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研究

时间:2022-08-09 10:58:49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教师专业化对《自然地理学》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必须具备自然地理专业素养、指导实践的专业素养以及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提出建立促进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深入打造《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等解决途径,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17-0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自然地理学》是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自然地理c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部分自然地理课程开设之前的专业入门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责任[2]。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全面而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制约因素,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对《自然地理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备自然地理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突出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3]。《自然地理学》一方面注重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宏观环境意识的培养[4];另一方面也强调着重解决淮安市盐化工、发电厂、秸秆焚烧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知识教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以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专业素养,首先要精通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知识,熟悉自然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使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区域分析与部门分析结合[5]。只有把授课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自然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2.具备指导实践的专业素养。淮阴师范学院开设的《自然地理学》选用教材为伍光和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内容涉及到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强是课程的突出特点,也是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具备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是《自然地理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和室内分析实验。野外实习地点选择在江西庐山,实习时间为期一周,实习内容较多,要求熟悉掌握地质罗盘使用、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岩层产状测量方法,具有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观察鉴定能力以及常见野外植物辨识能力。室内分析实验主要涉及到雾霾颗粒分析、水质分析以及土壤结构、组分及污染程度分析等,因此要求教师掌握雾霾测试仪、水质分析仪、凯氏定氮仪、火焰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求《自然地理学》教师具有实践实习指导书编制能力,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3.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负责人,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课堂不容置疑将是衡量教育理论成败的最佳实验地点,而对于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更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机会。尤其是《自然地理学》课程大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无趣,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更为重要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自然地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提炼,并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问题,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而且也易于展现教师个人在教学、科研上的风格与特色。

二、促进自然地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建立促进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外部促进机制以及内在机制。前者强调随着国内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的提高,使得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后者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完善过程。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这也是实现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根本保证。特别是在OBE教学理论的背景下,部分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将衍生出很多分支学科,因此要在着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自然地理专业教师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确保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并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自然地理教师具备新课程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2.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定期印发一些最新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或思想教育的文章,让教师课余进行阅读,并要求专业教师撰写并发表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教育论文。《自然地理学》教师也是如此,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学团队的教师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高校自然资源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等文章,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

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目前淮阴师范学院很多学生参与到“江苏沿海开发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湖泊湿地土壤碳组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丛枝菌根对玉米根际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淮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等科研项目中,同时教师也利用自己的项目经费支持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深入打造《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课程团队的打造,将更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首次授课《自然地理学》的新教师,学院将为他们选择一位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改正的方法。同时,在学院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授课进度安排,教学细节方法研讨,课本内容研究以及学生上课状态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也会定期请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座谈会或者报告的形式与本院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成长经验,以弥补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院还可以经常拿出一些经费定期输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世界著名高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杨淑萍,刘月兰,高素芳.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高素芳,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4]刘德深,刘辉利,游少鸿.地学背景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5]苏英.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

上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吸入剂正确率现况调... 下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