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年表”和分布地图

时间:2022-08-09 02:52:47

僵尸企业“年表”和分布地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其关键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僵尸企业课题组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对中国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研究。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覆盖了中国工业企业销售额的90%,因此更能反映出中国僵尸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使用的数据覆盖了1998-2004年、2009年至今这两次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现象,既能反应现状,又能与上一次危机做出对比。

人民大学国发院的这份报告是僵尸企业引起广泛关注以来,国内首份对僵尸企业进行专业、全景式梳理分析的报告,原报告篇幅较长,本刊特选取其精华部分编辑刊发,以飨读者。

何谓僵尸企业

2015年12月9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对“僵尸企业”提出了具体的清理标准,即要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因此,僵尸企业的“官方标准”定义为:如果一家企业连续三年利润为负,则将这家企业识别为僵尸企业。

但是,官方标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有些新兴行业中的成长型企业在成立最初几年都很难实现盈利,因此使用官方标准会把一些运转状况良好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错误识别为僵尸企业。其次,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连续三年经营亏损的上市公司必须进行退市预警,因此许多上市公司通过操纵利润避免退市。如果使用官方标准识别僵尸企业,这类企业将成为漏网之鱼。

笔者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获得的贷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场最低利息率,那么该企业在当年就是僵尸企业。因为如果一个企业为自己的债务所支付的利息非常低,甚至低于采用市场最低利率所要支付的利息,那么这个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就是非正常的,这个企业极有可能是依靠银行贷款才能生存的“僵尸企业”。相对于官方标准和学界流行的其他标准,这一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少僵尸企业识别过程中的“漏网之鱼”,又可以减少“误伤”。

现有的关于中国僵尸企业的研究几乎都使用了上市公司数据。相比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具有数据新、指标全、行业覆盖面广等优势。然而,上市公司对于中国全体企业来说代表性较弱,因此并不适合用来研究中国的僵尸企业问题。

笔者分析的中国工业企业包含了1998-2013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约占中国工业企业总销售额的90%,代表性相对较强。

僵尸企业在哪里

首先从年份来看,2001年开始,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的数量一直持续上升,并在2013年左右达到高峰(约410家);2010年之后僵尸企业的数量基本稳定,2013年以来甚至有所下降。然而,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的比例一直比较稳定,2003年之后一直在13%左右波动,2013年以来比例有所下降。

由于2004年之后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并且国企改革暂告一个段落,因此2004年是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的一个分水岭。2000-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一直很高,均值为17.09%。僵尸企业数量的高峰出现在2000年,超过4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是僵尸企业,占当年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高达约27%。随着国企改革的进行,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都有所下降。2005-2013年间,僵尸企业的比例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均值为7.51%。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后,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均大幅回升,这与近两年来官方、媒体所强调的僵尸企业问题是一致的。

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比例是在逐渐下降的,更重要的是最严重的形势已经过去了。虽然这几年关于僵尸企业的文件、媒体报道非常密集,但是历史地看,其严峻形势远不如1998年的三年国企脱困时期。

其次是行业统计。考虑到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只覆盖了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内的工业企业,从行业覆盖度上对中国企业的整体情况体现力不足。因此,使用2013年上市公司数据得到的分行业僵尸企业统计表。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行业是:银行(0.00%)、传媒(4.12%)、非银金融(4.65%)、计算机(5.23%)和休闲服务(5.88%)。

最后来看地区分布。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僵尸企业数量最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如青海、、甘肃、贵州,僵尸企业数量较少。我们发现,2000-2004年僵尸企业的数量分布与2005-2013年僵尸企业的数量分布几乎一致。

中国各地区僵尸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则与僵尸企业的数量分布很不一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南部地区僵尸企业比例比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高。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虽然僵尸企业数量多,但是由于基数大,僵尸企业的问题并不严重;问题真正严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本来经济底子差、增速低、产业结构往往较为单一,如今又被僵尸企业所拖累,清理僵尸企业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僵尸企业比例的分布在2000-2004年和2005-2013年这两个时间段内差别比较大。中部和西南地区的僵尸比例在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僵尸比例有所上升。

2000-2004年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地区是云南(35.57%)、陕西(33.74%)、广西(28.95%)、新疆(27.91%)、宁夏(27.72%),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地区是(4%)、浙江(9.6%)、福建(10.63%)、广东(11%)、天津(12.38%)。2005-2013年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地区是宁夏(17.06%)、山西(15.31%)、甘肃(15.09%)、云南(14.80%)、北京(13.95%),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地区是(3.61%)、河南(4.23%)、山东(4.29%)、湖南(4.44%)、福建(4.68%)。

前世今生和解决之道

梳理发现,导致僵尸企业的原因主要是五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为了政绩和维稳,地方政府不断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或者给非僵尸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量扩张压力,然后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来维持其局面。这使得本来不是僵尸的企业变成了“僵尸”、已经是“僵尸”的企业更加难以清理。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企业获得了更多补贴、或者冗员更多、或者是国企,那么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就更高。

第二,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旦国家将某个行业列入重点扶持范围,地方政府就一拥而上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在该行业出现大量僵尸企业之后,地方政府又纷纷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当地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扶持”来“挤垮”其他地区的企业。许多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业救助时直接规定只救助一定数量的大企业,这直接造成了企业间“竞相做大”的囚徒困境。

第三,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2008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中国政府推出了投资总量约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四万亿投资计划在一些行业引起了过度投资、盲目扩张,埋下了产生僵尸企业的隐患。

第四,外部需求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减少,使得出口依赖型行业和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订单不足、商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投资方撤资,许多原本发展良好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沦为僵尸企业。

第五,银行的信贷歧视。2008年以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利润率在波动中下降,但负债率却逐年增高;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利润率一直比较稳定,但负债率却有所下降。也就是说,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国有和集体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却更容易获得贷款;虽然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非常稳定,但却更难获得贷款。

减少僵尸企业,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应从五个方面发力:

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地方政府要减少对企业运行的干预,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要给辖区内企业施加超出其负担能力的就业压力和财税压力,不要给缺乏效率、生存无望的僵尸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和迫使银行发放贷款。

第二,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警惕最后的结果是国企光是“做大”而没有真正“做强”和“做优”。如果国企一味做大,必然陷入产能扩张的囚徒困境,必然导致更多产能过剩,从而产生更多僵尸企业。

第三,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一是要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二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对辖区内银行的行政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银行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可以考虑将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等用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政府或者帮扶的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代为支付。

第五,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进一步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明确哪类国企要承担政治和社会功能,哪类国企是纯粹的市场化企业。对于前者,限制数量,当做特殊企业来对待;对于后者,加强市场化考核,鼓励做强做优。

上一篇:遥测装备馈源及天线温湿度监测系统技术分析 下一篇:大生态:久久为功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