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特色企业文化,培养合作团队精神

时间:2022-08-10 07:23:10

构造特色企业文化,培养合作团队精神

当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直接反映出一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水平;同样于企业而言,文化软实力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面对当前形势,国有企业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自身软实力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和人员特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当前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情况不容乐观。我省大部分国有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如生产经营困难,资产负债率高,不良债务较多,效益严重下滑,亏损严重,富余人员多,社会负担重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面临着如何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很多优势,如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可以起到物质激励达不到的效果,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以及动力源泉。企业要把握机遇,必须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构建特色企业文化

作为一家投资证券、期货、保险及其他金融产品的国有企业,员工具有专业性强、年轻化、素质高、思维活跃等特点。针对企业现状及人员特性,笔者认为,所在企业构建特色企业文化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员工是企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企业建设当中;同时,企业应给员工提供一个能够自我提升与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注重提升员工的价值理念,打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第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行业规范与风险防范向来是企业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企业实现发展的关键。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中,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坚持遵循“真实、准确、高效”的工作原则,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延伸到中层管理人员,再辐射到公司的全体员工,由上而下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三,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需要通过学习来完成,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开拓思维,完成创新。因此,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倡“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成为完成创新、推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帮助员工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

第四,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中突显的一大价值理念。团队精神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团队精神发挥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充满活力、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打造优秀团队,创造优秀的团队业绩。

三、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途径

第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构建特色企业文化是全员参与的一个长期过程,创建并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能达到预期效果。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其次领导要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带头践行企业文化价值观,并积极发动全员参与,同时多和员工交流,切实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

第二,健全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落实,离不开制度的支持。深化内在的企业文化,必须将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以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切实把优秀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流程及员工的行动。这样,制度才能在理念中得到升华,行为规范才能转为文化规范,从而健全制度机制,将企业的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中,外化并固化在行为中,从而形成长效机制。实践是感召力最强的旗帜,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内外兼修。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员工活力。

坚持以人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员工,关心爱护员工,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自我价值,积极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管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有效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加强教育,知行并举。

企业文化并非是一个好看的装饰品,它是为企业价值服务的。构建特色企业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要积极付诸实践。理念教育是行为养成的基础,要确保把文化理念转变为行为习惯,必须把重点放在行为的养成上。因此,首先要加强教育,通过正确引导,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通过引导、激励等方式促使员工努力去践行企业文化理念,行为养成自觉性,从而使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作者单位:山西阳泉信达投资管理公司)

上一篇:立足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教师培训体系 下一篇:三集五大变革对工会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