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我们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时间:2022-08-10 03:14:11

“我知道沃尔沃迟早要卖”

“收购沃尔沃,是你们仓促上阵的吗?”

“我们早有盘算,都是一步一步的,我知道沃尔沃迟早要卖。”

“那你认为自己是歪打正着吗?”

“当然不是,我们都是经过周密研究的。我们是在按照规律办事,全球的汽车工业一定会发生转移的,从很早开始,我们就定了要跨国收购的目标了。”

的确很早,早到20Q2年李书福就开始研究沃尔沃。通过自身技术的发展,品质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以及售后服务的提高,最终实现用户满意度,忠诚度的提升,而产生比较高的附加值。因此,吉利开始调整战略,从技术,品牌方面进行提升,拉高产品档次,向中,高级轿车领域进发,获取高额利润。收购沃尔沃就是李书福对吉利进行战略调整中的一环,在他看来,沃尔沃的技术,品牌都属世界一流。

2008年1月,李书福借参加底特律车展的机会,拜会了当时的福特汽车CFODon LeCLair。双方讨论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诸多问题,遗憾的是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半年之后,李书福致信福特,正式阐明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想法。12月1日,福特正式发表声明:将出售沃尔沃品牌。福特称,出售旗下瑞典的沃尔沃品牌使福特不再担心当初收购这一欧洲豪华汽车品牌时公司长达20年的多样性投资计划。

但是,在出售沃尔沃的时候,福特才发现,金融危机已经全球肆虐,使得全球大型车企皆以自保为要义,竞标沃尔沃实非它们之能事。而在此时,李书福以对沃尔沃持续5年的关注,和对250多万份福特收购沃尔沃相关文件的深刻研究,让福特不得不考虑危急时刻这个中国人的份量。

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为沃尔沃轿车首选竞购方。随后,吉利也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欢迎。吉利称,即将开始与福特公司就收购的细节进行谈判,为收购后的瑞典知名品牌沃尔沃的独立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国内哗然一片,不知道李书福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但是对于收购结果,很多人持悲观态度。

一个月之后,吉利在京召开会,对外澄清知识产权问题。吉利称,吉利是福特首选的竟购方,收购的标的是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沃尔沃将保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以及公司为实施既定商业计划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有权使用大量的知识产权,包括沃尔沃的安全与环保方面的知识产权。这样的消息让人们感觉煞有介事,似乎有成功的曙光。

又过了一个月,吉利宣布,已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预计将于2010年第一季度与福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于第二季度完成交易。双方将围绕法律文本和融资的最终确定以及政府审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全中国轰动,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奇迹的诞生。

2010年3月28日,吉利和李书福成为全球的焦点。

“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

有人预计,李书福的身家已经升到大陆富豪第25位,很难想象他曾经以20元创业起家。从“野照相”到“投资”照相馆:从生产冰箱配件,到生产冰箱;从涉足建材业,到转型制造摩托车,再到最后投身汽车业,每一步,李书福都走得很稳,很踏实,似乎他发现了成功的规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直向前迈进。

“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李书福笑着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

1982年,凭着当初父亲投资的12。块钱李书福做起了照相生意。他笑称自己既是摄影师,又是业务员。因为没有钱开照相馆,他就骑着自己的破自行车,拿着小相机满街找人照相。用那个年代的说法就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

在东奔西跑中,李书福半年后的储蓄“爬”上了四位数,便丢掉自行车,轰轰烈烈地开起了照相馆,当起了老板。

这样的平静生活仅仅持续了一年,他又开始折腾了。喜欢捣鼓的李书福在洗相片的过程中发现,用―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看到收入可观,他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金银买卖”一直做到了1984年,后来李书福的履历也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起,他的头衔在当时那是响当当的――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当年,冰箱在北方的一些城市供不应求。李书福回家后也开始捣鼓这种冰箱零部件。据说,一开始,李书福就是自己一个,人生产,然后装包里,骑自行车把零部件送到冰箱厂,慢慢地。有了销售渠道,李书福就拉上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自己出任厂长。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效益非常好,一年营业额居然达到四五千万元。

这时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对一般人来说,那就安安心心地生产配件呗,但李书福偏不,他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他再一次上演奇迹,一年之后,李书福自己研发、生产出来了电冰箱最关键的零部件――蒸发器,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人弄明白他是怎么捣鼓出来的。顺理成章,他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出了北极花电冰箱。

