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防治策略

时间:2022-08-10 10:29:17

试论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防治策略

摘要:公路工程施工主要质量“ 通病”,是指经常性或重复性地出现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缺陷。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但由于公路建设是线性工程,施工战线长,点多面广,人员分散,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大,具有季节性施工的特点,且加上在某些施工上管理不够完善等原因,致使公路工程质量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更易发生,可控制性差,甚至某些常见病给工程带来了永久性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社会信誉。本文便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防治公路工程施工中质量通病的策略以及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公路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 A

虽然我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公路工程建设及管理,但是由于地质、环境、交通和材料等的复杂性,公路工程质量上客观存在一些质量通病,如高路堤下沉、软土地基超限沉陷、沥青路面早期损坏,水泥路面断板开裂、路面不平整,隧道衬砌渗水等质量通病。

一、关于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分析

1.路基工程沉陷方面。第一由于设计或施工造成人为排水不良而导致路基沉陷。第二原地表(地基)处理不好。有软弱层,填筑路基没有坚实的基底,遇水或荷载后造成路基沉陷。第三填方路基在原坡形地基结合处没有挖好台阶,致使其在遇水或自重作用下发生滑移,形成沉陷、开裂。第四水的侵害。水是路基最大的危害。在施工中或后没有及时做好排水、防水工程,导致路基浸泡,路基土结构变化,强度降低,导致沉陷。第五压实过程中压实功不够,导致其密实度不够,在长期及反复荷载作用下,土体发生破坏或趋于密实而产生的沉陷(由填料分层过厚,填料中超粒径现象严重,未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及碾压遍数不够等造成)。第六填料中粗细骨料不均匀,特别是粗骨料少,未形成骨架密实结构,整体强度差。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松散,推移、坑槽。第七填料中有害成份超标(或挖方段土质内有害成份超标),填料不合格或挖方段未换填、隔断,致使发生盐胀开裂及沉陷。

2.桥涵工程方面。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桥头处后期填土发生沉陷而产生“桥头跳车”;桥涵结构物的外观质量差,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屡见不鲜、水泡气孔多、颜色不一致、线条不顺直、跑模、露浆、表面不平整、残边残角和浆渣锤迹等缺陷屡现等;夏季施工混凝土易出现早期破损、干缩裂缝等现象;桥梁伸缩缝、桥头搭板做得不好,在桥台处形成台阶,平整度和顺适度差,影响行车的舒适和安全,并对桥梁产生很大的冲击力。

二、关于防治公路工程施工中质量通病的策略

1.路基沉陷的防治策略。第一在填筑路基之前,在较陡的地段应先挖台阶,台阶要具备一定的宽度,并且要碾压密实,确保填方路段不会出现滑移开裂的现象。第二清除干净建筑垃圾、淤泥以及工业垃圾等一切非适用性材料。第三施工中的任何施工行为都应是规范并且合理的。为保证填料碾压是出于最佳的状态的,其厚度应小于30cm,并且还要清除干净一些超粒径的石头。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是符合标准的,施工中宜采用大吨位的压路机。第四严格控制路基的填料,做好标准击实等相关试验,质量不达标的填料一律不予使用。第五施工单位应加大对取料场的管控力度,取料场要清表彻底,相关的监理工程师应定期的对取料场进行定期的检查工作,同时在用料之前也要经过检查后才能取料。

2.桥涵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策略。第一桥涵结构物外观质量差的防治措施。首先要控制好砂石的级配,应选择均匀的中砂,不宜都使用规定级配最大极限百分比的砂料;为避免混凝土外观颜色的不一致,应选择同一品牌、同一颜色并且同一产地的水泥原材料;要严格控制模板的质量,拼装时要注意模板接缝的严密性以及表面的清洁性,同时脱模剂还要涂刷均匀,制作时间长以后,需重新修复;在对砼的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施工操作的规范性,对于一些重要事项如塌落度、振捣时间、水灰比以及保护层的厚度等内容都是要严格把关的;为防止水泡气孔的形成,应控制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和水灰比,保证混凝土始终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第二桥头跳车。选择填料时,要选择透水性能好并且质地坚硬的材料;控制层的厚度不宜超过15cm,压实度不小于97%;为了避免出现缝隙以及软弱夹层,要认真的清理与路基的接头;应做好一些重点路段的沉降观测工作,确保其沉降相对稳定后才能进行对结构层的摊铺工作。

3.夏季施工的质量防治策略。为避免混凝土在夏天易出现干缩裂缝和破损的现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合理科学的安排施工工序,尽量的减少混凝土基础与墩身和台身浇筑的间隔时间;第二合理控制温差,在白天高温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浇筑的,钢筋以及钢模板这些与混凝土接触的构件在浇筑前的温度不应超过32度,为防止材料受到日光暴晒,一些重要材料应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储存;第三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降低水灰比,配置时多使用减水剂、缓凝剂等新产品;第四重视对混凝土的养生工作,宜采用覆盖滴灌养生的方式,为了有效减少高温地区的降水量并且提高养生的效果,还可采用高分子复合养生的方式;第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先检查模板、支架以及钢筋等构件,确保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同时还要检查混凝土的塌落度和均匀性,在模板的内部应均匀的涂抹脱模剂。

三、关于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整顿施工现场秩序,应充实现场质管力量,防止缺岗失控,必须严格控制工程建筑材料的货源渠道。把好材料质量关,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场和使用,劣质材料制成的产品不予认可,对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应科学防护,合理储放,定额领发,及时回收,力求工完料净。在施工现场,应统一指挥,周密调度,协调好各个施工与质管的环节,做到工、料、机协调配套,消除质量管理中的“死角”。

2.严格施工质量自检和内部中间交工验收制度,认真履行质量自检、互检以及中间交工验收手续,查评工程质量状况,划分质量优劣责任。验证不齐不交工,手续不全不接收,质量不合格不继续施工。

3.实施工程质量奖惩办法,坚持经常性的质管工作考评,奖优罚劣。密切配合监理工程师的监理业务,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对质量问题应公开研究和论证,力求统一认识,共同管理,严密监控,保质创优。

质量责任, 重于泰山。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国展开, 同时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频繁出现的一些质量事故, 如桥梁垮塌、路基沉陷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出现这些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领导缺乏质量意识, 措施不力;项目管理混乱, 违反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制度不健全, 运作不规范, 造成没有能力的单位中标和过低价中标;工程监理制形同虚设, 监理工作问题突出等等。针对以上问题, 国家专门召开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会议, 提出了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建立了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 强化了质量管理, 并依据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队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唐章为.浅析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防治[J].石河子科技,2006.

[2]李理.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其在施工中的预控[J].山西建筑,2003.

[3]关亚君.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

[4]JTJ 037.1-200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程[S] .

[5]JTJ 032-9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

上一篇:如何提升石油企业现场安全监督培训实效 下一篇:我国道路桥梁建设的施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