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探源 第6期

时间:2022-08-09 06:19:22

内容摘要:文章以研究蜡染艺术的起源为着眼点,以积累、提取蜡缬技艺和精神符号的遗传基因为目的,从学术研究、考古发现、典籍推断、历史研究以及图案内涵等方面出发去梳理蜡染的脉络,以探索、阐释蜡染起源有着国际化的品质,有着民族化的性格主题。

关键词:蜡缬 起源 考古发现 典籍推断 历史研究 图案探源

传统蜡染方法是先把蜂蜡加温融化,再用3―4寸的竹笔或铜片制成的蜡刀蘸上蜡液,在织物上绘出各种图案,待蜡冷凝后,将织物放在染液中染色,然后用沸水煮去蜡质,这样,花纹因为有蜡的防护就不能着色,在周围已染色的区域的衬托下呈现出白色图案。蜂蜡凝结后的收缩,以及织物的皱褶,由于上面有蜡膜往往容易产生裂痕,入染后,色料浸入裂缝,形成不同的斑纹,这正是蜡染织品的魅力。而蜡染起源的国际化的艺术品质和民族化的性格主题,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一、蜡染起源的国际化的品质

1.埃及说

在埃及发现的5-6世纪的蜡染亚麻已经相当精美,现存于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美术馆,是一件从埃及阿克缪出土的5-6世纪的蜡染《圣母领报》,技艺十分成熟。埃及是人们假设的蜡染发源地之一。人们设想蜡染以埃及为中心,经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印度、中国、泰国、马来西亚,最后到日本。也有人认为埃及的蜡染史可能更远,英国L. W. C・迈尔斯主编的《纺织品印花》中认为,在埃及,蜡防花布早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已有很好的名声,并在南美洲发现这种印花布的遗迹,可追溯至秘鲁的古代文明。①

2.印度说

印度被认为是印织的最主要的起源地,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有了印版纺织产品。印花布一直是印度的重要输出品。有人认为中国蜡染来自印度。在日本佐野猛夫氏的《染色入门》和伊势拱子的《蜡染的技法》两书中所述,蜡染约在两千五百年前产生于印度,到了五世纪,经波斯西传到埃及,七世纪时传入中国。唐朝的蜡染术在七八世纪时,再由唐朝传入日本。到了公元一千年,爪哇才有了蜡染术。此外,日本冈登贞治和峰须贺年子合著的《手艺词典》以及关户宝、青木美津枝等合著的《染色理论与工艺染色》中认为,蜡染是产生在印度,后来东传中国、日本,西传波斯、埃及,南传爪哇。②

3.爪哇说

该学说认为蜡染起源于亚洲的马来群岛,包括苏门答腊、爪哇、波罗洲、西伯里及香料群岛等。其中,爪哇的蜡缬工艺被称为巴提克(batik)工艺,始于王宫中贵妇人的手工艺,是当地制作沙丽(一种较大的披肩)的一种独特技巧。其首先在马来群岛各诸岛之间流行,然后传入亚洲大陆。十六世纪荷兰人、葡萄牙人在西北爪哇开始了贸易,特别是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将蜡染工艺传向世界,传入日本被称为“更纱”。美国人Ernst Mueh ling 著《The Book of Batik》一书也认为蜡染发源于爪哇,他认为在公元1515 年以后,到那里旅行的人才把它传至世界各地。

4.中国说

美国学者Vivian Stein 在其著作《Batik as a Hobby》中认为,蜡染发源于东方,是自古就被用于染布的方法,早的蜡染可能产生在中国或埃及,从当地再流传到波斯、印度及其他国家。美国学者杜玛斯・法兰西斯卡特在其成名著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一书里,认为棉花的发源地是印度,因此,棉织品的印染术也可能印度是开端。然而,在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早期印染品,足以证明当时中国印染业已经建立,在这些敦煌及吐鲁番发现的印染品中,曾采用了媒染剂和防色剂,由此证明了远在五世纪左右,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已使用防染剂,故蜡染起源于中国也是不争的事实。③

