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昌慧的汉绣生活

时间:2022-08-10 07:50:59

沈昌慧的汉绣生活

谈及刺绣,苏、湘、蜀绣等更被人所熟知,而汉绣的推广也才只是近两年的事情。汉绣历史相当悠久,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到了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这门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绣法,正越来越被广大的刺绣爱好者和鉴赏者所接纳和熟悉。

绣坊初绽

2011年4月,武昌区人民政府和武昌区文体局等就在昙华林艺术节设立了汉绣基地,落户了包括“杨小婷汉绣研究室”为牵头的4家绣坊——汉绣服务社、兰绣轩、红绣坊和媚绣苑。杨小婷是著名的中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先拜苏绣大师顾雯霞学习苏绣的代表针法乱针绣,后又师从汉绣理论大师王慕尧学习汉绣,现今已成为汉绣行当中口碑绝佳的艺术家。

昙华林的4个绣坊都是杨小婷带出来的弟子们开的,其中就包括“汉绣服务社”的沈昌慧。“弟子和学生是不一样的。弟子有点登堂入室,亲传绝技的味道,”沈昌慧说,“杨老师也说了,弟子是不能收的太多,她一生最多只收10个弟子。我是排行第4。”

11月10日,首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在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幕。展览入口出悬挂的一幅精工制作的银奖作品《释迦牟尼》像以金丝彩线绣制而成,复杂的纹样和巧夺天工的技巧令人叹为观止,绣品在灯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分外惹眼。

沈昌慧穿着靓丽的旗袍在自己的这件作品面前,面带笑容地向观者介绍。然而回到昙华林的“汉绣服务社”工作室,换上工作服,她又沉浸在安安静静的工作常态中。背倚色彩斑斓的丝线,午后的阳光斜射在绣架的织物上,折射出细微而温暖的点光。

比起前面的弟子,沈昌慧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因为之前我有一点功底根基,在农村的时候,从小就学习绣嫁妆:各种嫁衣、被面、枕头、帐帘。小件东西包括小孩肚兜、鞋垫、虎头鞋——总之,能绣的,都练过手。”天资聪颖、良好的基础加上勤奋专研,沈昌慧上手很快,短时间内就能绣出独立的具观赏性的汉绣作品了。“学习汉绣需要灵性,悟性要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细致的耐心,更要有良好的人品。汉绣是一门艺术,修身养性;在此影响下,人的个性多半也会变得沉静。”

在来“汉绣服务社”之前,沈昌慧从事的是酒店行业。“对我来说,牺牲确实很大——我在酒店行业做主管,收入还是很可观的。现在做汉绣,自己带学生,800块钱一个人,和以前安稳的行当确实不一样。”但提及行业的选择,沈昌慧仍旧毫不犹豫:“我非常热爱汉绣这门艺术。以前只是作为爱好,但后来就发觉,这是我真正值得为之付出心血的事业。这次参赛作品《释迦摩尼》,就是辞掉酒店工作来做的,非常费时。当初我就想全心完成这件作品,尽力将汉绣之美体现其中。”

也就是在那时,沈昌慧真正决意全心致力于汉绣这门古老的技艺。

卓绝技艺自楚风

汉绣绚美,但技艺高深。每个学习汉绣的人,都从盘金打籽的技艺、动物人物的描摹起步,付出的艰辛是普通爱好者在观看美轮美奂的作品时所不可想象的。

“汉绣服务社”提供各种汉绣所需的工具和原材料。在沈昌慧身后,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一股股丝线堆砌成一匹艳丽的背景。绣架前的沈昌慧正细心地用指甲分开丝:“汉绣首先从选材开始。所用丝线也有相当的讲究,丝线也是分不同等级的。这一根,通常称为线,线是可以分开成丝。最好的蚕丝具有光泽,线易于分开成丝,上等的线最多可分为32丝,并且丝光洁无毛刺。丝线的颜色也有很多类型,光是常用的绿色就有8种,有些甚至多达十几种——会使绣品更具有层次感。”