“我们做的电冰箱非常成功。那质量可不是吹的。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他们生产冰箱,冰柜。”回忆当年,激情澎湃。在当时,北极花冰箱已经成为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26岁的李书福成了十足的千万富翁。

然而好景不长,1989年6月,国家对电冰箱开始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的北极花电冰箱厂自然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的名单。没有“准生证”,李书福的冰箱厂也就此关门。怀揣着上千万元的李书福乐呵呵地跑到深圳,摇身一变,做起了学生,他要在学习中充实自己。

谁都知道,李书福绝对不会就此消停,1994年,李书福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踏板摩托。此摩托一出市场就火得一塌糊涂,当年便卖到50多万辆。可就在李书福的摩托车厂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已经不满足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在一片嘲笑和奚落声中,李书福开始谱写属于他的汽车神话。

“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技术,买来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我们过去造两轮(摩托车)时,不是没人相信我们能做出来吗?事实怎么样呢?我们不仅做出来了,而且还做得很好。我心意已决,我负全责,哪怕是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

干!”李书福坚定地说。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李书福对外界宣布要在临海建一个摩托车厂,可是他却悄悄对助手安聪慧(现任吉利集团副总裁兼吉利汽车总经理)说:“在临海,我们要造的其实是一个汽车基地。”安聪慧有些茫然,忐忑不安地问是不是要造柳州五菱那种车?李书福摇摇头,指着自己的奔驰说:“我们要造这样的车”。

不幸的是,李书福又坏在了“准生证”上,当时汽车制造并不属于对民营企业开放的行业。但这一次,李书福决定“铤而走险”。他一边扬言要生产世界上最豪华的摩托车,一边跑到全国各地的汽车公司去看去学习。

“当时,全公司懂汽车的,把我算在内,只有三个人。谁是专家?我就是,自己动手,自己画图,自己试制,自己试车,自己改进,什么都自己来,带领几十个人,大家冲锋陷阵。”李书福说,“我们第一次造车的时候,基本没有模具,就用那种很土的方法,用水泥,胶水这些东西来做模具。全部过程都是靠人,每天通宵达旦地干^一个座椅装不上,反复试验了几百次。我记得那个时候,有一个车门接合面不好,一个^仅关车就关了几千次。”

就这样,几十个人在李书福的带领下,这辆没有标准,模具也很简陋,很多地方都是手工敲起来的七翘八翘,有些像个农用车的“汽车”诞生了。这辆车能不能用,大家心知肚明,但是这辆车最大的意义在于坚定了李书福的信念―生产汽车一点也不难。

“造汽车其实很不简单,不然世界上为什么就剩下这几家?”

李书福带着这样的信念进入被合资汽车厂商长期忽视的低端市场,以低价策略将吉利打造成拥有6个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年产30万辆整车的自主汽车生产商,这种“吉利速度”让众多行家目瞪口呆。2007年初吉利遭遇史上最大的危机:自2006年年底开始,小型及经济型轿车销售量开始明显下降,2007年上半年,发动机排量小于1.0升的小型轿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跌近30%―吉利赖以生存的“低价制造”开始失去市场。

意识到危机的李书福着手调整公司战略,2007年5月,吉利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期,将宣传口号“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悄然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让李书福欣喜的是,2001年11月9日,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吉利“豪情”终于登上国家经贸委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公告,李书福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轿车“准生证”。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有人认为吉利这次成功收购沃尔沃有些运气的成分,其实不然,在此之前,李书福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这其中就包括曾品尝过的收购失败的苦涩。

2002年,吉利曾想收购罗孚,但当时确实因为某种原因以遗憾收场。时隔四年,德国的一位华裔顾问传递一个信息给李书福,就是希望中国汽车公司能够收购奔驰smart。这对于一直心有余而机会不足的李书福来说,就好比天上掉下的馅饼,岂有抛弃之理。李书福立刻派调查员去了奔驰总部。

遥想十多年前,为了兑现“要造奔驰一样车”的诺言,李书福买了两辆奔驰,回台州之后把它们都拆了。然后他又从香港买来奔驰的配件,试图照着奔驰的样子一件件地组装起来。他知道如果完全是组装的话,奔驰公司一定会告其侵权,所以他在奔驰骨架的外面,加上了吉利的外壳。很可能是因为钢制外壳一时搞不出来,异想天开的李书福居然就用玻璃钢给这辆吉利公司最早下线的汽车做了一个外壳,开上了台州街头。

