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A外显子5多态性与成人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8-09 08:25:31

MICA外显子5多态性与成人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MICA外显子5多态性与成人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LADA)的相关性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LADA患者33例(LADA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5例(T2DM组)及正常体检者40例(NC组),对比观察三组患者MICA外显子5多态性的差异。结果:LADA组患者MICA第5外显子中A5.1等位基因的频率相比NC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患者MICA第5外显子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DA患者的MICA基因外显子5多态性与正常人有异,其中等位基因A5.1与LADA发病存在较密切相关性,是LADA的重要危险因素,也可视为LADA的一种遗传性指标。

【关键词】 成人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 MICA基因; 第5外显子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36-02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糖尿病患者数量在迅速增多,对糖尿病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其中成人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LADA)属于缓慢进展性1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中一个亚型,因其发病时间较晚主要存在于成人中而得名,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约占有12%[1]。该病慢性进展为T1DM是受到触发因素的影响还是由于遗传背景原因一直是临床争论的焦点,因此对于MICA基因中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LADA发病的关系也成为了对该病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2]。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LADA患者、T2DM患者以及正常体检者的MICA外显子5多态性进行对比观察,以分析其与LAD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作为临床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LADA患者33例(LADA组),其中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39.82±7.14)岁;另选取同期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35例(T2DM组),其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75±8.36)岁;以及正常体检者40例(NC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7.42±11.25)岁。三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LADA组入选标准,年龄超过25岁,有明显“三多一少”等糖尿病临床症状,起病后6个月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且未出现酮症,胰岛自身抗体呈阳性[3]。

1.2 方法

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实施同样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及PAGE银染技术队MICA第5外显子多态性进行观察,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制备基因组DNA,通过DNA试剂盒对全血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使用无水乙醇进行DNA沉淀。而后实施PCR扩增,所应用上游引物序列为5’-CCT TTT TTT CAG GGA AAG TGC-3’,下游引物序列为5’-CCT TAC CAT CTC CAG AAACTG C-3’;反应体系为50μl,其中包括基因组DNA(0.3 μg/μl)含量为5 μl,其上下游引物(10 pmol/L)含量为各5 μl,MgCl2(25 mmol/L)含量为2.5 μl,Taq酶(5 U/μl)含量为0.5 μl,dNTPs(2 mmol/L)含量为1 μl,以及10*buffer缓冲液5 μl和ddH2O 26 μl;设定以下反应条件,在94 ℃环境下进行5 min预变性及45 s变性,而后通过57℃退火及72 ℃延伸各30 s为一个循环,经过30个循环后,进行5 min的72 ℃延伸,而后保存在4 ℃环境下[4]。扩增后使用2%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并使用溴化乙锭进行染色,通过紫外灯照射观察。

1.3 观察指标

与NC组相对比,观察LADA组及T2DM组MICA基因外显子5的5种等位基因(A4、A5、A5.1、A6、A9)频率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LADA组患者MICA第5外显子中A5.1等位基因的频率相比NC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患者MICA第5外显子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等,糖尿病已经成为对我国居民健康、生命造成严重影响的重点疾病之一,给患者的家庭与社会均造成了极大的负担[5]。而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不同类型糖尿病之间差异以及诊治特点成为有效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前提。

LADA属于1型糖尿病中的缓慢进展型,也具有自身免疫破坏的特点,但该病发病初期与T2DM具有较为相近的临床表现,在临床上进行初诊时常会因临床特征而被误诊为T2DM。如按照T2DM治疗方法在该病早期应用降糖药能够形成控制,但随病程缓慢进展会逐渐失效,甚至可产生酮症酸中毒[6]。

该病发病机制与糖尿病患者引起自身免疫破坏机制基本相同,但其中较为特殊的是胰岛β细胞的免疫破坏会呈现缓慢进展性,这一机制的诱发是受到外界触发因素的影响,还是受到遗传因素的干扰是临床上争论的焦点。在1994年发现MIC基因家族中的MICA基因后,对其与LAD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收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视。相关研究发现,MICA基因包含外显子6个、内含子5个,而其中第5外显子具有GCT重复序列微卫星多态性,包含有A4、A5、A5.1、A6、A9五个等位基因[7]。通过对MICA等位基因与LADA发病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其中等位基因A5.1与LADA发病之间存有密切的关联,从这一角度而言为LADA受到遗传因素诱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8]。

因各国患者群体MICA基因多态性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作者对我国患者的MICA外显子5多态性与LADA之间进行研究,发现LADA组患者MICA第5外显子中A5.1等位基因的频率相比NC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患者MICA第5外显子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LADA患者的MICA基因外显子5多态性与正常人有异,其中等位基因A5.1与LADA发病存在较密切相关性,是LADA的重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刘鹏鹰,丁洪光,刘君英,等.MICA外显子5多态性与成人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22-24,28.

[2]李玉萍.CTF7L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LADA的相关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柳江.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临床筛查线索及其与LYP/PTPN22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周圆,汪大望.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4):249-252.

[5]谭愈昱.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NK细胞关键受体与配体基因及其表达的探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6]丁洪光.LADA与CTLA-4、VDR、MIC-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医学院,2010.

[7]王竞.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临床特征及其与CTLA-4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8.

[8]杜.维生素D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关系[D].长沙:中南大学,2008.

(收稿日期:2014-02-21) (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诊断... 下一篇: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