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效联合与长效单药抗高血压治疗对随诊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

时间:2022-08-10 04:46:18

短效联合与长效单药抗高血压治疗对随诊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短效联合与长效单药抗高血压治疗对随诊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短效联合组58例和长效单药组62例,患者每两周进行一次随诊,连续治疗10个月,记录好治疗前后收缩压变化值,一般采用收缩压标准差记录。结果疗程结束后长效单药组的收缩压标准差小于短效联合组的,收缩压标准差下降值大于短效联合组的,差异显著(P

【关键词】短效降压药;长效降压药;联合治疗;血压变异性

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就是血压变异性,又称为BPV,通常用动态血压标准差(SD)表示。有资料指出,随诊间血压变异性能够预测冠心病和脑卒中[1],根据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理,该类药物能够影响血压变异性,从目前研究来看这些抗高血压药物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是暂时的。基于此,本文就研究了短效联合与长效单药抗高血压治疗对随诊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均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短效联合组和长效单药组。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并自愿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入院前两周间断性服用降压药物。短效联合组58例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34-68岁,平均(49.3±1.7)岁,病程0.5-6年,平均3.7年,其中收缩压为152-185mmHg,平均(163.2±14.6)mmHg,舒张压为94-128mmHg,平均(108±17.5)mmHg;长效单药组62例中男28例,女34例,年龄41-70岁,平均(53.8±15.4)岁,其中收缩压为148-190mmHg,平均(165.8±19.3)mmHg,舒张压为98-131mmHg,平均(112.2±15.4)mmHg。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情况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短效联合组按照患者随诊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随诊患者口服尼群地平(每次5mg,每天两次)和卡普托利(每次12.5mg,每天两次);第二阶段随诊患者口服尼群地平(每天两次,每次5mg)和螺内酯(每次20mg,每天一次);第三阶段患者服用氢氯噻嗪(每次12.5mg,每天一次)和卡托普利(每次12.5mg,每天两次);第四阶段随诊患者口服氢氯噻嗪(每次12.5mg,每天一次)和螺内酯(每次20mg,每天一次)。

1.2.2长效单药组该组患者未按照规定降压药物服用,自行选择其他药物,包括贝那普利、非洛地平、厄贝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和氨氯地平,这些药物均在规定服用剂量范围内,一天服用一次。两组患者用药疗程均为10个月,每两周随诊一次。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均数t检验,百分数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疗程结束后随诊间收缩压均明显下降,但两组比较长效单药组收缩压血压下降值明显少于短效联合组,收缩压标差准下降值大于短效联合组的,差异显著(P

3讨论

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其靶器官有关[3],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和β受体阻滞剂,将抗高血压药物联用使用,利用其互补作用能够降低血压,常用的联合方案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有研究者认为利尿剂和钙拮抗剂类药物能够舒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降低血压变异性[4]。

本研究对12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短效联合与长效单药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而且随诊间的血压变异性也显著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随诊间收缩压标准差明显下降,长效单药组的小于短效联合组的,但收缩压标准差下降值比较前者的大于后者的。这与药物组合有关,钙拮抗剂药物在降低收缩压标准差方面比氢氯噻嗪药物更具有优势,短效降压药与长效降压药在作用时间上有所不同,对血压变异性造成了影响。

综上所述,短效联合与长效单药抗高血压治疗均能降低随诊间收缩压,对高血压治疗非常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大平,贾玲,王颖.老年高血压患者随诊间收缩压变异性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1213-1215.

[2]刘力生,王文,姚崇华,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3]吴寿岭,阮春雨,李冬青,等.高血压前期人群中代谢综合征发生情况[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335-338.

[4]刘怡希,李为民.血压变异性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7):540-542.

上一篇: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治 下一篇:30例老年帕金森病临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