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谁也学不会格力模式

时间:2022-08-10 10:56:36

董明珠:谁也学不会格力模式

经销商说董明珠有着“走过的路都不长草”的硬气,曾经的同事说她有着“十头驴都比不上”的倔强,董明珠自己也不讳言格力的企业文化与她的个性有关。格力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董明珠式”个性的企业,格力历史的改写也正是起于董明珠临危受命的那一刻。的确,临危受命与力挽狂澜的故事并不只是存在于侠客的世界,更存在于变数横生的商业丛林。

在董明珠的自传《棋行天下》一书中,或许可以窥见在家电业业务员的集体叛逃、经销商的骚乱叫嚣以及渠道换阵从未歇止过,烽火连天的家电业似乎没有安逸平静的黄昏。有人说,招招见血的家电业不是一个女人所能干的行当,然而在铁与火的商业战争中,这个有着两条剑眉的董明珠却硬是为格力打下了铁桶一般的江山。

经销商说董明珠有着“走过的路都不长草”的硬气,曾经的同事说她有着“十头驴都比不上”的倔强,董明珠自己也不讳言格力的企业文化与她的个性有关:“没有我董明珠,就没有今天的格力。”不可否认,格力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董明珠式”个性的企业,格力历史的改写也正是起于董明珠临危受命的那一刻。的确,临危受命与力挽狂澜的故事并不只是存在于侠客的世界,更存在于变数横生的商业丛林。关于格力以及格力眼中的商业世界,董明珠欣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格力一定要进步,不和其他人比

《新营销》:你一直在强调格力要走专业化道路,只做空调。格力为什么要做专业化的苦行僧?

董明珠:专业化和多元化是因人而异的,并不绝对,重要的是企业是否能够赶得上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格力为何走专业化,因为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消费者所认可的品牌价值。市场是做不完的,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所有赚钱的项目都做,如果今天说这个产品做得很辛苦就轻易不做了,你永远一项都做不好。上帝凭什么偏爱你多一点?

《新营销》:空调业已经 “一枝独大”之后,未来格力的成长路径在哪里?在市场达到一定的饱和量之后,是否会出现替代品?

董明珠:第一,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空调行业仍然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第二,所谓替代品,就是别人的技术提高了,而你的产品会被淘汰。技术领先,你就能始终领先。第三,越是苛刻的环境,就越有挑战性。我们的目标是占有全球30%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就必须坚持自己的东西。对手不是别人,是你自己。很多媒体曾问我:格兰仕曾放言要在5年内取代格力成为中国空调老大,对这场“格格之争”你怎么看?我说格力一定要进步,不和其他人比。现在结果怎么样?格力还是中国空调的老大,而且比任何时候都强大。

在家电业,垄断是不可能的,市场太大了,格力的未来机会在中央空调。对于空调来说,节能、减少衰竭是关键,尤其对一拖多的中央空调而言。我们可以一拖一千,零下20°C启动,连日本企业也做不了,核心技术我们都有了。我们以前大部分是贴牌,而现在大部分是自有品牌。

《新营销》:在格力,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有多大?

董明珠:格力没有计划,今年也许几个亿,明年也许不需要了。日本有的,美国没有的技术;日本没有的,美国有的技术,现在格力都有了。

《新营销》:格力与国美之争让越来越多的人反思什么是健康的商业环境,回头看格力当初与国美决裂、自建渠道的抉择,你现在感觉如何?

董明珠:与国美的较量,格力并没有损失,相反增长了48亿元。在空调行业谁最有话语权?是大户。它们与家电厂家叫板,不答应要求就不卖产品。许多人恨国美,但一见到国美就点头哈腰。我认为企业与渠道商应该是多赢格局,不能只是一家赚钱。这种分歧导致了两者在经营理念上的矛盾。“厂大欺商、商大欺客”的“不归路”难道就一定要走下去?格力自建专卖店渠道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非刻意而为之。专卖店可以为中央空调提供一个最好的服务支撑,这是对未来的投资。

《新营销》:有人说格力模式的成功要归结于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模式。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股份区域公司制的?

董明珠:在1997年以前,国内有上千家经销商,渠道商为了走量,同时做很多品牌,大打价格战。格力的渠道商根本不受控制,开会时信誓旦旦,但一回去就到处冲货。这对中小经销商和品牌的伤害很大,区域管理根本无法执行。1997年,几乎所有的商都在亏钱,这并不是格力的问题,而是渠道商经营的品牌太多太乱。为了稳定市场,前前后后我炒了10个销售公司的总经理。后来我给经销商说:格力保证你们赚钱,但是要成立公司,这样价格不会乱,冲货也会少很多,大家都好过。所以从1998年到现在,格力总部没有一个销售人员。

广告再好也不如消费者的口碑好

《新营销》:海尔空调也在学格力开专卖店,海尔能比格力做得好吗?一时间大家都在学习格力模式,你如何看这一现象?

