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贷案”背后的法律博弈

时间:2022-08-10 07:02:13

“骗贷案”背后的法律博弈

无权人借之名行侵占财物之实,在实践中屡见不鲜,相当多的被人被法院判令承担民事责任

【案情简介】

数月前,深圳国资委对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发出“封杀令”――要求下属国有企业全面终止与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合作。此“封杀令”及其起因――“崔绍先骗贷案”不但成为财经界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该案折射出的法律问题,也引发了各方管理者对该案件的深层思考。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崔绍先骗贷案”的来龙去脉:原深圳机场总经理崔绍先与原西北亚奥信息公司董事长张玉明密谋,于2003年7月14日及12月9日,以深圳机场的名义与兴业银行广州分行签订了金额共计2.25亿元的借款合同,用作深圳机场的建设资金,借款期限为一年。骗贷的资金随后用于张玉明炒股,但张坐庄惨败而归,导致深圳机场无法按时归还贷款。2004年7月5日、6日和8日,双方又签订了三份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本金2.25亿元,用于偿还前述贷款。崔绍先在三份合同上签字并加盖伪造公章。其后兴业银行在一再催息未果的情况下,于2005年1月24日将深圳机场告至广东省最高人民法院。

双方诉讼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崔绍先的职务行为是否构成表见(无权人所为的行为)。2008年5月30日,广东省高院对该案做出一审判决,要求深圳机场赔偿兴业银行广州分行贷款损失1.925亿元和相应利息。

2008年6月3日,深圳机场对此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同时,兴业银行广州分行也提起了上诉。2009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维持广东省高院要求公司赔偿兴业银行广州分行1.925亿元贷款损失的原有判决。

【律师感言】

深圳机场败在“表见”

所谓表见是指行为人虽无权,但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而与其为民事行为,该民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人承担

可能读者要问了,既然后三份合同上加盖的是假公章,而且只有崔绍先的签字,那么为什么深圳机场要为这1.9亿埋单?原因很简单,深圳机场之所以败诉就是败在“表见”上,因为崔绍先的行为构成了表见,所以相关的责任由被人深圳机场承担。在此,笔者有必要先简述一下表见。

所谓表见是指行为人虽无权,但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而与其为民事行为,该民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人承担。表见兼具有权和无权的特点,其构成是制度中最复杂,争议最大的一节。因为无权行为一旦构成了表见,将导致被人对无权人的行为承担责任。构成无权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行为人以被人名义与相对人为民事行为;其二,客观上,应当有足以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是有权的表象,如行为人与被人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被人的口头意思表示、或者行为人持有被人的公章或合同章、盖有公章或合同章的空白合同及介绍信等。尽管行为人没有被实际授权,一个以正常人的正常思维,根据前述表象有正当理由相信或能推断出行为人有权;其三,相对人必须是善意的、无过失的。

本案中,崔绍先实际是在没有在机场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的,系无权人,但是由于崔绍先总经理身份的特定性,其职位足以让兴业银行相信其具有机场对外签订合同的权利,尤其是在签订第一份合同时,该合同合法有效的情况下,更使得兴业银行更加没有理由怀疑崔绍先没有权。所以这两方面在客观上使得崔绍先有足以使兴业银行相信行为人是有权的表象。法院据此认定行为人构成表见,也是不足为奇的。

