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引资救火

时间:2022-08-10 11:07:31

这是孙伊萍空降为蒙牛总裁60天后首次面对媒体。6月19日,她携中粮集团董事会秘书殷建豪,蒙牛主管生产环节副总裁等高管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同时与会的还有四天前宣布以22亿港元入股蒙牛的欧洲乳品巨头爱氏晨曦(Alar Foods)集团。

6月15日(丹麦时间),中粮集团、蒙牛和爱氏晨曦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签署一系列协议。爱氏晨曦从厚朴基金手中接过蒙牛5.9%的股份,成为位列中粮之后的第二大战略股东。和此前与蒙牛合资生产奶粉不同,这次爱氏晨曦宣称要向蒙牛输送从牧场管理到原奶生产等各个环节的一整套质量控制体系。同时,蒙牛的销售渠道也将向爱氏晨曦的奶粉等产品开放。

“蒙爱”联姻消息的十分突然,时机也颇微妙。双方的合作在中国国家主席访问丹麦时签约。此外,两国农业部共同签署协议建立中国-丹麦乳品技术合作中心,由蒙牛和爱氏晨曦负责实施。

这让这桩普通的商业交易看上去有一层神秘的政治背景。而在另一个角度,近期,伊利奶粉汞含量异常、光明乳业问题学生奶以及蒙牛冰激凌“代工门”等乳业安全事件集中爆发,引起舆论强烈的负面关注,不管是蒙牛还是其他同业,都太需要这样的积极新闻来转移公众视线。

孙伊萍在低调烧完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之后,选择这个时间点来高调宣布引入“外援”,公开坦承在乳品质量安全修复上如履薄冰的心情,应有一番良苦用心。她称蒙牛引入欧洲具有140年牧场管理和乳品生产经验的公司,旨在学习技术、培训人才,以实现整个奶源体系的管控。

可以看出,蒙牛赋予了是次引资一个标志性的意义,意在告别过去,站到重塑品牌形象的新起点上。这些举动被业界普遍认为方向正确,效果仍待观察。曾经在奶粉合资方面合作失败的爱氏晨曦,未来能多大程度地介入蒙牛的奶源质量控制?在合资牧场方面也有失败记录的蒙牛,能否再与外资倾力合作,理顺上游质量管理?蒙牛能否借此打破奶粉业务弱势局面,实现国际化目标?这些问题的解决均有赖于蒙牛上下的执行力。而对整个行业而言,蒙牛引资策略的成败,也将影响着重塑中国乳业形象的信心。

一张形象牌

爱氏晨曦入股蒙牛的消息一,公众的第一反应就是问题不断的中国乳业引“洋奶”救市了。在6月16日举行的中国奶业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警告从原奶到乳品生产的各类相关企业,“消费者对中国奶业信心不足,乳制品安全是高敏感问题,中国的企业不能再出事,也出不起事了。”

高鸿宾表示,历经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目前的中国奶业已经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但中国奶业生产的总体水平仍是发展中国家水平,公众对乳制品质量的要求却是欧洲发达国家水平。从监管者角度来说,要对中国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

“CPI一上去,蒙牛就容易出事。”蒙牛的一位投资人对财新记者称,蒙牛近两年来安全事故不断,究其根本是无法对上游奶源实现百分之百的控制,而直接诱因是一旦成本上涨,奶农就容易做假。去年的黄曲霉毒素事件也反映出了蒙牛在质量监管和后续通报体系上的问题。他认为蒙牛过去在质量监管和检测方面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做,投入不够。

安全问题最终反映在市场销售上,蒙牛近年来销售高速增长,但库存也逐年上升。从2009年到2011年,库存从7.14亿元猛增至16.85亿元,实际供应远远大于预期销售。

正是安全问题和销售压力,迫使蒙牛一再突破股东协议的限制。三年前,中粮和厚朴基金斥资61亿元购买蒙牛20%股份,其中厚朴占股5.9%,当时的协议约定,厚朴三年内不得退出,且退出时不得引入同业,中粮和厚朴亦不介入公司运营。但现在,中粮派出了孙伊萍替代了蒙牛创业元老杨文俊;厚朴基金在董事会同意下提前退出,其所持股份转手爱氏晨曦;而爱氏晨曦亦属此前三方投资协议中限制进入的同业。