苏绣通常用半根线打底,汉绣用一根线打底。针法逐层迭加,第二层时用4丝,第三层用2丝,最后用1丝或者半丝——丝线越来越细,由浅至深,使汉绣成品显得层次分明。沈昌慧介绍说,小尺幅的植物绣像3-5小时即可完成,但一幅较大尺幅的汉绣作品要每天保持8-10小时的工作量,通常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与苏绣、湘绣、蜀绣相比,汉绣工艺有自己针法多变的绝活。绣线颜色以红、黄、绿、兰等亮色为主,绣品以密集的满绣填充块面,绣出的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富于立体感和虚实感,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典雅而富丽。“平针是最基本,但又是最难的针法。要求图案平整无毛,光亮洁净。乱针通常为打底和装饰背景,通常是3针走一个三角形,看似交错的针法形成一种独特的肌理效果。”沈昌慧展示作品解说,“如果要表达蓬松的感觉,就用施针绣,专门表现毛绒绒的马鬃和红缨之类器物。”

汉绣有40多种针法,其中最古老的当属游针绣。这种针法结合了苏绣、湘绣的艺术精华,同时沿袭汉绣传统风格,是汉绣独创的特色针法。“汉绣的效果中,有一种是接近西画的表现方式,类似绣‘岳飞挂帅’人物画这种,能够使人物脸部呈现出明暗向背的立体感来。”沈昌慧说,“游针绣的效果如同水波流动、云彩交错,保持同一方向不同层次的针法,营造出逼真的体积感。绣人面通常是用这种有游针绣效果的仿针,出来的效果非常生动。”

除了游针绣,打籽绣也是汉绣有的一种粒状针法。刺绣时,每刺一针都回到布面上,用线绕针2-3回,最后刺入布内完成打籽,是苗族常用的一种针法。“打籽绣是较难掌握的针法,要求打籽细密均衡,有珠子的感觉。”

功夫学到家后,就可以尝试难度更大的双面绣了。这需要基本功扎实,绣的时候时刻注意两面观察。汉绣的历史传统悠久,曾经辉煌一时;现在面临着濒危的境地,她更希望通过自己和大家的努力,一起推广这项源自本土的文化宝藏。

产业之前,灵动为贵

和苏绣不同,汉绣是一门相对粗犷,艳丽的民俗艺术,以针为笔,借布作画。针法多变的汉绣更具有装饰性,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其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沈昌慧介绍说:“汉绣的牡丹花,是要专门用金线勾边的,称为盘金打底。比起小家碧玉精细的苏绣,汉绣这一点显得特别大气,喜庆。”而人物衣物的绣法更为复杂,涉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或金线勾边,极富装饰性和视觉效果。

苏绣在发展中已成为了商品化产业链,而汉绣还没有成为规模,但按照沈昌慧的说法,正处在最珍贵的主张艺术化,独立优先的阶段。“我说的独立,其实指的是独立完成的作品。因为苏绣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很多苏绣的绣娘一生只绣一种主题就可以了。”沈昌慧介绍说,从基础学员到出师,苏绣的绣娘会投入到生产线中去——专门绣一种专长的东西,比如绣植物的只攻植物,人物的不问津动物,“如果绣好《清明上河图》的,一辈子就不用绣别的图案了,完全没有自主和全面的创作了。”沈昌慧觉得汉绣艺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在于它蕴含民族性的生命力,比起苏绣这样严密科学的产业链,她宁愿选择前者,更为灵动自然。

谈到对未来的展望,沈昌慧还是有着满满信心:“现在我带的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也获奖了,喜欢传统艺术的人也逐步多起来,好的艺术总会被大家所喜爱的。”因昙华林汉绣基地的落成,相应的汉绣博物馆、学术研究和保护意识也提上日程。

“当然,相对来说,汉绣这门艺术还是未得到像苏绣那么大的重视。”沈昌慧说,“我也真心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能给我们湖北当地的这门文化艺术给予更广泛的关注重视和支持——例如房租税收的恰当减免,发展旅游和产业。文化总是无价的,地方艺术相对来说尤其显得脆弱。我希望汉绣不仅仅是一门靠政府支持才能走下去的艺术,更希望它能够以自己的生命力在艺术市场上占得自己应有的席位。”

上一篇:探秘香料制作 下一篇:卢浮众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