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

时间:2022-08-10 03:43:43

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

摘要:北京作为中国大运河的端点,大运河遗产丰富且价值较高,但近百年来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破坏,急需编制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并开展抢救性保护。介绍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编制的基本情况,并详细说明了在进行运河遗产认定、价值评估、划定保护区划、制定保护措施等工作中遵循的各项原则和采取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

Abstract: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Jinghang Grand Cannal,Beijing retains a large amount of valuable heritage sites.Unfortunately,du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past hundreds of years,many of them had been destroyed or at the brink of distinction.A proper preservation plan should be made to rescue them in tim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rvation Plan of Jianghang GrandCannal (Beijing part) briefly,and elaborates the major methods in details,which include nominating the sites,evaluating the value,scoping the protection zones and formulating the strategies.

Key words:Beijing;Jinghang Grand Cannal;resources;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9-49(5)

中国大运河,历史悠久,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在世界运河史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它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其中京杭大运河纵横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图1)。

北京,从隋唐运河尽端的边防重镇,到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终点的国家都城,在大运河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为北京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条件,而北京的特殊地位及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大运河的发展。

但近年来,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破坏,加上保护工作不力,大运河逐渐衰败,繁华不再,北京段运河更是如此,漕运功能丧失、水源断流、水质污染严重、人文景观湮没。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运河本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其保护与拯救已迫在眉睫。而且,如何在保护北京段大运河的基础上,再现其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并促进区域与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出台能够全面协调和长期指导大运河保护和发展的规划体系(图2、3、4)。

1编制背景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完善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工作。

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春秋至清)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宣布扬州市作为牵头城市,正式启动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2008年3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联合运河沿岸各省市在江苏扬州召开了联合申遗会议,会议制定了运河申遗的计划和时间表,初步决定于2014年进行申遗工作,并决定分步骤编制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作为申遗的基础①。这是我国首批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规划,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的课题。

北京市也积极投入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当中。2008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及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按照国家文物局出台的编制要求,共同展开《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的编制工作。该规划现已完成,并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下一步将分别上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政府,待审批后得以实施。

2规划范围与性质

本规划涉及运河遗产河道长度约80公里,规划范围包含北京市域范围内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控制区域,面积约77.8平方公里,涉及通州、朝阳、崇文、东城、西城、海淀、昌平七个区县(图5)。此外,规划将运河遗产河道周边的生态景观环境作为运河保护的背景环境,研究范围包括运河河道两岸单侧200米的区域,面积约129.2平方公里。

本规划是北京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总体规划,是北京市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是北京市纳入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基本文件依据。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主,兼顾遗产申报。

3规划特点

3.1遗产认定遵循真实性原则,保证北京大运河遗产的“货真价实”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有着显著的特点――它是有生命的活态遗产。千百年来,它不断经历自然变迁和人为改造,其遗产内容也不断丰富,不仅河道、码头、庙宇、城镇,甚至沿线的风俗、传说,都是运河文化的展现。这种特点正是大运河的魅力所在,但也造成其时空范围难以准确界定的客观现状,因此遗产的构成是本次规划面临的最大难点。为保证北京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采用了如下的认定原则与方法。

3.1.1以历史研究为遗产认定的依据,整体研究北京与大运河的关系及北京段大运河的历史演变过程

规划组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并结合调研踏勘、走访市民、咨询专家、考古发掘等工作,最终发现,北京历史上与中国大运河关系密切,其中隋唐时期是大运河尽端的边防重镇;到了元、明、清时期成为运河尽端的国家首都,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建设都城,需要便利的水路运输,此时的京杭大运河以北京为本位,运河贯穿北京东西,与城市关系极为密切。

北京地区运河开凿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早在东汉年间便有了记载,隋唐时期永济渠的开凿开启了由水道运粮至北京的历史,辽、金时代开凿了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如萧太后河、金口河、闸河等。元代,元世祖采纳郭守敬建议,实施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从白浮泉引水,同时采用复闸技术,修建著名的通惠河24闸,使这一时期北京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运河进入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明、清两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运河线路。到清末随着现代铁路兴起,漕运终止。

3.1.2根据历史研究,确定遗产保护的核心与主线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隋以前,隋、唐、辽、金时期的北京段运河具体走线不明、技术水平不高、所留历史遗迹极少,相反,京杭大运河自元代至清末一直沿用600余年,在北京境内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且水利工程技术在元代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是北京运河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价值最高。所以本规划以元至明清的京杭大运河作为北京段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核心,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一线河道作为北京段大运河遗产保护的主线(图6)。

3.1.3确定北京段运河遗产构成

规划结合保护核心与主线,通过现场调研、历史资料查阅、走访知情人等方式,以“与运河直接相关、地上遗存可见、地下遗址可探、复建文物有审批手续”为筛选原则,最终确定了40余处北京段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点,并提交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大运河遗产选点专家咨询会,最终确定北京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作为北京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基础。通过以上方式,最大程度保证北京段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图7)。

3.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全面评估运河物质文化遗产

在明确保护对象后,本规划采用了定性与定量两种评估方式,通过两者的结合,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存现状、使用现状、管理现状及展示现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作为科学合理地划定其保护区划、制定其控制要求和整治措施的基础。

3.2.1定量评估

按照遗产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水利工程遗产评估表和其它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评估表。两表包括评估类型、评估子类型、评价因子三级评估体系,评估内容全面。为保证合理性,先后邀请了文物保护、文物管理、水利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十余位专家,对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值进行打分,再将众位专家对每一评估因子所打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其权重值。同时结合北京段大运河遗产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相应的评估依据。在确定评估体系后,动员多位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对40处遗产点分别进行打分,且保证每个遗产点有两人以上进行评估。最后将每一遗产评估的总得分加以排名,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基础与参考。此种方式易于对每一遗产点的每一评估因子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与分析,且可通过打分排名对遗产点之间的价值高低、保存与使用状况优劣等方面进行直观的横向比较,有助于保护侧重点的确定与遗产的分级。

