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8-10 06:21:38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产业链延伸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系统中,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垦农业循环经济 研究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生态农场建设推进行动。“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农垦港农场实业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了循环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港农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该场围绕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投入减量与生产清洁、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扎实推进现代农业。

(一)肥药减量控害模式。

该场全面推行先进的科学施肥。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二是大力推广统防统治技术。三是加强关键技术科技攻关。该场创新了农作制度。5万亩耕地全部实施了麦稻与西瓜三年一轮换茬新模式,并充分利用西瓜后茬种植西兰花,使西兰花病虫害得到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二)生产清洁节约模式。

该场推广应用设施农业。目前,该场中国名牌农产品―“农”牌1.5万亩钢管大棚绿色西瓜生产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微蓄微灌、肥水同施的高效节水节肥滴灌技术,不仅实现节水,使水资源利用率在90%以上,而且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有利于西瓜植株的生长,增强抗性,降低发病率,西瓜果形整齐、着色均匀有光泽,品质明显提高。

(三)农牧结合互利模式。

该场1.5万亩中国名牌农产品―“农”牌绿色西瓜生产示范基地亩亩施用鸡粪还田作基肥,既利用了禽粪便,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又提高了西瓜产量、品质和效益。公司有机农庄推广稻鸭共养有机栽培模式。减少了稻田杂草生长和农药使用量,并可减少鸭饲料投入量。

(四)产业循环利用模式。

根据规模化高效农业特色,该场探索建立了畜―沼―粮、畜―沼―瓜果、畜―沼―菜、畜―西瓜―出口西兰花等科学循环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农业自然消纳能力,直接用畜禽肥替代化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每亩节本100多元,既增加了农业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了绿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

(五)废物沼气处理模式。

按照污染防治、能源生产、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要求,该场在苏垦・正大种猪养殖小区内实施建立了国家大型一级沼气工程项目,对畜禽养殖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绿色农产品发展提供沼渣、沼液等优质有机肥2.5万吨,达到环境效益和养殖经济效益的双赢。

(六)资源保护改善模式。

目前,该场通过国环有机认证中心认证,获得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公司5万亩耕地全部通过了国家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主要农作物通过了绿色农产品产品认证,有机农业通过了基地和产品认证。 同时,该场还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结合实际,通过联合收割机机械切碎还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全场5万亩实现秸秆还田率达到100% 。

二、港农场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深化。

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环保”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对农业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认识不足,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推进。同时,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较多,特别是畜禽排泄物治理、病虫抗药性监测和科学施肥用药等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创新突破。

(二)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该场以全国农垦现代化养殖示范场创建为契机,实施标准化绿色健康畜禽养殖,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动物疫病风险,提升养殖效益,减少了污染物产生,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循环利用体系仍然不畅,废弃物资源利用多集中在畜禽粪污方面。沼液利用大多还只在点上示范和展示,没能在面上大面积应用,同时,分散饲养的户头对环境影响更大。

(三)缺乏成熟的循环农业技术。

该场的循环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少,滴灌技术仅应用于大棚西瓜和少量蔬菜基地;生物农药因投入多见效慢,仅限于几个示范基地;生物有机肥,因相对价格高使用麻烦,很难大面积推开。

(四)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循环农业发展。

畜禽粪污治理、新能源开发、有机肥应用、节水型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等均需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目前该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用于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还比较少。

(五)政策引导有待加强。

在种植业生产、有机肥加工、沼液肥应用、污水处理工程、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废弃物代谢链中起关键作用的产业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政策上极需国家给予引导和支持。

三、循环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农业产业总体规划,坚持发挥农工主体地位作用,大力推广科学生产技术,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探索多种循环种养模式,实施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工程,才能不断推进 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基地提升 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注重生态布局。根据农场公司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生产方式,按照产业生态布局的规范,形成生态农业场域大循环。二是编制好《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 畜牧业健康养殖发展规划》。按照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对现有的现代农业基地,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示范基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推广清洁养殖,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在积极组织辖区内苏垦・正大优质种猪商品肉猪生产基地、港联农优质家禽繁育基地实施标准化改造的基础上,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规范要求,进一 步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三)优化发展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要注重科技创建,重点研究农业节约集约生产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再生技术等,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瓶颈。

(四)积极培育主体,提升带动能力。

培育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为核心的企业化主体 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的资源有效配置作用,通过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来推进产业规模,通过规模化生产来推进物品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优质化。并以主体提升为载体,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五)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农业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提高全社会的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强化干部职工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和技术培训,在知识更新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工培训、农工创业培训中普及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常识,提高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树立起“节约、生态、科学、和谐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意识 和绿色生产的新理念,逐步使循环农业建设成为广大职工和全社会自觉行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循环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邓旭先:几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J]《河南农业》;2011年11期

2、孟菲: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分析――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08期

上一篇:浅谈深水基础钢板桩围堰与双壁钢围堰的方案比... 下一篇:讨论勘测档案数据的数据保密与电子签名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