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心象

时间:2022-08-21 07:15:44

内容摘要:油画起源于欧洲,现实主义油画作为油画的一个分支,无论在欧洲美术史上还是中国美术史上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外,还在于现实主义油画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了解其社会功能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现实主义油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实主义 油画 静物 乡土情结

现实主义是19世纪法国的一种美术思潮。法国现实主义美术既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也指艺术的写实手法。现实主义采用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通过典型化的手法,揭示生活的本质,是艺术家认识世界、体验世界与表现世界的一种方式。静物绘画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有关静物的艺术思考

笔者出生在农村,但在城市成长与工作。一种追根的情缘,使笔者选择与土地、农民有关的静物作画,如作品《有土豆的静物》,创作源头是一些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外来打工的城市边缘居住者的生活用品。笔者试图把人生存的日常需求意念凸现在作品中,把客观再现作为作品的第一要素,把整体画面的创造性作为主要的追求。在造型技法上,笔者注重整体性和朴素性的把握,如一些生活物件,气化炉、火炉、秤盘、土豆、煤油炉及其他框架物品,在笔者眼中,它们有机地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画面结构,笔者把它们统一在浅灰色调之中,传达出一种静穆的生存感觉。通过这样的尝试,通过整体的灰调子、细小的物件讲述了某一种人群的日常生活,传达了一种琐碎而简单、真实而平凡的生活。

《文物的X种方式》是笔者以静物为主题的第二个创作阶段。

静物内在涵义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成为笔者在某一时期的主要思考。在对象的选择上,回到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学习研究方向――云南青铜艺术。首先是借鉴青铜器中人物、动物、生活场景等造型给人的木讷、朴拙、粗犷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吸引笔者力图去追寻,并把画面处理得自然、朴实大方,甚至于模仿青铜器,用细碎的笔触来塑造形体,使表面粗糙不平。其次是色彩方面。青铜器色彩的完整统一,使在静物的色彩处理别要强调每一幅画的调性,主体静物是什么色彩,背景就以一个类似的灰色来平涂,以让整幅画面完整和谐。同时,在空间环境的处理上,由于青铜器本身是一个造型完整的雕塑,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存在,在转换成绘画的二度平面空间时,笔者主要考虑的是主题与背景的关系,因此这一静物作品背景采取大面积的平涂。这种空间观念的改变,进一步使静物精神从其存在的氛围转归于静物自身:大片平涂的背景对静物而言只是一些淡化了的象征,而且,这类象征以很强的抽象性形成宽泛的意义指向,作品的精神要素从而在这种形式的整体强烈度中被凸现出来。

在这组作品里,笔者在造型和色彩方面借鉴了青铜艺术的质朴和统一,其主体形象也直接成为了要表现的对象,它们与今天的生活用品一起跃入观者眼帘,这样一来,古老与现代、高贵与普通,在并列观照中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近似荒谬的冲突。然而,矛与盾的背后,隐藏的依然是创作者最朴素的生活观:无论是我们捧如至宝的远古文物,还是今天毫不起眼的生活用具,实质上都是人类的日常用品,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柴米油盐,它们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如生活,无论怎样,都值得我们努力珍惜。

二、有关土地的情结――艺术者眼中的城市与农村

在笔者的故乡,甚至在当下中国的大多数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存在了。人们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得、劳苦而又温馨的田园式生活已被城市化的进程冲击,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土地难以承受养活农民之重。于是,农民以“农民工”这一姿态伫立在城市的视野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乡村、经典农民的眷恋与回顾,使笔者有一种复杂的心态,并常常以此来审视故乡与生活。

《物系列》组画是笔者的《有土豆的静物系列》和《文物的X种方式》的继续和延伸。如果说,前一阶段作品强调主观追求,寻求文化意义作为作品的第一要素,以及日常物品在描绘状态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性、文化性与经典性,那《物系列》就是以象征人生经验的物象形成作品的主体――各种农用工具、纺车、土豆、火炉等,这些陈列在笔者面前的、熟悉的物品体现了笔者的成长经历。凭着一个自幼生长在农村的农家女娃的敏感,笔者愿意选择质朴的绘画语言来呈现农村之于个人的心象世界,从而使对于静物绘画的迷恋和喜爱,逐渐成为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一种个人化的方式。

《爷爷的故事》和《阳光下成长》是笔者在系列静物创作之后,第一次让人物走进了画面中。

《爷爷的故事》的主体形象是两个身着白衣的小女孩与古旧的农具(犁、耙、马鞍、绳索等)的对话,阐述了关于传统和现代的寓意。静穆的人物、静物,平面的背景、单纯的色彩,营造了一种宁静平和的空间和氛围。这些农具,以一种粗放而扭动的笔触,暗示了我们祖辈曾经跌宕起伏或平淡无奇、厚重无奈或清新朴实的已经过去的昨天。农具前,小女孩专注而充满期待的眼睛,透过岁月的流痕,试图触摸一种关于农村的遥远而又永恒的精神流向,试图完成一次关于农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对话。

当然,除了源于农村的传统与质朴,笔者还有着同当下都市生活相关的时尚共性。

笔者十几岁来到城市学习绘画,从附中到大学,毕业后当教师,十余年来一直生活在城市,和所有城市女孩一样,曾渴望融入城市,也喜欢追求城市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流行时尚。但在笔者的骨子里,农村之于我,逃离、追忆也罢,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是零距离地表达个人的城市感受,还是表现对遥远故乡的呼唤与眷念,这都在笔者的现实生活中、创作中,绘成物象、心象,绘就自己的生活。

总之,现实生活的功能是现实主义油画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艺术必须反映当代最新的东西,历代艺术家都是走在社会的前面,都是反映社会最新的思维、最新出现的状态;而作为画家如何去体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断发展的现实给现实主义油画提供了很多新的素材和养分,从而给现实主义油画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空间,现实主义油画也将继续发扬它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邵大箴.靳尚谊和当代中国油画[J].美术,2005(3).

[2]冯远.物境・情境・意境 物象・心象・图象[N].中国文化报,2005.

[3]李放,马莉.唯美至上――著名油画家系列之一[M].天津杨柳青出版社,2005.

[4]令狐彪.形象・符号・语言――中国画艺术语言初探[J].美术,1985(5).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培养“音乐的耳朵” 下一篇:素描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