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桥区玉米苗情监测研究

时间:2022-08-10 06:32:13

宿州市桥区玉米苗情监测研究

摘要 2012年宿州市桥区玉米苗情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科技站利用包村联户工作简报、包村联户QQ群等媒体工具及时玉米苗情监测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意见,广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精细田管,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宣传推广玉米迟收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2012年桥区玉米生产创造了播种最晚而产量超7 500 kg/hm2的先例,也打破了6月25日以后播种大幅度减产的传统认识。

关键词 玉米苗情;监测;安徽宿州;桥区;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031-02

为准确掌握玉米各生育期的生长动态,准确判断苗情,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田管技术对策,指导玉米生产。笔者于2012年对宿州市桥区玉米苗情进行监测研究,现将监测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区概况

2012年桥区玉米生产与以往5年来相比,基本呈现7个突出特点:一是播种面积最大,达8.90万hm2,平均产量、总产最高,分别为8 341.8 kg/hm2、74.2万t;二是播期最长,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10日;三是抽雄吐丝间隔最短,以往年份间隔3~5 d,2012年仅间隔1~2 d;四是穗粒数最多,平均穗粒数492.82粒,最高达863粒;五是百粒重最高,加权平均为33.18 g;六是叶片数最少,叶功能时间最长、最好,叶片数比常年少2片叶,绿叶数10月1日调查平均每株14片;七是全生育期最长,平均112.2 d,比常年延长11 d左右。

2012年监测点选择韩寨村、王曹坊村、镇北村、大王村、小麦二场。韩寨村、王曹坊村、镇北村3个村是6月19日播种,大王村、小麦二场是6月25日播种,比正常年份迟播10 d左右。大王村、小麦二场、王曹坊村采用品种是郑单958,机播,密度76 950株/hm2;韩寨村6月19日播种,机播,密度59 550株/hm2,品种是登海605;镇北村6月19日播种,机播,品种是隆平206,密度59 550株/hm2。

1.2 监测方法

根据当地玉米种植面积,选择桥区当地主播期、主导品种作为监测对象。每个田块采取对角线法选择代表性样段3处,每样点连续标注5株,确立监测区,按省苗情监测方案规定项目和时间要求进行定点定期监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5个监测点全生育期平均为112.2 d,比2011年延长10.8 d,镇北村、韩寨、王曹坊、大王村、小麦二场全生育期分别为110、112、112、109、118 d;播种期分别为6月19日、19日、19日、25日、25日;出苗期分别是6月25日、6月25日、6月25日、7月2日、7月2日;拔节期分别是7月15日、20日、20日、21日、25日;大喇叭口期分别是7月26日、8月3日、8月4日、8月7日、8月10日;抽雄期分别是8月5日、10日、12日、16日、19日;吐丝期分别是8月7日、12日、14日、18日、21日;收获期是10月6日、8日、8日、11日、20日;成熟期预计是10月13―23日。根据监测点结果及7月25日、8月1日、8月8日、8月10日、8月15日、8月22日夏玉米生育进程应急监测结果显示,桥区玉米拔节期集中在7月15―25日;大喇叭口期集中在8月3―10日,玉米前期生育期比正常年份迟7~15 d,但生育进程较快,各生育期间距缩短;抽雄期集中在8月10―16日,吐丝期集中在8月7―18日,与往年推迟3~5 d,抽雄至吐丝正常年份3~5 d,2012年仅间隔1 d,收获期集中在10月10―20日,生育期延长,表现明显。

2.2 植株个体生长情况

受玉米迟播影响,植株叶片比常年少2片,拔节期可见叶数是4~6片,镇北村、韩寨、王曹坊、大王村、小麦二场叶面积指数分别为0. 30、0.21、0.25、0.06、0.06,其中镇北村最高,大王村和小麦二场最低,镇北村、韩寨村达到二类苗标准;大喇叭口期可见叶数为8~14片,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01、1.20、1.54、0.83、0.65,其中镇北村最高,达到二类苗标准,小麦二场最低;吐丝期可见叶数13~19片,叶面积指数分别为3.85、3.56、3.42、3.03、2.32,其中镇北村最高,镇北村和韩寨村达二类苗标准;植株整齐度整体一般。

