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临床46例治疗体会

时间:2022-08-09 06:36:36

心源性休克临床46例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心源性休克中的患者抢救治疗。结果:心源性休克一旦确诊,应尽早抗休克抢救治疗,经抢救治疗,成功28例,占63%。结论:尽快尽早诊断可引起休克的疾病并及时予以治疗,是防止发生休克的最有效的措施。根据发生休克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在去除病因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和细胞代谢以及预防DIC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046-01

心源性休克是AMI最严重的泵衰竭类型。是心脏泵出功能急性衰竭所致的病理生理状态,是一种以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低血压,组织与脏器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和终末器官功能不良。左室大面积心肌梗死致左室心功能严重丧失(>40%)为心源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以往内科保守治疗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高达80%左右,故需尽力抢救。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治疗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心源性休克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65岁。发病至治疗时间2~21h,平均(8.9±2.2)h。其中前壁心梗11例,侧壁心梗15例,下壁心梗10例,后壁心梗10例。

1.2诊断:低血压,收缩期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

1.3治疗:尽量减少搬动,注意保暖,室温22~28℃,湿度70%,通气良好,空气新鲜。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剧痛对休克不利,剧痛本身即可导致休克,宜用吗啡、哌替啶等止痛,同时用镇静剂以减轻患者紧张和心脏负担。纠正低氧血症,吸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以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动脉氧分压,有利于微循环得到最大的氧供应,防止发生呼吸性酸中毒或因换气过度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维持血压如血压下降,应立即开始静脉滴注间羟胺,以10~20mg稀释于100ml葡萄糖液内,亦可同时加入多巴胺20~30mg。必要时在密切观察血压下,静脉内缓慢推注间羟胺3~5mg,使收缩压维持在12.0~13.3kPa(90~100mmHg),保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者,有选择地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可防止发展为消耗性凝血病,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左心室内腔梗死部位附壁血栓的形成,并可防止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增大。

2结果

心源性休克一旦确诊,应尽早抗休克抢救治疗,经抢救治疗,成功28例,占63%。

3讨论

心源性休克是一急症,临床医生必须尽快开始治疗以免休克造成不可逆的重要器官的损害。同时还必须进行临床检查以便弄清楚休克的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一个非常实际的措施是,根据现有的病史,查体和特殊检查作出快速的判断。当证实了心肌功能受损,排除了其他低血压的原因,如低血容量、出血、败血症、肺栓塞、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和心脏瓣膜病,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就可以成立了。休克的患者通常面色灰白或发绀,可以有皮肤湿冷和四肢花斑[2]。脑低灌注可有感觉迟钝,脉搏细速,并可有脉律不整,常有颈静脉怒张和肺部音。没有以上症状也不能排除此诊断。心前区可以扪及由于左心室反相搏动引起的抬举样搏动,心音遥远,可闻及第三或第四心音。可以听到二尖瓣反流的收缩期杂音,或室间隔缺损的杂音,但这些并发症也可以没有杂音。超声心动图对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超声心动图检查很容易鉴别心源性休克的原因,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加上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诊断心肌梗死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超声心动图对诊断急性心脏压塞所引起的休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年轻人的心源性休克加上弥漫性的室壁运动收缩障碍可以非常准确地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也是可以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原因。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应尽快尽早诊断可引起休克的疾病并及时予以治疗,是防止发生休克的最有效的措施。院前的处理可能对进一步的抢救有较好的帮助。建立静脉通道、高流量的吸氧和心脏监护非常有必要。休克的治疗必须争分夺秒,根据发生休克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在去除病因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和细胞代谢以及预防DIC等并发症的发生。心原性休克的处理及治疗要积极迅速,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抢救[3]。心肌梗死如发生心原性休克超过4 h,在梗死病灶周围会出现斑片坏死灶,呈进行性扩散,心肌收缩功能亦随之恶化,休克将变为不可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心排血量及全身组织和器官的血液灌注,稳定血液动力学和代谢的变化;防止心肌梗死的扩展,并尽可能减少缺血和坏死范围,阻断恶性循环;积极治疗并发症,纠正影响休克的心外因素。逆转休克状态,以防止发展为不可逆的细胞性休克。参考文献

[1]牛小麟.心源性休克.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5

[2]谭新洪,黄震东.现代内科治疗学.广州:科学出版社,1997:268

[3]张广仔,杜日映.心血管医师必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

上一篇:经腹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直肠癌40例临床治疗体会 下一篇: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探讨(附553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