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影响

时间:2022-08-09 09:59:36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影响

【摘 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素质

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遗传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的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施加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的环境,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深。0-6岁的幼儿对父母的依赖大于一生中的任何时期,

他们往往从父母处接受人生中的第一次交流、第一次经验,对其今后的人生观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一个和谐的家庭,融洽的父母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 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 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 这就将父母教养行为的研究意义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里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权威型、纵容放任型和拒绝否定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有利的。因为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 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

以下四个方面的操作可有助于建立民威型家庭: 1. 多赞美。任何儿童, 即便是最顽劣的孩子,身上都有其良好的一面, 这就是闪光点。家长应该随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并利用它来恰当地赞美儿童, 激起他们的热情, 使儿童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推动自我前进的内部驱动力, 拥有积极的态度, 会使儿童更乐意地完成工作。2. 树立民主合作意识。让儿童学会跟别人交换意见。家长在做事时, 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独断专行,尤其不要忽视儿童的意见, 乐于接受儿童的良好建议, 刺激他们的合作精神, 进而发挥团体合作的力量。3. 教孩子学会移情。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想问题, 认识和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要考虑并且体谅别人的处境,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时常让儿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 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才好?4. 对于错误的处理技巧。孩子经常犯各种错误,家长应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 巧妙进行处理。如果当众纠正可能会对儿童心理造成伤害的话, 就应该考虑私下交流, 指出所犯的错误, 并帮助他们找出适当的方法改正错误。此点最好于赞美相结合,称赞已经做得很好的部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孩子。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无论孩子是男是女,父母都对自己唯一的孩子倍为钟爱,因此无论在满足儿童的需要、给予儿童一定自由、多说理而少惩罚 或是对儿童发展寄予的厚望上都有较为一致的取向。基本上没有父母会选择拒绝否定型的教养方式。

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由于独生子女物质条件好,家庭教育抓得早,具有与非独生子女显著不同的特点,其中突出的优势是:普遍具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思想开放,主动性、自主性强,社会交往也活跃,喜欢表现自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孩子的生存环境日益优越,物质条件极大丰厚,不需要与他人分享食品与玩具。生活在爱的氛围之中,处处感受到被爱,而家长很少需要他们给予和付出。使孩子养成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回报的不健全人格,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任性,坚韧性差、自私、不合群、胆小。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呢?

原因之一:家长的宠爱和溺爱所致。“四二一”综合症,已成为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四个老人和一对父母共同爱一根独苗,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

原因之二: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度的把握。自古以来“上学是唯一的出路”这一思想以根深蒂固在每一位家长心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促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度,“只要学习好,别的都无所谓”,是大多数家长心里的一道误区,甚至有些家长更将这种态度挂在嘴上,传输给孩子,造成孩子错误的理解方向。

原因之三: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现象。一些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托付给了爷爷奶奶,然而隔代教育毕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误区。一是老人的隔代情,容易导致对孙辈们的溺爱;二是老人教育孩子力不从心,容易滋长孩子的坏习气;三是老人与时代滞后的思想意识,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原因之四: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一些家长深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有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人家打你你也打他”。长期下去致使孩子形成了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由于家长们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所导致。“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更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应该多看些科学育儿书籍,爱在心里,严在表面,抓住幼儿关键期,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品质教育。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他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三、而家庭教育主要以母亲的教养为主。

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别的家庭成员,孩子的天性更倾向于接近母亲,据调查显示,有母亲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更趋于平静,外向而愉快, 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 对事业较投入, 为人正直, 富于同情心, 情感生活较丰富。

因此,母亲的榜样示范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在家里能向儿童示范亲和社会的行为, 那么他们的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将在模仿中迅速提高。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对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把母亲教育方式划分为溺爱型、粗暴型、理性启发型三类。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 选择民主型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 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而大多数母亲的教养方式多偏向于溺爱型,这可能是女性的天质所致。但是母亲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多种特征的综合体现,很难以某一种特定的类型加以概括。总之,母亲的教养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在幼儿园时,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而善良、美好的品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在精神愉悦、富足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更强大、更自信、更懂得关爱他人,身体也才能更舒展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 燕 李 丹 李 娜 宗爱东 黄开宇. 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及功能.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报, 200234

[2] 戴冬兰.独生子女现状带来的思考.幼儿学习网.2013年01月

[3] 陶沙 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年第3期3-6

[4] 王 韵. 家庭环境对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山西 太原 030006

[5] 刘美丹 刘晓艳.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边疆经济与文化. 007 年第 6 期

[6] 焦丽梅.论家庭教育中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 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年9月第21卷第9期

[7] 张建端 时俊新 刘国艳 石淑华.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现况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2007 年第 22卷

作者简介:

寇静,女, 现工作于陕西中医学院,实验技术员。

上一篇:叶榭镇服装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浅谈啦啦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发展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