2.3 灌浆速率

8月27日镇北村、韩寨、王曹坊、大王村、小麦二场5个监测点灌浆速率分别是0.56、0.66、0.39、0、0,平均是0.322;9月3日灌浆速率分别是0.96、0.79、0.98、0.84、0.83,平均是0.88;9月10日灌浆速率分别是1.39、1.07、1.00、1.33、1.34,平均是1.226;9月17日灌浆速率分别是0.82、0.60、0.78、0.38、0.39,平均是0.594;9月24日灌浆速率分别是0.63、1.22、0.54、1.08、1.06,平均是0.906;10月1日0.26、0.04、0.68、0.45、0.37,平均是0.36。6次测定灌浆速率呈慢―快―慢―快―慢趋势。

2.4 预产与测产

9月15日进行预产,绿叶数14~16片,平均比2011年少2片叶;镇北、韩寨、王槽坊、大王、小麦二场有效穗数分别为5.850万、5.865万、6.540万、5.805万、5.700万穗/hm2,穗粒数分别为520.5、490.4、510.3、417.3、395.7粒,收获时常年百粒重郑单958、隆平206、登海605分别为32.0、36.0、34.4 g,85%折合产量分别为9 318、8 409、9 072、6 588、6 135 kg/hm2,平均7 904.4 kg/hm2,比2011年减少102 kg/hm2。全区平均有效穗数为60 017.25 穗/hm2,穗粒数平均492.82粒,比2011年增加了29.56粒,预计百粒重为25.78 g,平均产量为6 481.65 kg/hm2。

9月25日进行测产,镇北、韩寨、王曹坊、大王、小麦二场绿叶数分别为16、16、15、14、14片;空秆率(包括死株)分别为1.46%、1.12%、14.50%、24.07%、25.48%,双穗率分别为0.30%、0.39%、0.51%、0.49%、0.50%,秃顶长度分别为0.8、1.0、0.9、1.2、1.3 cm,秃顶率分别为0.3%、0.7%、1.1%、3.1%、6.6%,预计百粒重分别为34.54、32.74、28.15、28.52、27.99 g,平均30.388 g,比2011年增加0.098 g,85%折合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是镇北、韩寨、王曹坊、大王、小麦二场,分别为8 680.5、8 077.5、7 983.0、5 872.5、5 365.5 kg/hm2,平均为7 195.5 kg/hm2,比2011年减少了187.2 kg/hm2。全区测产6 900.0 kg/hm2。

收获时百粒重分别为35.73、34.63、34.10、33.98、35.30 g,产量分别是9 247.5、8 466.0、9 669.0、6 996.0、6 768.0 kg/hm2,平均8 229.3 kg/hm2,在全区范围内根据玉米收获时间与面积比例分3个时间段10月5―12日、13―17日、18―22日所占比例分别为37.5%、50.2%、12.3%,平均百粒重分别为32.06、33.58、34.92 g,全区百粒重加权平均为33.18g,产量平均8 341.80 kg/hm2。

2.5 苗情综合评价

由于桥区玉米播种期较长,管理水平的差异,生育进程差别较大,该区玉米拔节期集中在7月20日前后,植株生长已有16片叶以上,进入大喇叭口期达到一类苗标准的田块约3 733.3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4.2%;14~16片叶即将进入大喇叭口期达到二类苗标准的田块1.57万hm2,占17.61%;9~13片叶处于拔节期的田块达6.86万hm2,占77.07%,受渍涝危害或播种较晚的有7~9片叶,即将进入拔节期的田块1 000 hm2,占1.1%,三类苗占78.19%。

大喇叭口期集中在8月中旬,6月15日前播种的平均可见叶19片,平均叶面积指数3.85,现已进入抽雄期;6月16―26日播种的平均可见叶17片,平均叶面积指数3.36,预计抽雄吐丝时间8月13―16日;6月26日后播种的平均可见叶14片,平均叶面积指数2.42,预计抽雄吐丝时间8月16―20日;一、二、三类苗类别分别为0.72万、5.67万、2.51万hm2。

吐丝期集中在8月下旬,播种较早、管理及时的玉米植株生长19片叶以上,已抽雄或正在抽雄,面积1.59万hm2,占17.84%,二类苗面积5.21万hm2,占58.56%,三类苗1 666.7 hm2,占23.60%。

3 结论与讨论

2012年桥区玉米由于播种较晚,苗期又遇较大降水,植株生长较弱,到7月中旬以后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降雨适中,植株生长发育较快,生育进程提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较协调,抽雄吐丝授粉受精恰到好处,穗粒数显著增加,灌浆期温光水适宜,极利于灌浆。科技站利用包村联户工作简报、包村联户QQ群等媒体工具及时玉米苗情监测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意见;广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精细田管,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宣传推广玉米迟收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2012年桥区玉米生产创造了播种最晚而产量超7 500 kg/hm2的先例,也打破了6月25日以后播种大幅度减产的传统认识。