3.2.2定性评估

但由于受到统计数据数量的不足、对权重值确定的模糊以及打分人理解水平的不同等因素影响,定量评估的方式难免会有部分误差。为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遗产点的综合情况,本规划还采用了定性评估的方式,对每一遗产点进行了文字性的描述。

3.3以保护遗产完整性为原则,针对遗产特点制定多样性规划内容

3.3.1完善遗产构成形式,最大程度保证运河遗产的完整性

针对大运河遗产包罗万象的特点,规划除确定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外,还选择反映运河历史变化、运河沿线曾经存在、流传至今、与运河相生相伴的地名、传说、风俗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从而形成了虚实结合的北京运河遗产形式。此外还将运河遗产的生态背景纳入保护之中。对于还需进一步通过历史考证或考古发掘的大运河遗存,规划整理形成北京市级运河遗产名单,提交市文物局继续开展工作。同时明确提出,待证明其真实性后,应纳入北京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当中。

3.3.2针对遗产点类型差异,分类别确定规划策略

针对大运河遗产类别多样的特点,本规划分类别确定保护区划划定方法,制定保护整治措施与管理规定。保护措施主要解决水源不足、水质污染、周边建设杂乱、可达性差、缺乏景观设计等问题,在管理规划方面主要由水务、园林、交通、规划和文物等管理部门,按照原管理职责,根据水利、绿化、遗产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划要求进行管理。而对于桥闸遗产,由于其绝大多数位于河道保护区划内,其周边环境的安全与协调性已得到保证,因此保护区划侧重遗产本体的保护,多数仅将桥、闸本体设为文物建筑加以保护,而不另行设置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措施方面重点解决遗产本体遭到破坏、周边环境协调性差的问题,管理规划方面则主要由交通、文物部门进行管理。

3.3.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针对遗产点所处区域、环境不同,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

针对北京大运河遗产分布范围广泛,所处区域环境状况有很大不同的特点,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采用相应的保护区划与保护措施制定方式。如对于河道的城市段与郊野段,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以通州白河(今北运河)为例,部分区段位于通州新城集中建设区内,周边城市建设较多,部分区段则毗邻村庄、郊野、农田。在划定保护区划时,对于通州集中建设区内的区段,主要考虑维护遗产周边环境安全和景观协调,并考虑现实因素,参考周边用地规划情况进行划定;对于毗邻村庄、郊野、农田的区段,则主要考虑遗产周边环境安全和整体景观协调,依据河道湖泊规划绿线范围,参考自然地形进行划定。在制定保护措施方面,提出对于新城集中建设区段,其周边建设应进行城市设计工作,结合运河核心区开发,体现运河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河道;对于毗邻村庄、郊野、农田的区段,应当结合周边农田与村庄,维持自然郊野风光,减少周边农田农药使用、村民垃圾排放等,防止污染。

3.4以保护遗产延续性为原则,深入探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4.1以保护优先为基本原则,详细制定规划内容,实现有效保护

首先,本规划是以保护优先为基本原则的保护规划,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国家文物局出台的编制要求,制定了完整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1)确定北京市域范围内大运河遗产的构成形式;(2)对运河遗产进行全面评估;(3)划定保护区划并制定规划规定;(4)制定保护措施;(5)对大运河遗产管理机制提出必要的建议;(6)制定展示规划;(7)制定考古规划;(8)确定规划分期与项目实施分期规划。通过这些内容来实现对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

3.4.2在有效保护基础上,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促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规划也致力于协调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一是与相关规划结合,同现实管理衔接,如划定保护区划时充分考虑了与已有城市规划的关系,参照最新的用地规划予以划定,保证其可行性,也保证未来管理的可操作性。二是注重运河作为城市特色水体景观的功能,使运河真正为市民服务。三是制定展示利用规划,充分利用遗产现有展示活动与展示设施,并融入运河内容,实现资源整合,综合利用,同时合理开发运河旅游资源,期望实现遗产保护、运河知识普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四是协调与重点功能区――通州运河核心区的规划关系,在其建设发展中实施对遗产的保护。

4结语

目前,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虽然本规划性质是文物保护规划,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了申遗的需要,特别是筛选出真实性较强的运河遗产,为申遗名单的确定提供了基础,并配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完成了北京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的遴选和现场考察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希望为北京运河申遗工作作出贡献。

注释:

①最终确定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纵向由三级构成:

第一阶段:市(地区)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以明确该地区运河遗产、进行该段运河价值和现状的评估,划定保护区划和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为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省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为省域内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汇总各市级规划成果、在省级层面对运河遗产进行评定分级,并就省域内相关的各行业专项规划提出意见或建议。

第三阶段:中国大运河遗产总体保护规划。汇总各省的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成果,在运河全段以世界遗产的价值评定标准为基础进行评估,并以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监测要求进行保护和规划。此阶段还需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条例》。

最终的中国大运河遗产总体保护规划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基础,申遗文本将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展开。

参考文献:

[1]蔡蕃.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2]于德源 .北京漕运和仓场[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4.

[3]北京水利志编辑委员会.北京水利志[M].北京:北京水利史志编辑委员会 ,1987.

[4],于德源 .中国运河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

[5]尹钧科,吴文涛 .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6]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民俗博物馆 .漕运文化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7]侯仁之 .北京历史地图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8.

[8]通州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古韵通州[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下一篇:蚌埠城市文化资本再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