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 用电影从商

时间:2022-08-09 07:44:17

贾樟柯 用电影从商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很多人都称贾樟柯为旗帜性的第六代电影人,是目前国内最单纯、最执着的电影艺术工作者。谈论起来,很多人都能想到他的故事片《三峡好人》,据说,在《三峡好人》中山大学首映式时有人说:“中国有两个人的眼睛最善良,一个是季羡林季老的眼睛,因为他眼袋很大,可能是装满了泪水的缘故;另一个就是贾导的眼睛,像温顺的绵羊的眼睛。”

贾樟柯这个从山西汾阳走出来的汉子,在中国电影的舞台上带给了我们最让人感动的东西。当贾樟柯利用电影走近我们的时候,在他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千古不变的晋商品质:朴素、勤奋,但也能捞够实惠。如果说他是电影界崛起的晋商,也不为过。

小投资大收益

贾樟柯一直是威尼斯的宠儿,在2006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他的《三峡好人》作为“惊喜电影”入围,夺得金狮最佳影片,纪录片《东》也获得威尼斯的两个编外奖――意大利纪录片协会和欧洲艺术协会大奖。而今年,他的《无用》更是获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

出生于1970年的贾樟柯,在他考大学的时候由于数学太差,父母就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在太原的时候,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就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为了这个梦想,贾樟柯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开始了他和电影结缘的一生。

贾樟柯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应该是《小山回家》,这部55分钟的作品,虽然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小武》。《小武》这部作品也成为了贾樟柯进军影视业的门票。《小武》以人类学者的态度对中国的现实采样,不再满足于与现实衣冠楚楚地跳跳华尔兹,而是扯掉现实的衣裳,七荤八素,五迷六道,开始跳进现实的酱缸里。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说它“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因这部作品,他也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之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撇开《小武》的这些光环,我们回到贾樟柯的制作上来。贾樟柯小本经营,以手工作坊式的独立影像起家。《小武》的投入不过几万而已,无处不显现出朴素与节俭的本质。但影片最终的效益,却是足以令所有电影营销行家们瞠目结舌的。贾樟柯为搭顺风车,直接将粗剪送往海外,自法、英、意大利一圈转将下来,影片居然回收上千万,仅一单电视机构的版权就能卖出50万美元。想来,这个数目是国内音像机构那微薄的几万资金无法比拟的。此时,晋商“以小搏大,白手起家”的优良传统被贾樟柯很好地继承与贯彻。

有人说,贾樟柯不打国内市场而远赴海外,是在走弯路,不划算。但事实上,海外生存的链条,是电影人重要的生存链条之一。一部投资几百万的小成本电影,在国内票房若不好,基本就等于是赔了钱。但若海外做成一单生意,回本就不是什么难事,甚至还有一定的盈余。以贾樟柯的《世界》为例,影片在贾樟柯的所有电影中算是销售环节做得不太好的,但在海外也有6宗生意开张。其中最小的一单,是20万欧元,最大的一单,是50万欧元。有人说,这个行为逻辑事实上与晋商发迹之初的长途贩卖很相像,早年,晋商以驼队马队为伍,穿戈壁、越草原、过高山,不惜体力与精力,将货物向最远的地域进行贩卖,以创造最大的价值。

所谓的“北货南调,南货北售”,即是晋商的生存逻辑。今天,山西汉子贾樟柯也学会了“长途贩卖”,开始在海外寻找自己商品的市场,而且收获还不错。

非大片的经营观

贾樟柯的作品中没有商业大片,他走的是一条纪录片的道路,相较于目前“高投入高产出”的商业大片现状,贾樟柯的影片并不叫座。有人说贾樟柯的电影很少有观众去影院看,因为他的电影里少了恢弘壮阔的场面,对喜欢热闹的一些观众来说,贾樟柯的影片太平淡。所以他的电影在国内的票房相当惨淡,贾樟柯甚至被人冠以“零票房导演”之名。

“零票房导演”这是一个很不雅的称号,贾樟柯对这个称号付之一笑。贾樟柯并不在乎,他走的是一种有别于别人的道理。其实贾樟柯也并不是“零票房”收益,让我们看看这个“零票房导演”的影片在海外的收益吧。去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法国票房告捷,这部片在全世界67个国家上映。今年《无用》已经定好了法国公映时间,明年2月在巴黎时装周期间首映,而意大利和德国也已经基本确定下来。如此海外热销,贾樟柯岂会“零票房”?

贾樟柯认为中国真正有价值的电影,完全被所谓商业电影的神话所笼罩,完全没有机会被公众所认识。他清醒地指出,中国纪录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非常活跃,但是从未进入到商业体制。他之所以会将自己的多部纪录片送出国参加电影节,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他也希望在国内能上映他的电影,但纪录片在内地放映还很难,之前他的《冬》就只在上海虹庙艺术电影院放了一天。但他说:“只要能上映,贴钱我也要上。”

对商业大片,贾樟柯解释说:“说到商业大片,首先我强调我并不是反对商业,也不是反对商业电影,相反我非常呼唤中国的商业电影。电影作为一个生意,只要能融到资本,投入多少都没关系,收入多高都没问题。这种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甚至到了:一出机场所有的广告牌都是它,一打开电视所有的频道都是它。当全社会都帮这部电影运作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一部电影,它已变成一个公共事件。”

自古晋商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必须先取美名,这也就是所谓的“立身之本,先为佳话”。所以山西商人在外的朴素、节俭与勤奋的形象被广为流传,而信义,则更是其行走江湖的重要砝码,这点在贾樟柯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有人说最近贾樟柯的发言明显多了,而且时有尖锐之语,和他原来给大家低调、温和的印象大相径庭。贾樟柯解释说只是中国的电影环境,太多的商业片子了,而发言并不是为自己抱怨。贾樟柯是Beyond的忠实粉丝,“因为黄家驹的歌词非常让我有共鸣――‘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态,黄家驹唱出来了。” “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那就让贾樟柯保持他的本色吧。

编后语

好人贾樟柯

贾樟柯想做个好人,这个概念,在他的电影《三峡好人》中得以呈现,在韩三明这个人物的身上似乎就注入了贾樟柯的灵魂,不仅显得宽怀大度,还在最终演变成了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就如同贾樟柯高调地批评中国的商业电影一样,他痛恨一些商业大片里弥漫的“细菌”,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改变这些,其实贾樟柯的这个好人角色做得并不易,但他的目光很坚定。

上一篇:关注国际前沿 引领城市未来 下一篇:李安民 焦煤汉子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