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就业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9 07:29:29

辽宁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就业的对策研究

摘要:由于休闲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就业乘数高、就业门槛低,可以吸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从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增长点。虽然目前辽宁休闲产业的发展程度不高,但是具备了发展休闲产业的优势条件。因此,可以从完善休闲产业的社会支持系统、扩大休闲产业就业容量、建立休闲产业人才培养制度和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产业转移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发展辽宁的休闲产业以促进就业。

关键词:辽宁;休闲产业;促进就业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43-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般来说,就业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扩大就业的基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辽宁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形势的挑战。通过发展休闲产业来扩大就业,是现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因为休闲产业中的休闲服务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所需投入的资本不大,但由于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涉及衣、食、住、行、娱、购等多方面的消费活动,因而休闲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交通运输业、旅馆餐饮业、娱乐业、旅游商品业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同时,相比众多行业来说,休闲产业是规避经济周期影响的独特产业。

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辽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 259元,城市化率达到59.2%,产业关联互补性强 [2]。因此,对辽宁休闲产业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辽宁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及增加税收,同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筑。

二、辽宁休闲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资源条件。辽宁拥有丰富的滨海、山地、湿地、温泉、古迹、民俗等自然与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打造出适应不同休闲需求的都市休闲、小镇休闲、乡村休闲、温泉休闲、滑雪休闲、山林休闲、水滨休闲等系列休闲产品。同时,由于辽宁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文物古迹。区域内的52个民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古文化”的“北方古文化”区系,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具有开展度假、科普、文博和生态休闲旅游的基础和优势。

2.消费条件。据统计数据表明, ①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3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576元,人均消费支出11 231元,恩格尔系数为39%。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0%~40%为“富裕”的标准,辽宁城镇居民中相当数量的家庭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人们逐渐从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向更高层次精神需求转变。

3.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会影响到提供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保障条件。辽宁拥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际机场及港口等密集的现代交通网络系统。这促进了区域的通达性,为辽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4.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 078.3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9 836.4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24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 741.5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 635.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5.3亿美元 [2]。从事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达到107万人。并且多次举办各种不同类型大型节庆活动、大型国际会议及展览等。

5.文化体育娱乐产业。辽宁拥有比较完整的文化体育娱乐产业体系。如拥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既有狩猎、卡丁车运动等现代娱乐项目,也有具有民族风情的地方特色项目;有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部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有具备接待大型洲际比赛能力的健身娱乐设施,以及承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为发展文化体育娱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上的分析表明,辽宁具备了发展休闲产业的物质与精神条件,辽宁的休闲产业将迎来现实的扩张期。

三、辽宁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就业的问题分析

1.缺乏政策引导,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形成。由于对产业特点的模糊认识,政府有关部门对休闲产业的作用认识不够,缺乏对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使得发展休闲产业的相关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尚未形成 [3]。这使得辽宁休闲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从而造成辽宁高层次的休闲产品与设施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下。对辽宁进入国际休闲旅游的主流消费市场造成了障碍。

2.第三产业比重低,就业结构不合理。① 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就业能力,是就业潜力的拓展方向。2008年辽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31.9∶27.5∶40.6,与2007年(32.4∶27.6∶40)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5个和0.1个百分点。虽然辽宁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纳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但是,按照现代就业模式劳动力就业比重(15∶35∶50)来衡量,辽宁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偏低。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间未合理配置,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因此,辽宁就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升级。

3.休闲产业人力资源总体水平偏低。第三产业由于就业门槛低,往往成为安置下岗失业职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就业的主导产业。由于辽宁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产品附加值偏低,在国际及国内分工中都处于较低端的位置,造成就业人员构成比重严重偏斜(智力型就业人员比重仅为27%)。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比重高达86%。①因此,辽宁劳动力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未来休闲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阻碍了辽宁休闲产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四、辽宁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就业的措施

休闲问题不仅关涉到企业和消费者,还关涉到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和社会进步,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不但对于休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对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辽宁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休闲产业的社会支持系统。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因此应加强休闲理论研究,广泛地开展休闲教育,通过宣传策划,培养居民浓厚的休闲消费氛围,扩大休闲消费市场。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转变劳动者择业观念,为高层次劳动者在休闲产业的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拓宽社会就业的渠道。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将休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扶持。应制定完备的休闲产业法律体系,营造健康的休闲市场经营和管理秩序,提高休闲企业的经营素质。可采取财政补助或社会保险费减免优惠等措施,培养和扶植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提高辽宁休闲企业参与国内外休闲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辽宁应建立确保地区休闲业统一形象的行业组织,使这些中介机构或组织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来统一协调和管理休闲业,以确保整个行业的高度自律性。

2.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扩大休闲产业就业容量。由于休闲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乃至产品、客户都与传统工业模式大相径庭,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满足不同需求。如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在就业合同、就业期限、工资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保护、解雇限制等诸多方面为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保护非全日制、临时等就业方式的劳动者享受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同等的权益 [4]。对休闲企业可采取降低保险费率、对社会保险或岗位予以补贴,提供职工在岗培训补贴、提高保险待遇等优惠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和促进企业吸收就业。还可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对创办休闲企业的劳动者,给予创业贷款扶持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带动更多人就业。

3.结合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制度。根据OECD(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完成高等教育或取得被认可的学徒资格证书是成功进入劳动力市场和继续就业的最低门槛。辽宁应结合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休闲产业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休闲教育的投入,以加快休闲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其次,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休闲产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应鼓励教育机构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休闲产业相关专业与课程。根据辽宁休闲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客观需要,可分为中职、高职高专、本科及研究生四个层次进行专门人才培养。可加大高职以上层次的人才培养力度,以培养中、高级休闲产业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适应辽宁休闲产业发展需求。再者,通过产学结合,开展在职职工的委托培训事业。可走产学结合模式,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管理规则作保障,在相关院校,创立休闲产业人才培训和再教育基地,为休闲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及职工,从而满足辽宁休闲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4.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产业转移。通过中国其他省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证明,休闲农业已成为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辽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9%。① 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促进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休闲产业的兴起,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辽宁应把发展休闲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去考虑,给予政策导向的支持,让休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辽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参考文献:

[1]卿前龙,胡跃红.休闲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06,(4):40-46.

[2]辽宁省统计局.200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2009-02.

[3]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国外多种灵活就业方式研究内容摘要[Z],2002-08.[责任编辑 吴明宇]

上一篇:海南导游薪酬机制研究 下一篇:旅游市场问卷调查中的数据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