经过监测,桥区施肥技术趋于科学合理,该区玉米施用基肥的面积逐年增加,2012年施用基肥面积达6.57万hm2,占73.9%。超过7 500 kg/hm2产量的点,施纯N 270 kg/hm2以上、P2O5 60 kg/hm2以上、K2O 60 kg/hm2以上,并要注重追施大喇叭口肥。田间管理比以往年份精细。结合2012年部分田块受渍涝危害,桥区及时推广“送气送肥”技术,加强中耕、施肥,促使玉米苗期健壮早发,加快发育进程,为玉米丰收奠定基础[1-2]。病虫草害防治更及时,区农委植保部门加强预测预报,科技站技术人员结合玉米苗情监测及时提供病虫草害发生、发展情况,制定防治措施,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大力宣传、指导农民及时开展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将病虫草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玉米迟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3-4]。2012年玉米叶片功能期比以往年份长,10月1日调查,平均每株绿叶数14片,客观上促使农民迟收,加上广大农技人员积极宣传推广玉米迟收技术,该区玉米普遍收获较晚。在玉米苞叶干枯、松动、乳线基本消失时收获比苞叶刚干枯收获,玉米产量增加15%左右。桥区玉米10月13―17日收获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0.2%,灌浆充分,百粒重加权平均为33.18 g。

6月平均气温26.7 ℃,比2011年高1.2 ℃;降雨合计131.6 mm,比2011年多81.7mm,但降水集中在6月29―30日,降水量124.3 mm;日照时数合计186.7 h,比2011年少2.2 h;该月温度适宜,光照充足,但是5月至6月27日基本无降雨,土壤干旱,播种较迟,播期较长,29―30日降雨集中造成部分田块积水。

7月平均气温29.4 ℃,比2011年高1.8 ℃,最高温7月22日38 ℃,最低温7月4日21 ℃;降雨合计275.2 mm,比2011年减少了12.5 mm;日照时数合计220.5 h,比2011年多55.6 h,增幅33.7%。7月4―7日降水集中,造成部分玉米受渍害,但气温和光照都非常适宜拔节需要,大风对植株影响不大,植株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健壮,发育进程较快,植株根系发育强壮,无倒伏现象,

8月平均气温27.2 ℃,比2011年高0.8 ℃,最高温是8月1日35 ℃,最低温是8月23日为16.4 ℃;降雨合计87.5 mm,比2011年的182.5 mm少95 mm,减幅为52.1%;日照时数合计196.3 h;8月9―10日受台风海葵影响,降雨量较大,风速较高,造成少数田块倒伏。桥区玉米大喇叭口期集中在8月中旬,抽雄吐丝期集中在8月下旬,2个时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2012年8月虽然降水量较少,但是降水时机恰到好处,8月9―26日4次较大强度的降水满足了玉米生长需要,加上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抽雄吐丝授粉受精恰到好处,穗粒数明显增加,全区平均穗粒数492.82粒,创近5年来最高值。

9月平均气温22.3 ℃,比2011年高0.8 ℃;上中下3旬平均气温分别为23.7、21.3、21.8 ℃,比2011年同期高0.3、0.2、1.7 ℃;降雨合计59 mm,与2011年多25.4 mm;日照时(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2页)

数合计220.8 h,比2011年117.4 h多103.4 h。2012年9月温度、水分、光照3个方面适宜,都非常有利于玉米灌浆,为玉米百粒重增加打下坚实基础[5]。

10月上旬平均气温20.2 ℃,比2011年高1.6 ℃,中旬平均气温18.4 ℃,比2011年高0.4 ℃;降雨合计4.3 mm;日照时数合计133.2 h,温度、水分、光照3个方面也是非常有利于玉米后期灌浆成熟,9―10月温度、水分、光照都十分满足玉米灌浆需要,满足玉米叶片延长功能期的需要,玉米推迟收获现象普遍,客观地造成玉米百粒重的增加,2012年玉米全区百粒重加权平均33.18 g,居近5年之首。

4 参考文献

[1] 王友华,王成业,许波,等.夏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9):111.

[2] 段迎先,王学峰.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种业导刊,2010(3):28.

[3] 杨利华,张全国,张丽华,等.冀中南夏玉米进一步高产核心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9(S2):205-210.

[4] 袁文先.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12):18.

[5] 郭永生,觉英.夏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44-45.

上一篇:三门县单季晚稻板田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喀什地区玉米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