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类服装的结构要素分析

时间:2022-08-09 10:45:44

清洗类服装的结构要素分析

[摘要]清洗类服装通过对人体――服装――功能要求的研究,分析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服装微气候、服装舒适性、服装功能性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清洗类服装 服装微气候 服装舒适性 服装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10-01

一、概述

清洗类服装属于防水服系列,其主要用于保护在有淋水、喷溅水和浸泡水作业,如矿井、隧道、水利采掘、地质钻探、林牧业、水产养殖等。我国的防水服主要种类有:劳动防护雨衣、水产作业防护服、下水作业防护裤等。在我国,清洗类服装研究开发比较晚,有很多问题需要加快研究和解决。

二、清洗类服装设计要素分析

(一)基本概念

清洗服装属于防水服系列,是用于保护在有淋水、喷溅水和浸泡水作业条件下,从事如清洗船只、清洗车辆、清洗仓库、清洗房屋等作业人员的身体安全与舒适的特殊功能防护服装。在设计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概念:

1.服装气候:指人体穿着衣服后,人体表面与衣服最外层之间的微小气候。

2.吸湿性:服装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服装材料能够及时吸收人体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中的能力。

3.透气性:是指气体透过织物的能力。从卫生学的角度来说,具有透气性能的服装有利于面料内外气体的交换,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4.吸湿排汗性:通常情况下,汗液以气态水及液态水存在于人体表面,从皮肤表面蒸发的气态水分首先被服装纤维材料吸湿,然后经由材料表面放湿,纤维内部的孔洞以及纤维之间的空隙所产生的毛细效应也使得水分在材料中吸附、扩散和放湿。[1]

(二)清洗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1.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分析清洗类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第一,清洗类服装的功能性。清洗类服装是为在有水渍油渍等环境下工作的人穿着的,首先它要保证避免水的进入,并且要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伤害,其次要考虑服装内外空间的舒适性。第二,清洗类服装的舒适性。在清洗类服装的舒适性考虑上,因为人体本身对内空间有卫生和活动的需要,因此,通过穿着适当的服装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皮肤表面的理想气候是内空间的主要任务,一般人体表面的气候以在温度32℃、湿度在5%左右、气流25an/s左右时为最为理想。[2]

2.清洗类服装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第一,气候调节:人们用服装来缓和外界环境条件,在身体周围造成温度适宜的“服装气候”,这就是服装的气候调节。[2]清洗类服装的气候调节,就要求在一定的外部特殊有水等的气候环境中,利用穿着服装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气候的目的。第二,保护身体:在长时间浸水作业条件下,服装要有良好的防水拒水性;为防止强压力水喷射,服装还要具有抗强压的功能,以免在强压下渗水。第三,保持体温恒定:清洗类服装应该具有优良的保温性,如在长时间寒冷的水下工作,就需要服装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以保持体温恒定。

三、清洗类服装的设计

本系列服装要求有很好的防水透湿性能,所以选用面料为防水透湿织物,如采用在尼龙牛津布上外敷聚氨酯涂层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的面料。

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时, 要进行舒适量的设计,主要是进行宽松量的设计。清洗类服装考虑特定环境的需要做了特殊的舒适量设计。

1.颈部舒适量设计:颈部的倾斜角关系到衣领的造型,其最大值为25°,最小值为11°,平均值为18°,衣领的倾斜角应小于或等于颈部倾斜角,否则会使颈部感到拘谨和压迫。[3]但本系列服装的颈部结构设计,更应注意它的静态、动态结构,所以该部位的舒适量设计为2―3.5cm。

2.人体躯干部位舒适量的选择:在设定原形宽松量时,首先考虑呼吸量和皮肤弹性气平均值,再考虑皮肤弹性的因素,最小舒适量应为4cm左右。但在运动时要特殊考虑,当双手抱合胸部时,胸围和腰围减小背宽增大,背宽平均增大3.9cm,最大值可达到5cm左右;两上肢上举时,显著减小的是肩宽,增加的是背宽与肋长,躯干的围度呈减小倾向。[3]身体的这些运动使得在清洗类服装的结构尺寸设计中要有一些局部的特殊考虑,在肢体活动幅度大的部位最大限度地加大舒适量。

3.臀围、腰围舒适量的选择:在清洗工作中,臀部运动主要有直立、前屈、坐下等动作,在这些运动中臀部受影响,围度增加,因此臀部要设置必要的舒适量,即至少满足生理舒适量4cm,再考虑舒适性所必要的空隙,因此形态舒适量要大于5cm。[3]本系列清洗类服装中连体服的设计基本都是采用上装呈H型而不收腰,在腰部加入松紧带以求最大限度地给腰部以舒适感。

四、总结与展望

清洗类服装属于特种功能防护服,但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各生产厂家的企业标准不一致,对清洗类服装的耐透水性、胶条黏合强度、号型尺寸等都没有系统的统一规定。面料的研发力度可以再扩大,功能性结构款式设计上也还有更广阔的天空。清洗类服装整体的透气、透湿性能、检验方法、检验仪器等的研究力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湖生.服装面料及服用性能[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82-85.

[2]张渭源.服装舒适性与功能[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2-13.

[3]吕进.服装舒适性与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J].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460.

上一篇:现代中国企业形象设计中VI设计的现状与反思 下一篇:试论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