对于拥有“奔驰情节”的李书福来说,在2006年能够收购一款真正的奔驰车充满了诱惑。就在大家认为李书福要“圆梦”的时刻,问题出现了。吉利的调查员到德国转了一圈之后,得出结论:奔驰造豪华车是专家,可造轻型车明显经验不足。

奔驰smart当时在全球市场只有14万台的产销量,但它的供应商体系却非常复杂。奔驰与其签定的合同居然是罕见的take or pay(照付不议)。供应商非常强悍!14万台车就算没有买家,奔驰也必须全部提货,或者全额付款。这种合同有些致命。李书福的团队分析到:如果吉利买下奔驰smart,签的也是take or pay合同,吉利勉强做这件事情的话,一阵风就能把吉利吹倒。

权衡利弊之后,李书福最终压抑个人感情,放弃收购奔驰smart,这也意味着吉利此前做出的所有计划都付诸东流,但是这个决定在今天看来,是果断而准确的。

转眼到了2009年,“机会”再一次垂青李书福,这一次他没有错过,仅仅用了十天,就将澳大利亚DSI,这家全球第二大独立自动变速器公司收入囊中,这也是中国民营汽车公司那时候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有人说,收购DSI就像是收购沃尔沃的一次预演。李书福的收购团队已经相当成熟。

在挫折中前进,在失败中获取经验,这就是李书福的魅力。如今,全世界已经有80多万辆吉利车在跑。而对于李书福来说,他对汽车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造汽车其实很不简单,不然世界上为什么就剩下这几家汽车集成性非常强。我的目标就是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

《中华儿女》:您为什么对收购沃尔沃抱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李书福对沃尔沃,我2002年就看中了。收购沃尔沃于国于民有利,与吉利的梦想一致。我的梦想是打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中国车走遍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车走遍中国。

《中华儿女》:竞争对手很多,您认为吉利有什么魅力让沃尔沃最终选择了它?

李书福:的确,沃尔沃不是没有人买,买的人很多,有瑞典当地的,有美国,英国、中国等世界各地的,大家抢着要去买好企业,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规则的问题,怎么去参与买卖,并不是开了一张支票拿去,你把这个企业卖给我,这是买不来的。吉利研究沃尔沃这个企业已经有8年多了,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讨论这个问题,也三年多了。对于沃尔沃这个企业的理解和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对福特的理解,以及吉利本身的核心竞争理念等等,这一切都是福特要选择沃尔沃作为新东家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吉利买到了,其他人买不走,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中华儿女》:很显然,您做到了别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那么您认为收购沃尔沃的意义是什么?

李书福:第一,通过收购沃尔沃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打开了一个通道;第二,对提升一个民族的品牌,让中国汽车立足于世界舞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三,有利于中国的消费者。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重大的海外收购之一,这不仅仅是吉利控股集团向前迈出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和世界汽车工业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不是有钱就能买得来的,福特选择新的东家有他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吉利通过努力获得了竞购资格。这一刻是值得骄傲的。

《中华儿女》:这次成功收购,外界有人叫好、也有人怀疑。怀疑的关键点是:美国人都搞不灵的沃尔沃,吉利能行吗?您的回答是?

李书福:大家不必担心。我们收购沃尔沃已经准备多时了。我们的团队是你们想不到的,我们有详实的数据。

《中华儿女》:收购成功之后,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轿车的关系会有什么变化?

李书福:未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轿车是兄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作为新股东,吉利将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安全,环保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沃尔沃轿车的用户可以放心,这个著名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将继续保持其安全,高品质,环保以及现代北欧设计的核心价值,我们一定会保持沃尔沃最本质的品牌内容。

《中华儿女》:外界对于沃尔沃将来的品质有些担心,您对此如何看待?

李书福:换了新东家以后的沃尔沃将会制定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举描,让沃尔沃恢复往日的生机和活力,重新回归过去的野性和魅力,迅速形成强劲的生命力。还有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我们非常清楚沃尔沃来自北欧,根植于瑞典,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土壤,沃尔沃将不再是沃尔沃,没有根基的品牌,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沃尔沃将保留自己的鲜明特点,在瑞典哥德堡的团队下和新的董事会的领导下,继续在顶级豪华汽车领域发展。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

《中华儿女》:未来或许会遇到很多困难,您的态度是?

李书福:摆在我们面前的竞争是复杂而无情的,我们的生命崇高而艰巨,我们坚信吉利和沃尔沃这一对兄弟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挑战的准备。应对挑战靠人才,人才成长靠培养,企业竞争靠团队,团队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东瀛漫记 第9期 下一篇:周小舟:让中国“西北风”刮过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