。”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王敏说,“文化现代性指的是一种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体验以及经过这种体验所表达出来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在文艺创作,尤其是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中鼓励时尚化、都市类题材的创作。而且,在新疆的多民族文艺作品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文化民族性,而缺少文化现代性;更多的是男性话语,而少有女性意识。今后要想传播好新疆的现代文化,我们还需加大力度鼓励体现文化现代性,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文艺作品出现。”

“决不能让维吾尔族的现代文化倒退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有谁喜欢没有色彩的黑白世界?有谁喜欢没有歌舞与欢笑的生活呢?”新疆艺术剧院舞台美术部主任翟为民一针见血地说,“我们看到了新疆人无比靓丽的风采正耀眼中国、耀眼全世界。然而,一些宗教极端分子打着宗教的旗号,用宗教的名义遮盖了维吾尔族现代文明最靓丽的部分,他们通过禁止穿色彩艳丽的服饰、禁止歌舞等形式,妄图抹杀维吾尔族文化的精华,妄图使维吾尔族文化倒退。”

新疆是否需要马拉拉?

马拉拉・尤素甫扎伊,一个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因为无所畏惧的反对倒行逆施的行为同时大力提倡给女孩提供教育,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一时间风头无二。马拉拉的勇气是令人敬佩的。一个弱小的孩子,一人对抗的凶残。全世界所有的人没有理由不为马拉拉的行为感到钦佩。虽然新疆与巴基斯坦不具有可比性,但新疆现在也面临宗教极端主义干涉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严重问题。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亮于是大胆提出:新疆需要马拉拉吗?

在中央和新疆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下,默默撑起新疆教育这片天的,是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普通一线教师。新疆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农忙时节,农民更愿意让孩子到田里去帮助劳动而不是坐在教室里。每到这个时候,是一位位乡村教师给农民做工作让孩子从田里回到教室。正是这样一支甘于奉献和甘于寂寞的教师队伍,构成了新疆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因此,郑亮提出,当前新疆教育最需要的是持续加大对一线基层教师的支持和关怀,让他们安心舒心,更加热忱地投入到新疆的教育发展事业当中去。同时,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促进就业。良好的就业前景能更加促使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就业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势必进一步促进教育对于家长的吸引力,这也是破除宗教极端主义“读书无用论”的一个重要措施。政府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措施也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带动教育的发展。新疆在人力、经济环境和政府支持等方面这些优势,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控制地区完全无法比拟的。

上一篇:教你一招 11期 下一篇:乡村之美 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