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感动在爱心里永恒

时间:2022-06-25 11:13:59

徐本禹:感动在爱心里永恒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徐本禹

徐本禹,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7月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义务支教,2003年考上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的研究生,当年7月,他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之后,再次回到贵州省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呵护着贫瘠土地上的“花朵”。他那平凡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2005年2月,他被评为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感受关怀,传递爱心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地区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懂事的徐本禹自幼学习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99年,徐本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由于家境贫寒,秋冬转换之际,他仍然穿着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给他两件衣服,并对他说:“孩子,天气冷了,别冻着。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就和阿姨讲。”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帮助……许多的“第一次”交织在一起,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怀:“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别人。”

入学一段时间后,徐本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打扫学生公寓的楼道。一个月后,他得到了50元的“工资”。他把这笔钱捐给了山东省费县的一个贫困小学生。大学二年级时,学校发给他400元特困补助。他将特困补助分成3份儿:200元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100元捐给了在山东省聊城师范学院读书的一个贫困生,剩下的留给了自己。

因向绿色希望工程捐款,徐本禹成为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节目的嘉宾。节目录制完,主持人送给他500元。徐本禹再三推辞,主持人对他说:“就把这钱当作是你哥和你姐送给你的!”“当时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自己给予社会的是那么少,社会给予我的却是那么多。” 徐本禹说。

回到学校后,徐本禹把其中的200元捐给了班里的一个贫困生,又分别给山东省聊城师范学院读书的贫困生和湖北省沙市的一名孤儿100元……徐本禹把爱心不断地复制、放大、扩散。

感动心灵,义务支教

2002年的一天,徐本禹像往常一样在阅览室里浏览报纸,一篇文章映入了他的眼帘:“当阳光照进岩洞,清脆的读书声便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一个叫狗吊岩的地方。狗吊岩村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通向外界……1999年春,云南省的一个志愿兵用自己的津贴请人在岩洞里搭建了一所小学,让全村的失学儿童免费读书……”文章深深打动了徐本禹,他萌发了去狗吊岩村义务支教的念头。

2002年暑假,徐本禹和几个同学带着募捐来的物品来到了狗吊岩村。狗吊岩村没有公路、没有电话,晚上只能靠油灯照明,寄一封信要走18公里崎岖的山路。不仅如此,吃饭时,他们还要忍受苍蝇的侵扰;晚上,还得忍受蚊虫的叮咬。

然而,最令徐本禹难忘的还是第一次走进岩洞小学时的情景――岩洞里的教室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出来的,黑板是一块搭在岩壁上的破旧木板,桌子和椅子也都是七拼八凑来的。教室里没有照明灯,光线昏暗。孩子们都很羞涩,但有着渴求知识的坚定神情。

第二天,徐本禹就在岩洞小学当起了老师。开始时,孩子们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徐本禹便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可孩子们真的太羞涩了,他们甚至上课听不懂也不敢提问。有几次徐本禹火了,把粉笔一放,走出岩洞。粉笔在那里很珍贵,他舍不得扔。孩子们不敢动,也不敢说话。在外面站一会儿,气儿消了,他又回来继续讲课。

在岩洞小学义务支教的23天里,徐本禹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上,他为孩子们讲述文化知识;课间,他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课后,他为孩子们讲述山外的世界。外面的世界真的太精彩了,孩子们都听得如醉如痴。看着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无限向往的神情,徐本禹只有一个想法:“竭尽所能地帮助孩子们。”

支教结束时,孩子们走了几十里山路与徐本禹话别。憨厚的孩子们一边擦着眼泪一边不停地问:“徐老师,你什么时候能再来?”“我一定会再来的!”徐本禹向孩子们保证。

惦念学生,再次支教

回到华中农业大学后,徐本禹时常惦念着岩洞小学的孩子们,而孩子们也牵挂着他。他经常收到孩子们的来信“徐老师,我真的太想你了!我每夜都梦见你,梦见你陪我们唱歌、做游戏、做数学题。醒来时,却发现你并不在我身边。这时候,我流下了眼泪”……看着一封封来信,徐本禹常常泪满双襟。

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的研究生,同时,他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了6000元的奖学金。然而,获知自己考上研究生后,徐本禹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到狗吊岩村帮助孩子们。当他打电话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时,电话另一端的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孩子,全家尊重你的选择,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与其他7名志愿者带着募捐来的3000多册图书,再次来到了狗吊岩村。由于生病等原因,同去的7名志愿者陆续离开了狗吊岩村。徐本禹不仅要面对艰苦的条件,还要忍受长久的寂寞。在没有电和信件的日子里,他只能靠听收音机传播的声音获取外界的信息。“当时,我一遍一遍地翻看以前的照片和信件,与照片上的家人、同学和朋友说几句话,只有这时我的心里才会舒坦些。” 徐本禹说。

为了打发寂寞,徐本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们的身上。他试图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这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音乐,他样样都教。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学,他经常在漆黑的夜晚翻山越岭,摸黑走二三十里山路,做失学孩子父母的工作,并承诺孩子的学费由他资助……在徐本禹的不懈努力下,狗吊岩村的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学校的学生也从140人增加到250人。

感动中国,爱心升华

作为义务支教的先行者,徐本禹的行为属于自发的个人行为,他没有西部志愿者的生活补助,是一个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为了让每一分钱都用得有价值,他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他算了一下,如果不点蜡烛,一年可以节约120元,这可是3个学生的学费。于是,徐本禹不再买蜡烛,用省下来的钱资助了3个学生。而他因为总在煤油灯下看书,眼睛近视得更加厉害了。

徐本禹第二次来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后,贵州省团委将他补入贵州省志愿者名单,每个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补助。他每月节衣缩食,将这500元省下来,资助山区的孩子们上学。

2004年春天,徐本禹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来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学生们都惊呆了,一场报告会下来,许多人泪流满面。

报告会后,徐本禹返回了贵州省大方县,来到了比狗吊岩村更加困难的大水乡大石小学。大石小学的校舍是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两层木楼,上面一层摇摇欲坠,其中一间是四年级教室,一间门口挂着牌子:危险,不要靠近。楼下,有一间办公室和一间教室。老师们必须低着头才能走进办公室。教室是用建筑工地里常见的那种塑料布围成的,木板搭就的课桌和凳子随时都可能散架。但孩子们早就习以为常了,他们可以从容地趴在“课桌”上,听老师讲课。

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徐本禹,他给华中农业大学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2004年6月,华中农业大学的两位老师来到大方县进行调研,一位老师把拍到的100幅照片配上简洁的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互联网上。

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还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上。从华中农业大学的老师发出帖子之后的9天里,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的总点击数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动!”

紧接着,从祖国内地到港澳台,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洲到大洋洲,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雪片似地飞来。人们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网友们在电子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他们要捐助贵州省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截至2004年年底,徐本禹共收到2000多封要求捐款的电子邮件,实际收到捐款近30万元人民币。此外,还收到各界捐赠的衣物、文具、电脑、体育器材等折合人民币近25万元……

2005年2月,徐本禹来到了“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当他举起奖杯和鲜花时,泪水夺眶而出,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是太多的好心人感动了我。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坚持不到今天;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一个人的力量就太单薄了。”

如今,徐本禹正在实施新的“阳光计划”:联系母校的专家,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积极和企业洽谈,动员他们到大方县投资办厂,开发和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他的梦想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给支教地带来新的观念和活力。

“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灿烂星空,谁是真的 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衷心地祝愿徐本禹好梦成真,也真心地祝福徐本禹一路走好。

上一篇:跳一跳,够得到 下一篇:“‘健忘’大事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