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突发危急事件如何保持冷静

时间:2022-08-10 10:29:45

生活中,火灾、地震、遇到坏人等危急事件,常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往往会引起人的恐惧、惊慌。那么,面临这些突况,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冷静、镇定,并采取正确措施应对呢?

对于这个问题,了解一个女孩遭遇“灭门之灾”时的出色表现,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2003年8月,一场灾难降临在湖北省宜城市的11岁女孩侯青青家里。午夜时分,打斗声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侯青青。在目睹了凶手的暴行后,她迅速藏到一个装满衣服的小木柜里。此时,来不及躲避的姐姐和弟弟都被凶手砍成重伤。听到弟弟的呼救声,侯青青一把推开柜子门,想冲出木柜去救弟弟,但很快她又冷静了下来。侯青青想:“我出去了,那人一定也会把我给杀了,这样就没有人知道凶手是谁了。”所以,她没有出去。

在可怕的沉寂中煎熬了十几分钟,侯青青从弟弟口中确认凶手已经离开后,她走出了小木柜,眼前的情景让年幼的她惊呆了,父母和爷爷都倒在了血泊中。在一片死亡的气息里,侯青青却保持着少有的镇定。她首先将已经昏迷的姐姐送到附近的村卫生院,然后跑到公用电话点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和“110”报警电话。

不久, “120”急救车和宜城市刑警大队的民警先后赶到案发现场。由于青青一直在现场,是一个重要的目击证人,她对案件的发生过程和凶手的描述,为迅速破案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同时,由于及时拨打了急救电话,她的姐姐和弟弟也被抢救过来了。

虽然面对残忍的凶杀场面,11岁的青青事后说“很害怕”,但在整个事件中,她头脑冷静,不仅迅速地躲避歹徒的袭击,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而且还及时地抢救受伤的姐姐,然后迅速报警。她的行动符合自救和现场急救的原则,一系列的表现都反映了她果断、积极的内心反应。

心理学告诉我们,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变故,给人带来的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感受,是心理应激的正常反应。应激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感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一般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急中生智,即因紧张而使神经系统与机体进入高度的激活状态,这时思路清晰,动作敏捷,能迅速采取大胆而合理的行动。另一种是茫然无计,即因过度紧张抑制了人的智能活动,使认识、判断、决策能力降低,以致惊慌失措或呆若木鸡。

妇孺皆知的“急中生智”的例子要算司马光的故事了:玩耍时,一个小孩突然掉进大水缸里,其他的小孩都吓跑了,而司马光想到要把落水的孩子救上来,机智地拾起一块大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那个小孩得救了。这就是说,在突发事件中,调动“利他”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突发事件,以积极的心态对危急事件产生恰当反应,表现出的行为会是适应性的。正是这个道理,险遭灭门之灾的青青,开始的反应是紧张和害怕,但想到要捉拿凶手和救助家人,她的思维焦点转移到采取行动的判断和决策上,恰当地调适了自己的心理,让紧张害怕的心情缓和下来,使自己处于积极的应激状态,急中生智,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地进行了自救和互救。

有的人遇到突况,不知所措或者惊慌失措,一下子就乱了阵脚。这种消极的应激,除了心理因素之外,缺少对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措”就是办法,关键时刻不仅要有法可施,还要不举措失当,才能正确应对危机。

2003年11月6日,吉林省汪清县东升林场职工杨某在林中突遇一只黑熊向他奔来,杨见情况不好,转身就跑。大黑熊几步就追上来,一掌就把他拍倒在地。同样,一位妇女在林中行走时遇到了黑熊。她知道熊是不吃死人的,因此,她没有慌张逃跑,而是镇定了一下紧张的心情,屏住呼吸,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装死。黑熊在这个“死人”身上嗅来嗅去,蹲守了一段时间见没有动静,就悻悻地离开了,那位妇女没有受到伤害。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由于处置方法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突然发生的紧急危险事件各有不同,处置、应对的方法也不同。心中有“方”,才能遇事不慌。因此,要想从容正确地应对突发事件,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平时注意培养锻炼自己善于应变的能力;还要多留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如地震是怎样一回事,地震发生时怎样自救,发生火灾时应怎样离开火场等。学校讲授相关知识时,也应该充分予以重视,珍惜系统学习防灾避险知识的机会,从小培养自救互救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熟练掌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原则和技巧,使自己在这些事件真正发生时能够临危不惧,“条件反射”式地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上一篇:付出真心,收获友谊 下一篇:院士卢柯:不断学习,勇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