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寻找自己

时间:2022-04-23 11:23:19

别人的梦想

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北京。这座两朝古都,见过了历史的更迭,又怎会因为区区小人物而动容?你来,它不惊,你走,它亦不动容。每一个人来到这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原因,而我的原因无非是母亲喜欢首都,于是我便肩负了代替她拔高人生层次的使命来到这里。

中关村南大街上的中央民族大学,在周围名校林立的海淀区里,绝对算不上大气显眼。但是某一节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说:“民族大学里,日日都有不同的节日。”我心念一动,如果能把平凡的日子都过成节日,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幸运?反正也拗不过母亲,去北京是大势所趋,不如就去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大学当真很热闹,风味餐厅里永远充斥着各种听不明白的语言:蒙语、藏语、维语、朝鲜语……让我仿佛置身于亚洲的某个神秘国度。

回民的开斋节、藏历的新年、壮族的三月三……都是各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不同民族的学生,穿着不一样的民族服装,从学校的各个角落里涌了出来,饕餮一顿,大碗喝酒,载歌载舞,全民联欢。“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真的是让各个民族的学生们展现到了极致。

欢天喜地的生活,让日子过得飞快,却也没能阻挡疏离与孤独感在我内心的蓬勃发展。北京、“211”、“985”、重点高校,似乎就是对我过去12年来辛苦学习的安慰与补偿。这一切该是骄傲吧?我却第一次怀疑,未来的漫漫人生我是否真的有勇气像母亲规划好的那样,走完一辈子?

作为一个内心苦闷的汉族学生,身处繁花似锦的民族大学,我似乎才成为了少数,没有共鸣,亦没有方向。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来到北京,为什么要在这里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于是夜夜失眠,内心纠结而不能自持。

自己的生活

我把自己收在角落里,任周遭的世界热闹非凡,亦不为所动。我以为大学四年或许就这样了,却没料到在一堂完全无关专业的法律基础课上,找到了所谓青春与大学的感觉。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理着板寸头,穿着卡其色风衣,既是同校师兄又是法基课老师的人。他总爱在讲述各种法律案例的间隙,给我们讲上世纪80年代这所大学的过往种种。

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固有的价值观与评判标准,一切不过源于人的一念之间,哪怕只是一个了解的眼神也能让人内心欢愉。但任何的冲突与融合都不是平白而来,要么妥协,要么抗争。

我想起,初入学校时,在新闻理论课上有一名同学说到“新闻自由”这四个字时两眼放光,近代文学课老师在说到北京话“不过是太监腔”里的戏谑。年轻不正是要批判、质疑、抗争,最终找到属于精神与灵魂的出口么?放弃向往与热情的青春,与已经老去又有什么区别?

我终于懂得了大学和青春。

求仁得仁的幸福

大四来临的时候,我那些散落在人大、北理、北外的高中同学们都在想方设法地要留在北京。因为只有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回到当地,不是么?仿佛身在首都,只要一踮起脚,就能触摸到国际的心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我上铺的索朗卓嘎,在我心里一直是个真正的“女汉子”。大二的时候,我们从27号研究生公寓搬到28号回字形女生宿舍时,她一只手就可以拎起两只大箱子。大学四年,她从来没有回过,却在大四那一年里,无数次地跟我说起故乡。她说,林芝是塞上的江南,有广袤的绿地与充沛的水源。她理解不了北京人战战兢兢地一水多用,只爱吃生牦牛肉制成的牛肉干。拿到毕业证的那天,卓嘎就回了,一如当年搬宿舍时那样孤勇。放弃了在新华社的实习,回当地做了宣传干事。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上大学,并不是为了找到一份与文凭匹配的工作,唯有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才能真正把每个普通的日子都过成让自己欢欣的节日。求仁得仁,是谓幸福。

大学四年之后,我终于有勇气跟母亲说出我的选择,并且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大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那一点专业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我从周围的每个人身上,看到了独立、勇敢的生活精神。即使是被指责,被看低,也不能失去对生活的自控与热爱。

一晃已十年。离开学校的日子,竟然越过越有一种一马平川的感觉,不复当年站在十字路口的徘徊,表白、初恋、实习、考证、考研、出国……一个小拐弯,就可以人生大不同,哪怕不再做决定,被时间推着走,只要我愿意,生活总可以有那么一点不同。

眼前的路,从当初的独木桥开始,已经越来越宽阔。

上一篇:青春疾行在流水线 下一篇:微电影:浓缩世界里的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