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因数学而多彩

时间:2022-08-10 12:14:48

青春因数学而多彩

还记得我当年高考那会儿,数学考了131分。这成绩对当年那份被老师评价“是难了点”的试卷来说,虽然算不得凤毛麟角般的杰出,但已经是比较优秀。因为据了解,当年数学单科131分在山东全省20万文科考生中,成绩排名前300。如此看来,我应该是别人眼里的高智商人才了,但不妨告诉你,实际情况却是,像很多文科生一样,数学也曾一度是我的死穴。

高一到高二,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对数学题的各种不理解,我陷入了对自我智商的全方位否定之中。那段惨痛的岁月,如今想起,尚且心悸。晚上为了搞明白当天的一张卷子,通宵达旦,可即使黑眼圈浓了一层又一层,也不过似乎懂了一个题目的某个步骤。而白天又不得不为了晚上的死磕付出代价,昏昏欲睡,心情抑郁。也想了很多办法,“题海战术法”、“不耻下问法”、“时间玩命法”、“狂吃药物法”……可就是每一种都好像有用,却每一种都不能实际提高我的考试成绩。

那以后,我只能放弃了对自己智商的幻想,过起了正常学生的生活。那以后,我告诉自己初中时的接近满分,只因为太简单。那以后,我对数学生了很深的畏惧,我怕见到各种四方形各种圈圈线线,也越发讨厌数学课不喜欢数学老师。

白驹过隙,日子很快晃到了高二下半年。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期许,同学们彼此鼓励的善意,让我不得不鼓起勇气,再次抱起数学课本,一点点咀嚼。只是这次,我不再那么着急。我告诉自己我只是个智商普通的孩子,所以,我不眼红别人一个小时做完一份试卷,我不羡慕别人在高难度的题海里游刃有余。

我从最基本的定义、书上的例题一点点看起,一点点默记。我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下每道做错的题目,写上正确答案,并认真分析当时做错的原因,用其他颜色的笔着重标出,警告自己不可再犯。隔三差五,还要再重新做一遍,加深印象。我慢慢地试图给各种易错题型归类,然后回归课本,细细理解。渐渐地,我竟陶醉在这种简单而细致的学习里,因为是深入到每一个问题的根源,便每一次都有收获感和成就感,心情自然也便平静而愉悦,恐惧也逃得不见踪影。

终于,我的笑容因为数学而绽放。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多。而且,在往后的每次考试中成绩都渐渐优秀。最为神奇的是,我成了班里对自己的数学成绩预测最准的人,每次考完试和同学谈起这次考试结果,预测和实际往往相差不过3分。同学们打趣问我何时偷练了这一神功,我不知从何说起。时至今日,我想应该是那些一点点修改错题的过程,精准了我的答题步骤,也锻炼了我做题的高正确率,由此我可以确保会做的题便是已得的分数,丢不了也跑不掉。

对了,在同数学的爱恨纠缠中,还有一点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说的。那就是,勇敢地放掉不属于你的,珍惜你现在拥有的。若问此意何解?听我慢慢道来。

同很多人做数学试卷的习惯一样,一开始我也把能完整做完整份试卷看得很重要。但此后我发觉这种做题方法并不合理。因为其实整份试卷难题并不会很多,一般集中在最后两题。当我们拿出大把时间,试图在最后两题中拿到进入高分的钥匙时,不仅往往不能成功,还容易造成简单题做错失分的现象,堪称赔了夫人又折兵。由此,我训练自己,在正式考试中,要养成敢于舍大取小的勇气,舍掉很难做出的一个大题,拿出合理的时间争取把每个看似简单的小题全部拿到满分。就像在爱情中,勇于承认并放弃不属于自己的,珍惜你现在拥有的,那就会很幸福也很成功啦。

就这样,从怨恨到愉悦,从讨厌到喜爱,数学成了我高中生活中最温热的回忆。再度回首,数学,我的青春因你而多彩。

上一篇:探究性学习促进中学政治教学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马来西亚安邦延伸线屏柜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