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高技术产业

时间:2022-08-09 10:05:10

把握机遇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高技术产业

199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推动云南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专项规划的指导下,云南省在参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分工中,紧紧围绕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对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机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通过高新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使得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云南优势特色资源增值转化取得长足发展。

一、将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云南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突破口,高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

根据云南在天然药物、绿色食品、经济林果、花卉及香料等绿色经济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将生物资源产业的培育作为云南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切入点。截止2007年5月,云南花卉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达23个,鲜花产值和市场占有率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现代制药企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预计2007年云南省广义生物产业总产值可达2600亿元。根据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的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做大做强资源特色生物产业。2007年6月,国家认定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跨越式发展

传统产业在云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十五”期间,以云南优势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烟草、有色冶金、农业、磷化工、机电、医药等重点行业,加大引进、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实施了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工程,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

三、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

2002―2007年,云南省共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40项。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近80亿元。云南省承担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在产业领域分布上,在有较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生物资源开发和矿冶及新材料领域占了较大比例。在地域分布上,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力量较强的昆明、玉溪、曲靖等三个地区。通过优势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速了高新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结构调整,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优势产业,并探索了资源可持续开发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同时,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和其它资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引导投资、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产业化项目国家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达1∶12,取得了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2003―2007年,全省共取得2681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等成果1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成果1021项。全省共争取国家“973”、“863”、科技攻关等各类重大科技项目747项,获资助总额3.5亿元。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在全国省市区中率先设立了高达300万元的突出贡献奖。

二是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明显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数量持续增长。2003―2007年,全省应用技术成果的平均应用率达到89%,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达2087项,共实现利税309亿元,出口创汇9亿美元;全省专利申请量10021件、专利授权量6339件,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58%和184%,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西部第5位。2006年全省企业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截止2006年,我省技术创新人才在培养期间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94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统筹规划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布局,突出科技链支撑产业链中的创新能力建设,实行人才、项目、平台、基地相配套。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被国家认定,将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平台:在昆明基本建成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计划第一个五年资源库将收集保存6450种66500份(株),15年内达到19000种。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水稻遗传、大春作物、小春作物多样性应用技术等20多项专利,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规程,累计在省内外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蚕豆、油菜、魔芋、蔬菜、中药等作物上种植6000多万亩,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00余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云南农业大学曾养志教授培育成功了两个体型大小不同、基因型各异的版纳微型猪近交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哺乳实验动物近交系。该成果属于原始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将为今后的新药研制和基因药物研究提供动物实验模型和实验动物材料,为异体器官移植提供标准化的供体器官。云南农科院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南高产优质软米两系杂交稻“云光系列”相应的组合(品种),种子已批量出口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市场,实现了我国软米杂交稻良种首次出口。由云南工业用大麻公司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个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一类品种资源的工业用、速生、植株高大、纤维、籽兼用型工业用大麻品种“云麻1号”。

目前已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落户云南,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个,19个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

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初显雏形,其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正在显现,并初步实现了两个聚集效应:一是在国家规划指导下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亮点布局效应;二是对地方支柱、特色产业培育形成的聚集效应。特别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总体布局中予以了认定和支持,为促进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

上一篇:发展中国劳动权益保护新体系 下一篇:“帆船之都”的蓝色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