相比当年的入股价格,厚朴获利3.7亿港元,净赚20%,年平均收益不足7%。国内一农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指出:“相比投资农业相关行业高达20倍至30倍的市盈率,厚朴这样的退出不算漂亮。”事实上,厚朴宁可接受这样低的对价退出,足见其无奈。

三年来,不管是厚朴还是其他投资人,都已经对蒙牛倍加失望,曾有投资人指出,“近几年来,蒙牛除了销量在增长,其他一无所长。”

在蒙牛、中粮和爱氏晨曦的媒体通报会上,孙伊萍称已经和团队就质量体系建设做出了深入、细致和系统梳理,进一步加大相关的投资。要把质量监管体系追溯到前端奶源管理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自由牧场和升级现有奶站。

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将做出梳理,更加系统地规划产品,有更多创新,在解决质量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品牌。

蒙牛和爱氏晨曦的协议中也规定,爱氏晨曦将在前端奶源建设和质量控制上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和管理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畜牧研究所所长张利庠对此指出,中国乳品企业的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各自打出的口号或者太虚,或者玩概念,没有能够从消费者最关心的乳品质量上给予一个明确信号。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类分析师宋亮对财新记者指出,短期来看,引入外资,有助于提振投资者对蒙牛的信心,帮助蒙牛走出低谷。此次引资消息一出,蒙牛股价出现大幅上升。6月18日、19日两天,股价累计上涨逾10%。除高盛认为其受原材料上涨压力维持“沽售”之外,花旗、瑞信、瑞银都给出了“买入”评级。

宋亮认为,引资也有助于推动蒙牛产业整改。孙伊萍接任后,即提出着力整改上游,提出到2015年要建立8-12个牧场,实现蒙牛在奶源环节的规模化、可控化发展。但蒙牛缺乏规模化牧场管理人才和相关牧场规划、建设经验,以及奶牛品种改良等方面技术,通过引入外资,可以加快上述方面的改进。

申银万国6月18日报告也称,蒙牛此次与欧洲领先乳品厂商合作是蒙牛提升生产标准和乳业生产经验努力的最好体现,预计短期内蒙牛将推出爱氏晨曦品牌产品以提升销售;长期来看,蒙牛将受益于品牌形象的提升,以及双方在质量控制和产品创新方面合作带来的生产技术的升级。

孙伊萍也承认,引资这张“形象牌”能否发挥后续实质效果还有待验证,未来蒙牛的发展还要看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前端之困

整整三天的奶业大会,大大小小的企业最关心,讨论最多的是牧场建设管理问题,人才紧缺、经验不足是从牧场到乳企人士最常挂在嘴边的抱怨。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也在奶业大会上指出,解决奶源质量问题的重要方向就是集约化牧场管理。

在奶业大会上,外国公司分享牧场建设经验的论坛人满为患,一些做设备和检测的企业四处打听建牧场的情况,希望能够在新一轮的牧场建设潮中分一杯羹。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村长告诉财新记者,他们整个村现在做集约化管理,把村民手里少则两三头、多则不足百头的奶牛集中起来饲养。“外国人那套太先进了,但是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都是农场主,有钱有公司。”

双城雀巢公司总经理陆明则称:“规模化不是集中起来,然后卡死标准那么简单的。”乳业公司现在最关键也是最难的点是对散农的培训。

孙伊萍称蒙牛的质量控制系统将向前端覆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牧场建设和管理。目前,蒙牛的集约化养殖达到82%,其参股的上市公司现代牧业(01117.HK)占奶源比例10%。前述蒙牛投资人指出,虽然现代牧业几乎全供蒙牛,但现代牧业的原始发起者属于老的蒙牛系人士,中粮系高管孙伊萍来后,蒙牛和现代牧业的合作关系已不如先前紧密。

蒙牛也早有自建牧场的计划。蒙牛副总裁白瑛透露,蒙牛将在奶源建设上投资35亿元,目标是2015年实现100%奶源来自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孙伊萍也称蒙牛100%控股的富源牧业将承担自有牧场的建设管理,同时通过参股的形式加入到奶源供应商的管理中。此外,对于现存的奶站也将升级,监管其质量。

在白瑛看来,蒙牛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技术和人才。目前,相关的人才培训计划已经通过中国-丹麦乳业技术合作中心开展。蒙牛方面派出白瑛负责对接该项国际合作。

