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部声环境现状及控制策略

时间:2022-08-10 06:16:49

医院门诊部声环境现状及控制策略

门诊部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就诊过程中首先接触的部门,因此门诊部在某种程度上肩负着塑造医院良好形象的重任。同时,患者在门诊部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因此门诊部内声环境的优劣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总体就诊感受。

我们通过现场调研、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3所三甲医院的建筑室内声环境现状,并提出了改善声环境的方法。

门诊部声环境现状

声环境评价依据

在《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50118-2010中对医院内部各功能部门房间内的噪声控制标准做出了规定,如表1所示。

样本医院声环境现状研究

我们调研选择的对象为北京地区投资一亿元以上、运营两年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这类医院规范性强,设施完善,医疗水平较高,同时由于门诊量较大,声环境缺陷暴露较多,所以研究将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参考价值。实地调研中选取了近10家医院,现以其中3家作为重点说明,如表2。

按照开放程度及使用状况的不同将门诊部分为以下6大部分:

门诊大厅类空间,包括大厅、挂号、取药等大型公共空间;

一级候诊空间,包括各层分诊挂号及总候诊大厅;

二级候诊空间,包括各科室分诊台区域及候诊空间;

三级候诊空间,主要指诊室外部的走廊,含设置座椅等设施;

诊室空间,包括诊治、输液、检查等就诊环节的功能空间;

交通空间,垂直交通空间,即扶梯和楼梯间。

在3所医院的不同空间区域布置噪声测点进行实际测量,均覆盖以上空间类型,以达到全面均匀、有针对性的测量目的,见图1。

声环境测量结果

各测点均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每个测点每次测量3个数值,然后算出总和的平均值,见表3。

门诊大厅

医院一层大厅一般具备入口、等候、挂号、取药等功能,人员流动性、聚集性较大。门诊入口处流动患者较多,且门口导示牌处存在患者长时间停留现象。紧邻门诊挂号的门诊休息区与中西药房外有大量排队患者停留,粗略计算高峰期同一空间有将近百名患者在排队,人为因素成为主要噪声来源(图2~图4)。

调研发现,在建筑内部材料选择方面,医院大厅空间大多采用大理石铺地,墙面及柱子等的主要竖向贴面采用石材,这些材料均不具备吸声功能,并且对声音有较强的反射作用,不利于大厅空间的消声。吊顶本应是医院建筑中最重要的吸声构件,但大多医院却没有采用此构造做法,因此是造成声学缺陷的最大原因所在(图5~图7)。

收费处

某些医院采用分层分科挂号、收费制度,在每层主扶梯旁设置休息区与挂号收费处。此区域除了交通带来的流动噪声外,主要噪声源还来自于在此排队等候的挂号缴费患者。此区域建筑内装饰材料及构造手法均与门诊大厅类似,存在相同的声学问题。

候诊区

各科室候诊区的噪声高低与候诊人数成正比关系。医院门诊量较高,各科室前的候诊区人流密度就高,因此噪声基数增大,成为声环境超标的主要原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室候诊区,地面采用了橡胶材质铺地,有效减少了行走撞击产生的噪声。

次级候诊区

位于走廊的次级候诊区,噪音源主要来自于一级候诊空间部分的噪声传入和走廊内人为产生的噪声,以及少量诊室内传出的谈话声,并且各诊室将主要候诊区置于一级候诊区,因该区域人数较少,噪声虽有超标但并不严重。针对此处只需要进行与外部主要候诊区的隔断和自身内装饰材料的吸声做法即可使其声环境达到规范要求。

诊室

调研表明,医院各诊室内声环境均基本达标。由于医院大多采用一医一诊的模式,因此相互干扰较少,走廊内也相对安静,不存在过大的外部噪音。但对于特殊诊室,如门诊输液室等,其公共性空间较大,人员密度较高等特点成为噪声超标的主要因素。

交通空间

有些医院将扶梯与垂直交通核相邻布置,分散了人流,使得垂直电梯使用率较高,加之开敞候梯厅受到外部大厅噪声影响较大,造成了声环境超标。

门诊部噪声分析

门诊部噪声分布规律

为了综合了解北京各医院门诊部各功能空间噪声状况,我们将各空间噪声值相加平均,得到各空间平均噪声状况,如图8。

测评数据结果表明,噪声超标最严重的是门厅及大厅空间(如挂号、收费、药房、候诊等空间),候诊走廊及诊室等相对独立且干扰较小的空间噪声在合理范围内。各级候诊空间及交通空间噪声均接近70dB。

门诊部噪声超标原因分析

据北京医院门诊部噪声数据图表显示,在医院门诊部各功能空间中,入口及各项大厅空间噪声状况最严重,均超过70dB,这与空间性质及功能关系密切。

缺少合理吸声措施

入口及门诊大厅的人员流动性、聚集性较大,造成说话声、走动声偏高,因此噪声超标严重。加之此类大空间缺少合理吸声措施处理,使回声、反射声等声缺陷产生的影响会比小空间明显,这也是噪声超标的另一主要原因。

人员流动性大

不同的医院,候诊空间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候诊大厅等大型空间,或是规模较小的分层挂号空间与交通空间,其综合特征都是等候人员较多且无合理吸声构造措施,各空间之间的人流互相穿越,流动性大,造成声环境的噪声交叉干扰较大。