董明珠:海尔不可能比格力做得好,它的公关做得很好,这一点我始终学不会。但是,企业永远不要只学一种模式,因为一个企业的成功必然有很多支撑点。专卖店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售后服务,但一个伟大的企业不能过多依赖售后服务。格力空调用了20年都不用修,海尔做得到吗?没有售后服务的产品才是最好的。我的口号是:用格力空调,是我的光荣,你的荣幸。格力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因为万分之一的失误,对消费者而言是100%的损失。

以前很多人一直不看好格力的专卖店模式,现在反过来有很多人学。但反过来现在才来学就不行了,因为特定的模式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格力承诺免费维修,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恶招。消费者是最忠实的品牌推广者,所以格力很少做广告。节能、噪声、能量是衡量好空调的标准,格力实实在在地做到了。现在海尔与我们的差距是100亿元,对海尔的排斥,是消费者选择的,所以广告再好也不如消费者的口碑好。

《新营销》:目前格力的销售主要是通过3000家专卖店完成的,但据说格力对专卖店的条件极其苛刻,2003年的返点是4%,现在是2%,而且返点产品是指定产品,并且要求专卖店销售格力小家电,这些是否会给格力带来“厂大欺商”的负面影响?

董明珠:精品战略是格力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指定产品都是经过格力论证的最赚钱的产品。空调最好卖的是夏季,但如果遇到凉夏,肯定会影响到一些区域的销量,但是我们所有的政策都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制定的,并非一成不变。这事实上是一个利润如何共享、风险如何共担的问题,并不是“厂大欺商”。

《新营销》:在过度竞争时代,你提倡没有售后服务的产品是最好的产品,你如何把它落到实处?

董明珠:格力有一个总经理禁令,一个贴海绵的动作做得不规范员工就要被炒鱿鱼。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有35家,而空调行业只有格力一家。我曾经对质检部门说:这个荣誉是一辈子的压力。拿了这个奖还要进行复审,如果第二年有问题,对这个机构就会有影响。格力的质量控制人员不是分厂管理的,质检员能处分一个分厂的厂长。格力现在的质检人员有1000人,看似是在重复劳动,但我算过账,这比维修成本合算得多。格力现在从总部就能看到市场上的任何一个变化,包括售后服务。

《新营销》:在格力的历史上发生过不少销售公司内耗的事件,如何控制风险,避免这些事件不会重演?

董明珠:客观上说,我不敢保证。但这些作为教训,给了我们很深的烙印。一个格兰仕的人曾写了一篇文章,说格力内讧。我对此很气愤。矛盾焦点不在一个人的斗争,而是关乎公司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不发生这些事件,格力的问题可能更大。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可能更好

《新营销》:格力一直强调管理与控制,是否考虑过用外脑来协助解决管理问题?

董明珠:格力有自己的文化,这些问题自己解决可能更好。我们目前还没有请过一家咨询公司。

《新营销》:你是一个个性鲜明的领导者,格力执行的也是强硬的企业文化。你如何保证不同风格的人在格力获得发展?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中,你如何看待“董明珠式”的企业文化,并与中下层人员进行沟通?继任者能延续格力的这种企业风格吗?

董明珠:我不主张人际关系的管理模式。在格力曾经有一个现象,与领导走得越近的人越发财,我痛心疾首。公司曾任命了一个副总,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复杂,当时没人敢动他,有人甚至说“格力比国企还国企”。这触动了我,半年后我把他炒掉了。人家说我好斗,这也是其中之一。我当了总裁,谁也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允许下属自由发挥。我坚持一个原则:在阳光下赚钱,把权力用好,不是为了权力伤害人而是为了企业。这个问题我早就看透了。我更多地是讲理,讲结果,没有我董明珠就没有格力的今天。但格力文化并不是我一个人做出来的,而是这十多年来公司上上下下摸索出来的,而且事实证明这是适应格力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从一上任就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在中国企业中,恐怕只有我董明珠一个人。我现在培养的一个继任者只有29岁,很能干,当然他的成长压力也很大。

《新营销》:许多外资公司的人才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后无法生存,为什么?你常说格力的人非常有能力,但出去的人都是垃圾。你的人才观是什么?

董明珠:这是一个企业文化问题。答案很简单:适者生存。老有人拿我和吴士宏比,说:南有董明珠,北有吴士宏。我说我比她差,至少她比我更有魄力,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能否清晰地认识自己。从格力出去了很多中层干部,但大都很难生存下去。什么原因呢?一是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企业文化的基因;二是他在那里适应不了各种人际关系,因为格力不需要人际关系。很多人打电话说想回来,但我告诉他:一去无法回头。我可以有更多的人才可以培养,现在是千里马很多,伯乐太少。有些人会说:我很有才干,但在格力没有得到发挥。但如果在格力都没有得到发挥,那么这个人肯定不行。现在整个格力有25000人,中层不超过80人。一个人在格力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他在一个企业能用心学十几年,我认为就是很优秀。

《新营销》:如果你和董事长的决策发生分歧,而中高层也反对你,你如何做?

董明珠:首先要解决自己的事,患得患失就什么也干不成。不要老是很自信,靠感觉办不了事,一定要讲究评估、客观。

上一篇:百富烤霸:以肯德基威胁者的姿态崛起 下一篇:田文华:三鹿不需要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