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得当发挥自主

时间:2022-08-10 04:33:41

方法得当发挥自主

朗读训练是语文课本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感情、人物的对话,往往是内心的直白反应。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在读中提升语感,真正进入角色中去体会人物的感情,事件的起伏、变化与发展。朗读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模仿,而且“还具有审美享受与情感体验的愉悦性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给孩子创设语言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充分放飞自我,有勇气去走进文本,体会语言通过读出表达魅力,从而让孩子们学会朗读来表达情感。

一、朗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认知

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来讲较差,而学生的朗读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朗读的内容上,从而开始思考、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皮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也就是小学阶段,他认为,“具体运算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出现了可逆的、内化的过程,能正确掌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再像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单凭直觉思维来考虑问题,而能进行逻辑思维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意图的领会,朗读训练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以此来“掌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朗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素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从简单的词句到段篇,逐步积累语文的素材,在朗读中学会模仿应用与迁移,提升语言的素养。

三、朗读可以学会感知真善美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在朗读学习中体会语言的美和情感的表达,引导孩子们去感知社会的冷暖和人间的真善美。“一篇好的阅读课文既包括丰富的知识因素,又包含着深刻的情感因素。通过这些手段,再现课文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对所描述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达到陶冶和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的朗读,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些精彩的片段,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对完成《史记》的巨大决心和信心,两个“一定”读出坚定的语气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指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因此,通过朗读让孩子们感知真善美。

因此,朗读的指导与学习对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得当,效果显著。

(一)范读指导方法得当

好的文章,读时往往声情并茂,在文章中,作者们常常是记一件小事,说一段情缘,叙一段故旧,谈一方风情,其言娓娓,其意浓浓,其情脉脉,读来倍感情真意切,动人心怀;或是借人物事件,谈古论今,凸现激情,泼洒胸臆,敢亮锋芒,读后令人惊心动魄,扼腕而叹,掩卷沉思。这环节是有条件的,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准,让自己真正投入进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二)面面俱到发挥自主

(一)向时间要效率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融人角色中,体会感情,向时间要效率,让课堂有限的时间,精彩纷呈,书声琅琅。要用普通话,吐字要清晰,声音要响亮,字音要正确,不要读破句子,重要的段、句、字可以反复朗读,反复体会。

(二)向训练要成果

朗读的训练要从点滴开始,渗透到每节课的学习中,采用多种手段,向训练要成果,以兴趣为出发点,朗读情感投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隋有“读”钟,情在“读”中,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滨河小学 江苏]

上一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探究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