外部噪声干扰

分候诊空间噪声大小与等候人数成正比关系,但经观察发现,即使人数不多,有时等候处也依然噪声超标,这与外部噪声干扰及吸声构造措施欠缺有关。

小空间易控制

候诊走廊与诊室属于门诊部声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在控制等候人数、减少外部候诊空间噪声传入的情况下,二者均可保证相对合理的噪声值。在采血室、输液大厅等特殊诊室,大空间造成的声缺陷是需要继续注意的重点。

门诊部内部声环境控制对策

门诊部内部声环境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的影响:噪声产生的源头、各功能部门间的交叉影响和吸声降噪的技术处理。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针对以上3个因素在不同设计层次进行针对性设计控制。

建筑平面设计

合理布局,减少人员聚集

声源过大是造成噪声超标的主要原因。门诊部的主要声源是人为噪声,经实地调研发现,门诊部内各大厅空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员聚集现象,因此造成噪声超标,若要降低噪声,应从源头采取措施,合理建筑功能布局,合理分流人流,使人员减少等候聚集时间。例如着重解决门诊部挂号、收费大厅、候诊区的大量排队、等候现象,保证流线合理的前提下,将大空间分隔布置,减少互相干扰。

理顺交通,缩短交通流线

简洁、明了的交通流线不仅方便患者的需要,也是降低噪声的方法之一。门诊量大的科室,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应接近地面布置,并与门诊大厅有便捷的联系,以减少水平和垂直流线的人次距离,使门诊人次多的科室的患者尽快进入科室区域,减少大批量、长距离流动。与此同时,门诊部平面布局要紧凑,导向清晰,使门诊大厅与各科室候诊厅之间的距离最小化。

控制重点,大空间设计要点

门诊部可采用联厅式或街厅式布局方式。联厅式门诊空间将2~3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大厅并列布置,通过便捷的交通系统互相贯通,分散人流的效果十分明显。联厅式门诊空间的突出优点是将大厅功能分解,流线顺畅,迂回交叉少,避免人流过于集中,此布局多应用于面积小的门诊大厅。街厅式门诊空间为较长的纵向大厅,是近年来提出的“医院街”概念的设计手法,“医院街”两侧布置科室和各种服务设施。街厅式门诊具有交通便利、空间开阔、指向性良好的特点。

空气声吸声措施

吸声是指声波通过某种介质或射到某介质表面时,声能减少或转换为其他能量的过程。

吊顶吸声构造处理

吸声吊顶是重要的室内吸声方式之一。吸声吊顶的面积应根据室内地坪面积确定,一般以50%地坪面积的屋顶面积悬吊空间做吸声层。同时,为了减少或消除反射声,可以设计空间吸声体,由于其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可有效降低室内混响噪声。

地面吸声构造处理

地面噪声主要由人在走动时鞋面与硬质地面相撞击产生撞击声,大理石地面、瓷砖地面较为突出。减弱地面撞击噪声的主要方法是在地面上加软面层,使地面弹性增加,达到对撞击地面力量的缓冲作用,从而实现降低撞击噪声的目的。

一般医院的门诊部,降低撞击噪声的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常用材料如软塑料地面、橡胶地面、人造革地面等。调研中的很多医院,如安贞医院、地坛医院、301医院等,在走廊候诊区和诊室内均采用了软塑料地面或橡胶地面,达到了良好的减噪效果。

墙面构造吸声处理

墙面和柱面的吸声对于门诊部室内声环境控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经试验验证,对室内墙面和柱面用膨胀珍珠岩复合吸声板作为壁面材料,可将室内吸声系数提高至0.55~0.6,有效降低噪声。但在此基础上若想继续提高吸声量,其降噪效果就有限了,原因是壁面虽可吸收室内的混响声和反射声,但对直达声作用很小。

空气声隔声措施

隔墙构造措施

传统粘土砖墙有较好的隔声能力,可以满足门诊部各功能房间所需的隔声要求,但由于砖墙自重较大,且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已限制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轻质材料砌块、轻质隔墙。但有些轻质隔墙隔声效果达不到门诊部隔声要求,所以,需要对隔墙做相应构造措施。

另一种增加墙体隔声的手法是采用双层墙结构,在两个板墙中留一定厚度的空气间层,缓解空气噪声,从而达到良好的隔声效果。另外,也可以用多孔吸声材料代替空气间层,填充到双层墙间,既可使共振时的隔声量下降,又可在全频带上提高隔声量。应注意的是吸声材料在墙体内要铺设均匀。

门的隔声措施

由于诊室门的隔声效果不佳,导致走廊、分诊处等对诊室内产生噪声影响,主要原因是由于门下部缝隙过大,导致传声过大,为了使房门达到所要求的门扇隔声量,需要在门扇的下沿安装密缝条,密缝条可自动下落,当关上门时可以使门与地面之间能保持密封,从而有效阻断空气声传播。

缝隙、孔洞隔声措施

在门诊建筑中,缝隙和孔洞对隔声有很大影响。建筑的施工上,墙体的砌缝应严密且砂浆饱满,减少不应出现的缝隙和孔洞;门诊部墙体施工时,需在墙体两面抹灰,将可能出现的缝隙堵塞;墙体上打洞时,应选择合理的位置,避免角上打洞,并且在孔洞周围尽可能的塞满多孔隔声良好的材料。

上一篇:浅议产后出血相关因素问题 下一篇:浅析民事诉讼法中的小额诉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