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阴阳数不同

时间:2022-08-10 02:26:53

春节――中华民族最重大的一个节日,而这个节日是在农历的年初一,而非公历的元旦。其实,公历和农历是我国并行的两种历法,虽然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公历,但我国使用公历的时间很短,是从“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的。而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农历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使用了数千年。

红楼梦中有一段史湘云与翠缕“说阴阳”的著名桥段,从日月、水火、花草、虫兽到人类皆有阴阳之分。“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其实时间也分阴阳,时间的阴阳,就是阴历与阳历。

阳历和阴历

公历实质就是一种阳历。阳历,即“太阳历”,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制定的。所谓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地球在轨道上运行一周,地球上的人们就观察到太阳在天球上也自西向东运行一周,这其实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在天上的运动测出了回归年长是365.2422日。现行公历是400多年前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时期制定的,采用回归年作为基准,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400年置97个闰年。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公历的历年与回归年吻合得非常好,两者只相差0.003天。换句话说,要经过3300多年,这两者才有1天的差距。公历的月规则是大家熟知的:分为12个月,其中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2月比较特殊,平年时28天,闰年则为29天。在此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虽然公历的“年”是依据回归年定的,但其“月”却完全是人为、机械制定的。

阴历,即“太阴历”,所谓“太阴”即是月亮。聪明的你马上就能联想到:既然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运行制定的,那么太阴历不就是依据“太阴”(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吗?“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叫作月球的月相变化。月球从完全看不到的“朔”到满月的“望”再回到“朔”的一轮月相变化周期叫作一个“朔望月”,这个朔望周期不是一个整数,现代测定的平均值约为29.5306天。仅以朔望周期为基准制定的历法叫作太阴历。

阳历的制定以回归年为基准,照顾了太阳的运动,但置月球运动于不顾;而阴历则以朔望周期为基准制定,照顾了月球运动,却又置太阳运动于不顾。那农历又是属于这当中的哪一类呢?

农历不是阴历

我国的农历有些特殊,农历以回归年为基准,兼顾考虑回归年和朔望周期,农历中既有“太阴”,也有“太阳”,合起来就是一种“阴阳合历”。因此,农历既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它本质上是阴阳历,社会生活中人们把农历称为阴历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农历的“月”以朔望月为依据制定,一个朔望月约为29.5306天,为使每一月的天数为整数,所以规定了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月的平均长度接近于29.5306天。农历把每个月的第一天叫作“初一”,同时把正月初一定为年首,这就是咱们中国的春节。特别注意,每个月的“初一”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根据月相为朔的时刻确定的。确定朔时刻的这一工作叫作“定朔”,即计算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定出了朔不仅可以确定月首,而且还可以确定大月、小月。即根据两次出现朔的间隔日期而定,两朔间隔日期为30天时为大月,否则为小月。

农历是以12个月作为一年。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06×12=354.3672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少了11天左右。如果每年都设12个月,累积下去就会发生错乱现象,比如2000年的春节在2月份,16年之后的2016年的春节就要到8月份了!于是古代的天文学家规定每过3年多加1个月,这样的年就称为闰年,多加的这个月即为闰月,并最终在春秋战国时代定下“十九年七闰”的法则――即在19年里设7个闰年(每年13个月),其余12年为平年, 19个农历年和19个回归年仅有0.009天之差,很好地综合了太阳、月球的运动周期,使得阴历和阳历比较好地结合起来。

闰月和节气

阴阳合历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设置了闰月,那么闰月是如何设置的呢?

闰月的安排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一个独创,跟季节农时密切相关,它是根据太阳周年视运动来确定的,所以它是农历当中“阳”的部分。具体地说,太阳在黄道上从春分点起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因此,节气在公历当中的日期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二天)。立春是一个节气,从立春起往后的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把二十四个节气分别划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历的12个中气分别作为12个农历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个的中气,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农历中把不包含中气的月份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前面刚刚说过每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相对应,怎么又出现了不包含中气的月了呢?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知道19个回归年有228(12×19)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朔望月却有235个,因此19年中就会有7个朔望月没有节气、7个朔望月没有中气。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说明这个问题:两个节气,或者两个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为29.5306日,这两者之间相差将近一日,因此,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会逐月推迟差不多一天。大约经过32个月的累积,本来应该在某个月份里的中气,就会推移到下一个月里去。如果不采取措施,在它之后的中气都会推迟一个月,二十四节气也就没有什么用了。

为了合理地协调朔望月与节气之间的关系,所以农历要置闰,并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闰月的月序用上一个月的用序,在前面冠以“闰”字,称为“闰某月”。做这样的处理之后,以下的中气又各回到它们所在的月序里,从而使农历的月份同天象、物候保持了相对固定的关系。

制定农历的两个天文周期虽然简单,然而编历的整个过程却凝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中一颗夺目的明珠!

上一篇:动物奇妙的“吃相” 下一篇:过山车里的物理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