二、蜡缬起源有着民族化的性格

1.考古研究――蜡染的产生至少在两千七百年以前的战国时代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蜡染起源于西部。新疆于田县屋于来克出土了北朝时期的蓝色蜡染毛织品两件,一件是以七枚花瓣的小碎花组成的菱形格子纹,在格子纹内绘染有七朵大花;另一个用小圆点隔断两朵花,花纹排列整齐;阿斯塔那墓葬中也有西凉初期的蓝色蜡缬绢;现收藏于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的中国绢质蜡染也是五、六世纪的产物,它是斯坦因1915年在中国黑水城西夏遗址中获得的。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也发现了唐代废置的大量蜡染残幡。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发现的一些蜡染棉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绘有半裸女像的蜡缬,女像弯眉、高鼻、深目,面容体态丰满、袒胸露乳,颈部挂璎珞,左手持一角状物,角状物上部有谷物颗粒。④有人认为此形象是中西亚地区隆重祭祀的伊什塔尔女神,头后背光具有印度文化因素。这说明蜡染工艺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西部边陲;在魏唐之际,蜡染出现在丝织品上。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蜡染产品,与“今谓西国有淡涩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腊(蜡) 点缬也”一说相符。把它当做蜡染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重要论据。⑤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染色就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经济产业。据《周礼》记载,当时与染色业有关的官职就有七个之多,即所谓“染人”“掌蜃”“掌炭”“职金”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精美纺织品,逾千余年而不褪的色泽说明,到战国时期我国染色工艺已经十分高超。我国权威著作――陈维稷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认为,蜡染可追溯至秦汉之际的西南少数民族,那时人们开始利用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的材料,制作出蓝白相间的花布,这种花布古代称之为“阑干斑布”。 利用蜂蜡和白蜡为防染材料的历史,大约早于埃及、印度好几百年。蜡染起源于中国。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南的四川、贵州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的蜡染遗物,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明代。60年代初,在四川省博物馆川东峡江地区的风箱峡崖葬现场的峡路上,发现的蜡染细布衣服残片,图案纹样为蜡印团花以及菱形花纹,据初步鉴定,这些蜡染遗物的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这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现的最早的蜡染实物资料,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后蜡染就相当的成熟了,成为了蜡染最早产生于中国最有力的实物证据。⑦

2.典籍推断――蜡染服饰与四千年前的民族融合有关

《后汉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述:“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裳斑斓。”⑧位于我国西南的苗、瑶、畲三个少数民族都属于先秦时期的“三苗”族群,他们笃奉“盘瓠”为自己民族的始祖,曾被统称为“盘瓠蛮”。他们以“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而闻名于世。《搜神记》《隋书・地理志》《宋史・蛮夷传》等文献也有这样的记载。传说中,“盘瓠”是“其毛五彩”的神犬,通过与高辛部落的联姻而把凤文化引入本民族的服饰之中,形成独特的“三苗”风格。高辛帝部是古代东夷部落的一支,在史前传说中,其首领帝喾高辛氏被看做是天帝和凤凰(玄鸟)的化生。《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就是高辛氏的妃子在吞食了玄鸟蛋以后,生出殷商始祖契的故事。在古人的想象中,凤凰形态就是五彩鸟。盘瓠民族盛行“好五色衣服”风格正是“五彩”龙犬与母系“五彩”玄鸟联姻的承习和整合。“好五色衣服”等与鸟纹图案成了三苗族群服饰的象征符号。贵州省中部平坝县“棺材洞”发现的一套宋代仿铜鼓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古代彩色蜡染实物,就是这种理念的杰作。

“衣裳斑斓”就是指的“阑干斑布”,这种布主要产在苗、瑶地区,所以也叫“瑶斑布”。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蛮子歌》有“蛮语钩音,蛮衣斑斓布 ”的句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有“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瑶人若也” “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惟其上衣斑文极细,俗所尚也”的描写。随着中原地区的纺织印染技术的不断进步,蜡染逐步走上了中原印染的舞台,但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技术交流不畅,加之蜡资源丰富,蜡缬工艺仍在顽强地流行着,当时“瑶斑布”的蜡染织品以其图案精美而驰名全国,此布由于纹样用色蓝绿色比重的增加,改变了原来大量运用红、黑、黄、绀为主调的古拙凝滞感。虽然只有蓝、白两种色彩,却表现了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淳朴、雅致的情趣,最终导致了明清蓝印花布的全国盛行,对元代的青花瓷产生、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历史研究――蜡染工艺的传播与四千年前开始的民族大迁徙有关

