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本真课堂加点“催化剂”

时间:2022-08-10 09:48:11

给本真课堂加点“催化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笔者理解,其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关键就是要利用情、意、趣、美等因素,给本真课堂教学加点“催化剂”,促进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就利用情境构建和谐课堂做一探讨。

一、构建问题情境“催化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恰当地设置一些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催化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设置问题情境必须把握的三个关键:一要切合学生生活与实际,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要能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说、想说;三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起伏,促进所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中有关环形跑道问题”时,笔者说:“今天老师将与某学生到操场上进行1500米长跑比赛,我们将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当然他比我跑得快。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什么情况下我们首次相遇,这时学生比老师多跑了多少?如果我们反方向跑,会怎样?如果不是同地出发呢?又会怎样?”学生都处于心通而不解的状态,急于想知道答案。此时笔者顺水推舟,导出本课课题:环形跑道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相关内容,兴趣浓厚,探究主动,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明显提高。又如,教学苏科版七年级第一节“生活·数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段学生参观市民广场的录像,最后将画面定格在雕塑群前。学生们议论纷纷:“这不是入学军训时我们到市民广场参观的录像吗?”教师接着说:“同学们,谁能说说这张画面中有哪些数学图形?”学生发言热烈:“雕塑的整体是一个长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圆形的太阳。”这一过程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催化剂”的效果出现了,学生兴趣达到高潮,求知欲望空前高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图形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时,教师再进入新课,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生活情境“催化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纯的数学板书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编制一些生动有趣、学生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情境,才能给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一点“催化剂”,促使学生把枯燥、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我们与数学同行”这章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教学的:“同学们,有谁知道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画:一只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一上一下颠簸着前进。学生哄堂大笑。借助这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颠簸?”一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行进起来当然感觉颠簸。”教师问:“难道坐在没棱没角车轮的车上就不会颠簸吗?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屏幕上出现一只小猴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仍在上下颠簸前进。“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子上,在平稳地前进,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的道理。通过动画演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结合已知的生活经验,来探求未知的数学知识,实现建构“我们与数学同行”这一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思维,主动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三、构建操作情境“催化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研究证明: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学生思维较活跃,则动手能力也较强。这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探索解题的策略。为此,笔者给学生的思维过程放一点“催化剂”,让学生从“学数学”向“做数学”转变。如在学习《从不同方向看》的“做一做”时,让学生动手,用5个小立方块尽可能搭出不同的几何体,再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自己搭的几何体并画出它的三视图。笔者发现,有一学生把4个立方块摆放成正方形,再把1个放在上面正中央,这种错落摆放,是其他学生没有的,也是教师意想不到的。笔者抓住这一机会,让他摆放在讲台上,利用学生创设的情境,组织大家一起观察,再画出它的三视图。这一过程,不但把建构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降低了理解的坡度,而且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更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发展,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构建情境“催化剂”,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上一篇:转变教师角色意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