爱氏晨曦副总裁Lillie Li Valeur表态称,丹麦公司将尽全力帮助蒙牛。其对蒙牛的技术输出,将包括按照超过欧盟标准的全系统、各流程质量监管体系。

事实上,蒙牛也有和外国公司合资牧场的失败案例。早在2004年,蒙牛就和澳大利亚Austasia公司合资兴建了蒙牛澳亚国际牧场。当年牧场以“洋牛洋人管、吃洋草、用洋技术管理和保护环境”一度成为中国大型牧场建设的典型工程之一。

但澳亚集团投资控股公司总裁Edgar Collins告诉财新记者,当年在中国投资牧场是受到蒙牛原董事长牛根生的极力邀请,但牧场建成后,澳亚和蒙牛在经营理念上却发生分歧,蒙牛方面只希望外方搞建设,自己则掌控具体的运营管理,无奈之下澳亚选择退出,牧场被卖给蒙牛,后又转手至现代牧业。

对于牧场管理引入国际先进技术业内早已有共识,然而是否整套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上用何种模式则业界仍有争议。上海一间乳业集团牧场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在中国建牧场需要考虑南北气候差异、土壤差异、饲料来源渠道等各种不同因素。国外的牧场建设公司有很好的经验,理念和细节都非常先进,但若完全照搬也会带来问题。他举例称,丹麦的牧场多以小型牧场为主,其各方面的管控和国内现在动辄5000头甚至上万头的大型牧场存在差异。因此,中国牧场在引入西方先进技术与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有一个自身消化与调适的过程。

在中国的监管政策下,国外先进的管理体系也可能大打折扣。

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对财新记者指出,政府在政策制定层面往往注重最后的质量标准,而忽略整个质量体系前端的标准化;企业则往往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策略,无暇顾及流程的标准化。

蒙牛总裁助理王富也提到,在丹麦,牧场的饲料引进和使用的整个流程都受政府监管,严格检测饲料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但多位中国牧场管理人员则称,国内早就不对重金属进行检测了。

外资再定位

蒙牛和爱氏晨曦的合作早在牛根生时代就已开始。2006年,双方建立了合资奶粉厂,生产蒙牛阿拉品牌奶粉,蒙牛持股比例51%,爱氏晨曦持股49%,但这一合作在众多合资奶粉品牌中成为败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在含三聚氰胺的奶品生产厂商名单中,蒙牛阿拉也赫然在列。

于是,企业停产,产品召回,外国媒体曝光,甚至波及丹麦本土销售的爱氏晨曦产品也被召回检测。

2011年蒙牛阿拉更名为欧世蒙牛,以“北欧智慧、中国心”的企业宣传口号再战市场。但企业的销售情况仍无起色,年年亏损,2011年亏损达7000多万元。对此,爱氏晨曦副总裁Lillie Li Valeur解释称,合资企业亏损来自多方原因,其中一个是管理团队变动大、爱氏晨曦派驻的团队对中国市场了解不够。接下来,爱氏晨曦在销售上会让蒙牛团队接手,自己则从更高层面的战略上和蒙牛展开合作。根据合作协议,蒙牛将成为爱氏晨曦中国的独家战略伙伴,将在中国及多个其他国家发展爱氏晨曦品牌乳制品。

中国企业和外国厂商在国内合资建奶粉厂的风潮近年逐渐兴盛,各大中国厂商几乎都傍着一个外资企业,整个奶粉市场仍是“洋品牌”的天下。蒙牛现阶段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主要来自液态奶。在奶粉销售方面被多美滋、美赞臣、雀巢、雅培、惠氏五大洋奶粉巨头抛于身后。2011年,这五大企业所占份额接近市场60%。

鉴于自身奶粉产品的弱势,蒙牛在对外资伙伴的渠道开放上更显谨慎。

孙伊萍说:“过去蒙牛在奶粉业务上占比微不足道。但蒙牛会持续努力。”她谨慎地指出,会在适当时候引入爱氏晨曦的一些产品到中国市场,但强调其销售份额在总体的份额里非常少,并称会对蒙牛和丹麦品牌做出严格的产品区隔,不会对蒙牛现有的产品构成冲击。

上一篇:银行取财,其道何在 下一篇:接手萨博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