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川东地区宣汉余门拳文化价值

时间:2022-08-09 03:42:15

刍议川东地区宣汉余门拳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2

摘 要 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因各地区的影响而在不同区域产生了独具特色风格的武术拳种。这些武术拳种的产生与其当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技术风格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无论是哪种拳术,若要延续下来,其文化底蕴都需要是深厚的。本文以川东宣汉地区的余门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具有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余门拳 川东宣汉 巴蜀武术 文化价值

在宏远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武术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通过研究上世纪80年代的武术调查材料可以发现,仅在清代就有上百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在这些拳种之中,余家拳是最广为人知的巴渝代表拳种。这一拳种具有独特的技术体系与传承体系,其形成过程与巴渝地区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目前,国内对于该拳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笔者试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

一、巴渝武术中的余门拳

要了解余门拳,首先要了解这一拳种归属的巴渝武术。巴渝武术自古已闻名,春秋时期即有“巴人武勇而善战”的美名,到了战国后期,巴蜀以剑矛戈斧等兵器而闻名。至秦与西汉两朝,巴人那独具战斗风格特色的舞蹈甚至以“巴渝舞”而闻名于全国。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传入川东地区,形成了巴人独有的“导引行气术”。据《重庆府志》的记载,从明成祖在位期间至光绪朝末期的500年时间里,巴渝地区共有200余人荣登武举的前三名。

巴渝武术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成都周边的川西地区主要为南方拳风,以火龙拳为代表,拳种技法偏灵巧;靠近重庆的川东地区则以北方拳风为主,以余家拳为代表,拳风更为沉重、大气,进退有度,奔驰若疾风。本文所研究的余门拳,即为此处提到的余家拳,也被称作“余家南拳”,是一种以攻为守、快速迅猛、兼具滚捆擒拿技巧的功夫。据《重庆府志》记载,余门拳源自湖广余氏,是一种家传武功,余氏先祖在清初为躲避乱世而遁隐到简阳一带,后经云游至当地的高僧指点,将儒学、道学、佛家三种主流思想融于拳术之中,余门拳因此而得到了巨大的升华,最终形成了集南北两派之风、内外两家之优势的特殊拳种。至今为止,余门拳已经传承了11代,其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人物有万人杰、胡洪图、胡新德、林永发、杨少秉、丁耀庭以及李清明(女)等。

二、余家拳的具体内容

余门拳共有13套拳法,分别为:火盘架子(基本拳法)、一马三箭、大小燕青、掺手、铲手、连掌、二路里呼链、七星链、长锤、支子、挂印封侯、马步双劈拳以及栀子拳等。余门拳的基本功主要是桩功,有站桩与吊桩之分。除了基本功之外,余门拳还有铁肘功和铁掌功等80余路功夫。余门拳的功夫讲究头、手、肩、肘、膝、脚等所有关节的疾合快张,刚柔并济、敏感分合,可八劲齐用,也可分而用之。

余门拳的套路可分为器械与徒手两个套路,其中作为余门拳主要套路的徒手套路共有30路左右,被记载在《四川武术大全》之中,由于徒手拳讲究身心、手脚与眼睛的五官统一,故又名五官拳,以手法繁多、变化快速为特色;而器械套路则以刀、棍、枪、剑四路为主,并辅以短兵器与暗器,如霹雳双锏、六棱蒜叶镖等。总的来说,余门拳重在锻炼手法、眼力、身法和步法,不仅可以从内在强身健体,在外还具有御敌的效果。

三、文化价值

余门拳是一种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价值,虽然至今为止尚未申遗,但其文化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余门拳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健身性

源自“五禽戏”的余门拳具有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作用。由于该拳法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故通过学习此拳法可以达到丰富人的情感、增强人的体魄、充实业余生活的效果。余门拳与许多中华武术一样,具有健身性,并集娱乐性和养生功能为一体。由于该拳法具有科学性,也具有治病健身的作用,故该拳法具有宽广的群众基础,在巴渝地区传播的非常迅速、非常广泛,是当地人民必不可少的健身活动。

(二)民族性

除了强身健体、内外兼修,余门拳还蕴含了深奥的处世哲学。通过学习并深入体会该拳法蕴含的哲学道理,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到什么叫“宽恕”、“和谐”与“融洽”。体魄强健使人心灵强大,仁义的武学精神使得人们更加具有宽恕思想,身心精神的和谐,人的行为与自然万物的融合,使得余家拳的学习者在为人处事上更加完满。余家拳的哲学思想已经深入到当地人民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的生存智慧,并使他们有着更高的家族荣誉感以及维持社会生态间平衡的责任感。这无疑反映出余家拳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所具有的民族性文化价值。这种与川东体育文化紧密相连的体育文化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心”。