构成表见的情况较为常见

无权人借之名行侵占财物之实,在实践中屡见不鲜,相当多的被人被法院判令承担民事责任

本案是表见在签订合同上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实践中,还有其他情况构成表见,“埋单”的都是被人,主要反应在领款和收货这两方面,比如,案例之一,某家具厂一直向某贸易公司供货,同时每次都让送货的员工张某去贸易公司的财务处拿支票。一次张某对财务人员提出,让其在支票的收款人一栏中不予填写,回去让家具厂自行填写。由于这种情况也不少见,所以财务人员也没有多想,就开出了一张未填写具体收款人的支票。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家具厂来电要求贸易公司付款,进而贸易公司得知张某早已辞职,离开公司了。贸易公司大惊,马上前去开户行查询,这才发现该支票上的款项的确未进家具厂的账户,而是进了某第三方公司的账户。在这种情况下,家具厂坚持要求贸易公司付款,理由是未收到该笔款项,而贸易公司又拒绝付款,认为既然支票存根上签收人为张某,而且之前一直都是张某签收,所以已经构成表见,视同该家具厂受领了该款项。在贸易公司迟迟未付款的情况下,家具厂无奈只能提讼,但是受诉法院同样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表见,并据此驳回了家具厂的诉讼请求。

我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收货方面的案例,某玩具厂也曾在类似的官司中,吞下了“苦果”。该玩具厂与某塑料厂有多年的塑料买卖的业务关系,玩具厂曾让其供销科一位马姓业务员与塑料厂订立塑料《买卖合同》。起初马某与塑料厂所订的合同都履行加盖玩具厂印章的手续,后来为图方便马某以玩具厂的名义直接与塑料厂签订合同,虽未加盖塑料厂的印章,玩具厂也予以认可,只要收到货后即按约向塑料厂付款。2007年5月马某因违纪被除名离厂,不知去向。两个月后的一天,塑料厂派员上门,称玩具厂未按约支付一份合同项下的1万余元的塑料材料款,并要求立即付清。玩具厂的接待人员纳闷,厂里未曾收到此款额的塑料,怎会飞来这笔债务?一查合同,发现这份合同虽是马某以玩具厂的名义订立并收取货物的,但合同上并未加盖玩具厂的印章,更为重要的是,该合同是在马某被除名离厂后,以玩具厂的名义订立的。据此,玩具厂拒绝了塑料厂的付款要求,让他们去找实际收货人马某解决问题。不久塑料厂同样将玩具厂告到了法院,该案同样以玩具厂的败诉告终。

表见之应对

应该重视的是事前预防,严格审查来人的权限

上述的数个案件的警示意义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对于被人的,另外一方面是相对人的。

对于被人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易过程中是否已经通过自己事后的行为,认可了行为人的权,比如在第三个案例中那个马某,在数次交易中,通过对履行马某签订的协议以及对其受领货物的付款行为,认可了马某签订合同,受领货物的权利。可能有些读者会有疑虑,商业交易千头万绪,究竟应该从何下手?其实这方面并非难以把握,被人只要把握三个方面:签约、收货、收款就可以了。被人平时可以注意一下这三个方面谁在操作,是否已经认可了其的签字,认可其签字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

“崔绍先骗贷案”中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总经理的职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如果没有之前签订的合法借贷协议,那么也不可能产生之后的情况,所以在签订协议时,如果需要自然人签名的时候,可以在合同上注明,此签名公司仅授权一次,之后签订同样或类似的合同都要重新授权。

当然也可以在合同中写明:本合同的签字人员都需具有公司的明确授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构成表见。这样一来不但对公司有保障,即使对于相对方来说,也会严格审查对方的权,对交易安全都是一个保障。

从相对方的角度来说,表见制度设立的目的的确是为了保护相对方交易安全的,但是这也仅仅是事后之师,所以对于相对方,是应该尽可能得少适用、不适用,应该重视的是事前预防,而并非事后补救,即将重点放在严格审查来人的权限上,特别是比较大额的交易,让相对方确认一下来人的授权,是比较好的方式,当然如果能够在合同上确认相关人员的姓名及授权则更好。

同样,相对人也要注意签约、收货、付款这三个方面。比如在签约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签约者是否有权签约;其之前是否已经代表公司在合同上签字;其签字的合同公司是否认可等等。在收货方面,比如注意一下收货签收人是否以前签收过,之前的签字受领行为,是否已经被收货单位认可等等。在付款方面,当然首要是要注意以支票付款时,一定要具名收款单位的全称,其次减少现金支付,多通过银行汇款支付。

上一篇:马斯洛学说的魔力 下一篇:“上海人排外”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