蜡缬的起源一般认为与三苗族群的大迁移有直接关系。三苗族群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在商周时期,他们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三苗族群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至黔、至滇以及更远。我们从流传民间的苗族《蜡染歌》(古歌)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已掌握用树脂做画技艺的苗族妇女,把自己的故土及迁徙路过的江河湖泊、大山大川、花卉虫鸟描绘在自己的衣裙上,借以怀念失去的中原故土。人们说三苗服装是一部史书,而蜡染就是叙事、记述、传递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蜡染技术的分布状况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流行蜡缬的民族只有苗、瑶、畲三族是由中原迁徙而来。这还可以从今天西南少数民族有无蜡缬的情况得到证明,如贵州丹寨、黄平、织金、安顺、六枝的苗族,均为外来民族,蜡缬技艺十分普及和高超,而贵州的原土著仡佬族居民却没有蜡缬技艺流传。⑨

由此可见,蜡缬可能起源形成于黄河文明,后由战败的蚩尤部族的民族大迁徙流传到了今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在以后的岁月里反过来影响中原地区的蜡缬技术发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也认为,“唐代中原地区著名的染缬技术,就是从西南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传入并加以发展的结果”。

4.图案探源――蜡染图案与七八千年以前的彩陶“漩涡纹”同源

上世纪70年代,在四川珙县清理人悬棺中发现了殉葬物的丝麻织品中有蜡染,花纹样式主要是几何形和漩涡纹。漩涡纹是中国传统图案最常见的纹样之一。在苗族的蜡染图案中也有一种漩涡纹,苗语叫“窝妥”,有人认为它是苗族始祖蝴蝶与水泡谈恋爱生出的十二个蛋的地方,是生命开始的地方,有生命繁衍不息的神秘含义。

早在新石器时代,有许多彩陶纹饰就是漩涡纹。有人认为它的形成与水漩涡、蛤蚌、田螺、蜗牛的自然形态有关。有人认为,女娲、嫘母是同一名号的汉族女始祖,是螺与蜗的终极演变。有人在分析“窝妥”纹时认为:从借鉴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而成的水族古文字水书中,有个螺旋象征文字也读作“螺”。而衣饰“窝妥”纹是“螺”的平面形象,左右螺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最后集中在中间顶端上。向上为通天通神,表示生命的繁衍和生命永生。它可能是苗族的女始祖。直到今天,苗族妇女还认为“窝妥”纹是老祖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更改,把它虔诚地描绘在领与袖两个重要装饰部位,就有敬畏生命的意思。

蜡缬是民族精神融合的结晶。“漩涡纹”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上反复出现早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它在中国纹饰发展历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我们无法具体判断蜡缬产生的具体年代,但汉民族与西南各民族之间、蜡缬与彩陶之间由于原始的文化背景相同,宗教熏陶相同,始终保留着某种共同的元素。

结语

总之,我们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蜡缬是国际化的产物,蜡缬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智慧相互交流的过程,随着古代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蜡缬艺术将世界纺织印染技术糅合在一起,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串连在一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另一方面,中国的蜡缬起源早于世界,从考古发现、历史研究、典籍推断、图案探源中都能找到充足的证据。蜡缬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是服饰文化载体、元素和符号,是民族的灵魂所在,对它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L.W.C・迈尔斯主编.纺织品印花[M].岑乐衍,等译.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4:124―125.

②张新知.手工印染艺术[M].中国台北:南天书局发行,1977:41―47.

③王华,周启澄,屠恒贤.蜡防印花的起源及其发展和创新[J].东华大学学报,2003(12).

④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86.

⑤赵丰.丝绸艺术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57―59.

⑥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75―277.

⑦于彩祥,张文杰.轻工业史话选编[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6:11.

⑧唐羽.好五色衣服――早期民族融合的象征[J].民俗研究,1995(1).

⑨沈从文.野人献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11.

作者单位:管兰生,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姚书林,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染化系

上一篇:《清明上河图》大型情景模型制作可行性论证(一... 下一篇:线条在陶瓷造型及装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