(三)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即是指一种传统体育文化,在历史的漫漫发展中一直连续传衍下来,不曾断绝。也就是说,一项体育文化,若是在历史上具有纵向延续性,那么它就具有了文化传承价值。而余门拳正是一项具有传承性的传统体育文化。据成书于民国时期的《宣汉县志》还有20世纪80年代末编纂《四川武术大全》的记载,余门拳一直存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早在清朝末期,余门拳高手就曾击败过太平军,保护了当地的和平,事后被清政府给予了极高的赞扬,获得了蓝顶花翎。而到了特殊的民国时期,川东宣汉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使余门拳传人得以与外界接触频繁,一代代的高手因此而享誉当地。在建国之后,余门拳的传人又在各种武术比赛中屡获大奖,宣汉县也因此被称为“全国武术之乡”。由此可见,余门拳从古自今的传承一直未曾断绝,兴盛至今。

四、“余门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自身紧抓发展机遇

在2014年末,国务院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将体育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角度,这是对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视,也是余门拳发展的一大机遇。而余门拳本身具有的健身性、传承性以及民族性,无疑都与这一战略要求相符。余门拳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较低的器械场地要求、优越的娱乐健身性,可以使它搭上国家发展体育文化的顺风车,向更宽阔的范围推广。

(二)地方政府积极引导

作为一项有着较强地域性的传统体育文化,余门拳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这使得地方政府愿意投入更大的精力来大范围推广余门拳,并给予其积极的保护与引导。

首先,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项体育文化,逐渐熟悉,最后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在推动过程中,地方政府最需要做好的是引导,不可因为利益而将其带入歧路,而是要推动其向着更加积极向上的目标去发展。

其次,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对有技能的人士给予鼓励,并在企业家之中推行民族体育项目,以此来保证支持资金的充足与政策的有力扶持。

(三)保护技艺的传承

无论是余门拳还是其它武术项目,体育的载体都是人,于是在保护余门拳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人的保护。西方竞技体育在进入中国后对余门拳这样的传统体育造成了冲击与压迫,学习余门拳的人数越来越少。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要积极推广余门拳、使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还可以通过“申遗”来保护。这里所谓的“申遗”保护,不仅是保护余门拳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掌握这项技术的人。

此外,保护技艺也可以通过改变传统传授方式来实现。传统教育方式是“师徒如父子”。师傅收徒需慎重,故传承模式是小范围的,虽然徒弟学到的技能全面且扎实,但是这样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却严重限制了技艺的大范围传播。若继承人出于某些原因无法传播下去,那么这项技艺也会随之消亡。故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余家拳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扩大传授的范围,使其一直存在于灿烂的历史长河之中。

(四)立法与执法

我国目前对体育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国内没有配套的法律政策,行政环境也无法给予有力支持。目前,我国有关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法规,如《文物保护法》等,依然处在拟议阶段,尚未立法。故对于余门拳的保护,依然要期待相关法律的建立与完善。此外,我国许多地区针对文化遗产都进行了过度的商业开发,对于余门拳的保护,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相关执法机构必须要给予强力的整治,以免余门拳像许多濒危的文化现象那样失去传承的机会。

(五)创办刊物

余门拳地域特色浓厚,但外地人对其却不够熟悉,甚至不曾知晓。通过创立相关刊物,可以起到宣传作用,人们在阅读了文字和图片之后,对余门拳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对其文化底蕴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参与到对非物质体育文化的保护中来,从而扩大对余门拳这种传统民族体育的保护宽度与保护广度。

尽管有关余门拳的保护途径并不是只有一条,但是“人”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却是不可或缺的。除此此外,余门拳的“形”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给予保护的。因此,在创办刊物的过程中,相关学者必须对余门拳有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保护其得以正常传承。只有相关刊物对余门拳的“神”有了深入的体会,使“神”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发掘出更适合民族体育保护的最佳途径。

五、结语

川东宣汉的余家拳传承至今依然特色鲜明,但面对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好在其深厚的文化价值足以支持其继续发展下去,相信在政府、大众以及其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余门拳将会再次绽放出灿烂的光辉。

基金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SLQ2015B―12)。

参考文献:

[1] 焦玉雷.巴渝武术代表拳种――余家拳研究[J].体育时空.2013(18).

[2] 陈碧述,樊永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原则与途径[J].科技视界.2014(02).

[3] 黄怡.近代巴渝武术的变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4] 郎佳凤.川东地区宣汉余门拳文化价值探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1).

[5] 桂德承.大巴山南麓来源于“五禽戏”的土家余门拳[J].环球人文地理.2010(02).

[6] 巴渠民间艺术展演[J].达州新论.2010(01).

[7] 李秀明.川东民间艺术种类、发展困境及当代传播研究[J].四川戏剧.2015(06).

[8] 张玉强,陈有忠.我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05).

上一篇:有惊喜也有遗憾 天山雪豹来年再拼 下一篇:Las Vegas拉斯维加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