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那段西迁的历史

时间:2022-08-09 02:05:41

记住那段西迁的历史

“西迁”两个字穿透岁月时光,深深刻在了所有锡伯人的心灵深处,他们不断到东方去寻找自己的根……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选送的六集纪录片《西迁往事》,于2014年11月6日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人文中国第三季――传承中国”全国纪录片专题片展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该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政府共同策划拍摄。

《西迁往事》讲述的是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1000多名锡伯族官兵奉清朝政府的调遣,携家眷共4000余人,告别东北故土,辗转漠北草原,行程5000多公里抵达新疆伊犁屯垦戍边的故事。

百年寻亲

节目一开始,就是主持人回顾童年经历的心声:“我在新疆的伊犁河边长大,每年农历四月十八,锡伯族人都要聚在一起纪念西迁。那时,老人们总是面朝北方,眼中噙满泪水。年少的我问父母什么叫西迁?我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西迁’两个字穿透岁月时光,深深刻在了所有锡伯人的心灵深处,他们不断到东方去寻找自己的根……”由此,展开了对锡伯族族源的历史探秘。

在拍摄中,大量运用镜头蒙太奇的时空穿越方式,让主持人游历于历史现实时空中,造成主观抽象的视觉效应。如第二集,主持人在沈阳家庙祭祖,同一画面中清代锡伯兵举香拜祖;又如:第二集的告别家庙,亲人告别上路,黑白画面中,主持人身着红色服装行走在告别队伍中,犹如亲历祖先的告别瞬间。

另外,突出情感点也是本片着意捕捉的线索。西迁虽然作为一次国家行为的军队调防,客观上造成了两地亲人间情感的百年牵挂,因此,《西迁往事》拍摄中的情感表达很重要。除了运用电视语言为节目里当事人的情感抒发推波助澜,节目还着重强调了几个点:家庙告别的亲人离别之情,西迁之路的悲壮之情,卡伦风雨中的爱国之情,素花离家的惜别之情,百年寻亲的幸福之情。

锡伯族是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民族,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的资源非常丰富。经调查,70%左右的锡伯族人家都保存有手抄本的中国古典小说和故事读本。因此,关注民间成为此次拍摄中的重要关注点。除了关照文献效应外,前期创意里也考虑到观众的观看性。如果全篇铺天盖地的史料堆积,势必使节目变得很乏味。所以,需注意史料与故事结合、历史与今天结合,构成以当下生活为基点,对应历史事件讲故事的方式,概括诠释历史,把视点放在关注西迁后的戍边、建设家园和生存状态上。

纪录片《西迁往事》的拍摄,横跨东北和新疆锡伯族生活地区,经过六年的采访拍摄,积累了2500多分钟的拍摄素材。

寻访拍摄背后的感人故事

因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西迁的拍摄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开始的。在察布查尔县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县委宣传部的带领下,动员全县各族群众,创造性地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民族史诗。

最初,导演组的设计方案里,西迁历史主要是以再现拍摄结构的。因此,片中必须有四季的大规模迁徙镜头和历史人物再现表演。如此大量的拍摄,在一般的影视拍摄中要有雄厚资金保障才能完成。然而,无论是波澜壮阔的西迁场景还是某个民族的人物故事,都是当地的各族干部群众参与扮演完成的。节目的拍摄成了各民族群众回顾西迁历史、感受锡伯族先辈忠于祖国、屯垦戍边伟大历史的过程。可以说,一部艰苦卓绝的《西迁往事》就是在广大西迁军人后代的努力和付出中诞生的。

《西迁往事》拍摄的每个细节,都凝聚了当地各民族群众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节目中的服装道具均由当地各族群众无偿帮助提供和制作完成。从拍摄计划公布到正式拍摄,只有20多天时间,然而,800多个刀枪用具、600面旗幡,1300件清兵服装和600件妇女儿童服装以及各类生活用具于拍摄开机前尽数交付。妇女们在西迁精神的感召下,夜以继日赶制劳作,她们用娴熟的锡伯族传统刺绣一针一线精细缝制。沈阳沈北新区锡伯镇民族中学也赶制出十几套清代官服及时寄到县里。为展现清代军人形象,200多位年轻人主动剃光头参加拍摄,很多不知情的年轻人也跟风效仿。一时间,在察布查尔县的大街小巷,“光头小伙儿”成了那段时间流行的时尚头型。

为表现西迁路上的场景,摄制组需要6辆老牛车,察布查尔县县委宣传部当即向各乡招募有技术的制作者。金泉乡4位70多岁的老人得知消息,主动请求制作牛车。当摄制组在20天后赶到那里时,6辆牛车已经整齐地摆放在了院子里,后来才知道,几位老人拿着县里给的1800元买木料的钱跑了很多地方,直至买到最好的木材后才加班加点完成了制作。老人说:“当年父辈们走那么远的路,牛车的木材不好的话,是完不成西迁任务的。”

在西迁节目拍摄过程中,社会各界也都伸出手来相助。导演焦建成的深圳朋友孟健听说拍摄西迁要修建一座清代古城墙时,立即联络了几位热爱文化的企业朋友,捐资9万元修起了一座锡伯兵营城墙。为把城墙修得更高更好,察布查尔县也拿出部分费用,为该县增添了一座表现戍边历史的高大城池。

各乡镇为拍摄西迁抽调了马200匹、骆驼50峰、羊60只、牛29头;县里派出了100多辆车往返运送拍摄人员;伊犁州专门派出发电保障车配合摄制组十几天;伊犁州消防大队也派出了一部35吨的消防车免费为西迁拍摄雨中迁徙的场景;由当地各民族干部、群众、学生1000多人参加的历史西迁场面就有六次。尤其是冬季迁徙拍摄,在零下30~C的严寒中,全县动员以保障拍摄效果。大家自己动手,在近一米深的雪地上铲雪、埋桩、搭帐篷,在冬季雪原上施工劳动了两天,建起了一座西迁路上的临时营地,圆满完成了1000多人参加的冬季西迁的壮观场面。经统计,西迁拍摄过程中全县参与拍摄共计6000余人次。

那些日子,全县各地都有“西迁”人的身影在忙碌。其中还有一个身影令我们感动。纪录片《西迁往事》的主题歌是由著名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这首歌的录制背后也有一个令我们感动的故事。几年前,导演焦建成和腾格尔吃饭时讲起要拍摄有关西迁的纪录片,腾格尔曾答应演唱主题歌。拍摄完成后焦建成打电话请他时,对方有些语塞。经再三请求解释后,他终于答应节目组录制了主题歌。过后才得知,腾格尔的女儿病逝,这一年,他终止了一切演出和录音……

“当你离别的那个早晨,浓雾在村边的丛林中迷蒙,家庙的烛光,摇曳着告别的身影,泪水伴着初春的雨滴流淌……”如今,腾格尔演唱的《家庙的烛光》和这位蒙古族歌唱家的故事在伊犁河畔的锡伯民族中流传,如同西迁军人雄壮的步履声,令人难忘。

2014年11月6日,《西迁往事》在“人文中国第三季――传承中国”全国纪录片专题片展评选中,从参赛的300多部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虽然是晚到的荣誉,但与西迁拍摄漫长的六年艰辛,对于凝聚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太多心血与真情投入的参与者来说却是实至名归,这个经历也必将与伟大的西迁历史一起,成为未来难忘的记忆。

上一篇:成长是一部跟着叛逆心走的惊悚片 下一篇:现代科技让新疆出土文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