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资源打造精品课堂

时间:2022-08-09 09:01:20

充分利用资源打造精品课堂

摘 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品德与社会

“资源”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可见,资源可被人所利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如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资源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但是,任何课程又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因此,我们把课程资源认为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但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二、课内外结合,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根据实际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灵活的实用教材,不是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风土人情以及学生的学习准备等情况灵活、大胆地筛选和补充、调整教材。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对教材我们要吃透编者的意图,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主阵地作用;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和见解,唯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如,在教学四年级《家乡人生活的变化》这一课时,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过去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资料,课上组内交流整理,学生在看完教材,增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将搜集的资料在全班展示并加以讲解,丰富了教材内容。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认识到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体会到社会的巨大变化。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爷爷、奶奶,您好吗》这一课时,通过课前对学生搜集资料的调查,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发现学生在突破本课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去感悟和体验与爷爷奶奶间的那种亲情。结合本课,在课前的备课中,我反复思考如何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去感悟和体验学生与爷爷奶奶间的那种亲情。这让我想到了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这首歌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不能完全唱下来,但歌中的主要部分孩子还是能记住的。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我与孩子一起唱了这首歌,但没有挖掘歌词内容,通过反馈,效果一般。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我吸取上一个班级的教训,在学生充分汇报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我请全班同学一起演唱了这首歌,唱完后,我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我将“常回家看看,哪怕为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为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这句歌词中的“妈妈”换成“奶奶”,“爸爸”换成“爷爷”。又让学生唱了两遍,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爷爷奶奶为家庭的付出与贡献以及晚年生活的寂寞。这句歌词的变换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发现墙边的一位女同学哭了,于是,我让学生停止了讨论,把这位女同学带到前边,询问她:“你为什么哭了呢?”她说想爷爷和奶奶了。原来,这位女同学从小就是她的爷爷和奶奶带大的,她的老家在河南,随父母打工,一起来到了大连,离开了生活多年的爷爷、奶奶。由于这首歌的引发,使孩子想起了远在河南的爷爷奶奶,激发了孩子的思念之情,忍不住就哭了起来。

在座的学生都认真地倾听了她的倾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爷爷和奶奶平时是怎样关心爱护我们成长的。小女孩的诉说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思考,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汇报了起来,课堂气氛又一次活跃了。在此基础上,我又问学生:“你们想爷爷奶奶时怎么办?”学生回答去看爷爷奶奶。同时,我指出要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陪爷爷奶奶唠唠嗑、谈谈话,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快乐。离爷爷奶奶远的,可以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的方式向爷爷奶奶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我随后指导学生如何写信表达对爷爷奶奶间的亲情。在《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伴随下,结束了本课的教学。

通过对《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开发和利用,本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这些资源与学生的生活较近,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便于理解。而且,这些教学资源所起到的教学效果往往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好。传统的道德说教,使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教育不应注重课堂、口头上,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对孩子进行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具备美好的人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应使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三、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开发。这种课程资源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因此,当一个学生表现得与众不同时,我们宁可先把这看成是学生的特点,而不要轻易地看成是缺点,也许学生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如,教学三年级《变化中的社区》一课,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村委会调查,了解了近几年镇、村两级政府在基础建设中的投入,观看了旧村庄的图片等相关资料,接着带领学生到村里参观。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破旧的民房变成了一座座高大宽敞的居民楼,坑洼不平的泥道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还有新建的街心花园、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等设施。鲜明的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家乡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中心小学)

上一篇: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下一篇:民办高校发展战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