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引一江春水向东流

时间:2022-08-09 03:00:57

新课程改革时代,在强调教学应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很多人不知不觉地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到极致,从而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理性把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且比较抽象,加之近年来中考实行开卷考试,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力度。面对基础教育阶段发展中不成熟的主体――学生,这个阶段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够,理解的不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施加的影响。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很难落实。笔者以为,现在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教师在引导上存在以下不足。

从主体性的体现上来说,由于一些教师僵化机械地导学,或者要求学生简单服从,使得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扼制,难以走出灌输式教育的牢笼;从情感性的把握来看,为求质量,教师坚持考试为本,忽视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人格引领,显得不够人性化;从课堂有效性上衡量,由于引导不力,学生参与不积极,势必导致课堂学习密度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社会学科怎么学?主动权当然在学生身上,控制力却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导谁?导向何处?导什么?怎么导?现结合多年来对《大洲与大洋》一课的不断教学反思,笔者总结出些许感悟,以求教于诸方家。

一、对象把握:眼中有生方能赢

如果说,课堂中有很多逻辑,那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生的逻辑――教得好不如学得好。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石上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我们只有切实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空中架桥”的尴尬。

1.站在起点,深化拓展

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只有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中来。反之,即使设计得再好都是徒劳的。

【案例回放】

《大洲与大洋》这节课,很多东西已经是学生学过的知识,只是以前的学习比较零散而没有系统化。

设计一:我设计了一个精彩的导语,学生兴致勃勃。接下来,让一个学生做导游,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在大屏幕上作答。一个内容完成后,学生鼓掌,老师又让另一个同学上台,如此重复。

设计二:老师直接将一个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学习的知识来填写相关内容,结果由于学生记忆不准和对方位把握的困难最终还是由教师来补充完成。然后,我又将地图换成以北冰洋为中心,结果学生更是觉得坠入了云里雾里,我也很茫然。

设计三:笔者首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设计了填位置、画航线等一系列活动,复习了以前认识的世界地图。学生觉得这部分知识还是比较好学的,信心得以增强。接下来又展示了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和以北极、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地图。他们觉得很有挑战性,但由于空间观念基础不强,他们将第一次学习的以亚洲为中心的地图来一次方位上的重构,通过讨论与方位想象很快完成了填充,正确率98%。

很明显,设计一能基于学生基础的思考,没有包办代替,这是值得欣赏的,但是单纯将知识的学习固定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作进一步的能力拓展,就显得浅薄了。设计二有意提高了学生填充的难度,但由于没有让学生作一定的基础铺垫,导致学生根本找不到答案,最终教学以失败告终。

设计三就棋高一招了。有了前两次的碰壁,我看准学生的学习基础首先复习相关知识,让学生真正把握了以亚洲为中心的地图,然后再作变式训练,学生就不觉得很难了,学习兴趣得以很快的调动。

我们认为,新的知识要求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学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探索新知的学习规律来构建教学过程。教师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切不可好高骛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关注经验,联系生活

时下,合作讨论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法宝。有些教师认为,没有讨论,课堂教学就会没有生机,于是大量廉价的讨论充斥课堂,导致课堂操纵的失控而教学效率低下。由此,如何进行讨论话题的选取就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案例回放】

《大洲与大洋》里有一部分内容是“陆地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教材已经有相关的阐述,但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往往组织讨论。

设计一:教师启发:地球上的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我们如何利用陆地来获取生存的幸福呢?请大家讨论三分钟。

设计二:师: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所以大洲和大洋都是我们生存的空间,是吧?

生1:老师,我们只生活在陆地上。

师:是的,人类只能生活在陆地上,但是不同的地方,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况也不尽相同呀!你能说说就我们家乡绍兴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家乡的陆地资源有何关系呢?请大家讨论三分钟。

当学生进入课堂时,他们并非一无所有,相反,他们即便没有间接经验的基础,也有直接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这些零散的生活素材正是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知识着陆点。很明显,设计二将讨论问题的切入口缩小了,避免了那种不着边际的探究,同时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联系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找到讨论的话题,有利于学生把握生活与学习间的关系,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方向追踪:胸怀课标思路清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但如何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把握教材使用的度,成为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回归生本:个性定标导学

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因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联系课程标准、教材,但更要关注学情,三者缺一不可。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储备也有差异,所以我们以课标来作为教学的依据还得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基础之上,更不能以教师中心、一厢情愿地设置不切实际的课时目标。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根据课本内容,由学生实际细化出个性化的课堂目标。

比如《大洲与大洋》的教学,首先我就出示了自己编写的学习目标简要。

一、知识目标:1、认识地表的海陆状况;2、记住海陆面积比;3、熟悉大洲大洋的名称。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填图能力;2、培养查找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自己热爱地球、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生对照课本,又将目标进行了细化改动。例如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将学习目标改进如下:

一、知识目标:1、借助课本中的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能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半岛、群岛;3、在地图上说明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和它们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地球仪,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2、提高读图、填图、绘图的能力,增进对七大洲、四大洋的理解,提高空间想象能力;3、尝试运用地理概念能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三、情感目标:1、培养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及探索自然奥秘的钻研精神;2、提高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的意识。

可以看出,第一次教师的设计是针对全班同学的泛目标,而这位优秀学生就根据教师以前出示的课时目标格式将自己当下的学习目标作了进一步的细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提高注意力,增进学习效果。很明显,这样的个性化目标既不偏离课标方向,又能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里借名优教师陈茂华老师的一句话来说明问题:社会学科的导学应该以课标为圆心,依据教材、考纲等文本因素为目标设计找准原点;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半径,依据学生、教师、课时、环境等外在条件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外延。

2.脚踏实地:借助课本引知

时下,出现了不少重组教材、创新课堂的做法,但有的设计有点舍本求末、哗众取宠。笔者以为,教材是专家精心设计的教学依据,本身已经体现了课改的理念,而且学生手头就只有这本书,我们再将它放弃,然后去课外摘一些资料来作补充,会让学生难以接受。对教师与学生来说,这样做都是一种精力上的消耗。《大洲与大洋》一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就没有过多地外插资料,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领悟知识,而且也没有用那些精彩的课件来陪衬,但这样的课却很实,学生懂了,掌握了,我觉得就是教学的成功。

3.仰望天空:开发教材引趣

课标是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标准,以标为纲,联系学生实际实施灵动与区域色彩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尽管我们在从专业课堂向专业加综合教学的蜕变过程中有痛苦和彷徨,但在我们随着课改的脚步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却意外地发现能开发符合学生认知兴趣与生活经验的校本课程是一条理智而奥妙无穷的途径。

对《陆地的认识》这块内容而言,学生最初的知识经验都来自生活的观察,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也充满了好奇与迷惑。笔者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尝试进行了“水乡绍兴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1世纪前后家乡农民生存方式的对比调查”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将他们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丰富内涵:情感策略憾人心

历史与社会学科不是死板的知识与规律的堆积,教材中呈现的人物、事件、资源都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思想财富。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不会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如何挖掘这些思想精神资源,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增进知识记忆,培养健康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洲与大洋》一课的教学,笔者既没有因教材知识点较多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引导,也没有简单地外加所谓的思想教育而让学生感觉教条化,而是通过将情感因素有机地渗透进课堂,教学呈现了诸多生机与活力。

1.创设情感空间

《大洲与大洋》一课相对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其它内容,情感因素比较内隐化,但其中也可以挖掘出不少教育因素,比如:对地球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对促进和平与世界和谐的渴求;国际主义情感的引领;对家乡的热爱与建设社会的责任感。

由于地球是一个天天看见,又不能全面感知的星球,教学中我的设计就体现了课堂导入时的情感化策略,对课堂作了很好的情感基调的铺垫――

悦耳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上了宇宙飞船,进入浩瀚的太空。学生随音乐畅游天际,无拘无束,心旷神怡……突然音乐声变得剧烈与震荡,我告诉孩子们,由船燃料消耗过快,必须马上着陆。学生有的开始全身发抖了……我们靠近太阳,马上汗毛被烧掉了;我们登上月球,却吸不到氧气,濒死的感觉让我们痛苦不已;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星球,那里的沙漠马上让我们渴望喝水而四肢无力……我们要回家!地球母亲在呼唤她的孩子们。这时不少学生脸上已经有了泪花,我就让孩子们回到现实中。

2.获取真切体验

历史与社会课的情感因素不应该停留在课堂上,课外的有机拓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进行“水乡绍兴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一个活动目标就是学生对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那次,孩子们来到了工业大镇福全考察,发现那里的空气特别混浊,很多地方植被破坏得特别严重,而且人们的生活污水让河里都漂起了死鱼。有些学生捏着鼻子过桥。而回到兰亭镇的国家森林公园,在绿色的草坪上,孩子们欢呼雀跃,对清新的空气与优美环境的渴求溢于言表。

四、途径思考:“条条道路罗马行”

社会课堂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何把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引导向更高的课标要求,其中的引导途径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谁也不敢说我的方法就一定比其他人的要好,可以作为一种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比如在《大洲与大洋》的教学导入中,有的教师会通过设置世界环球旅游的教学情境;有的则巧妙地妙用视频,让学生首先产生世界地理的大致印象;有一个老师则更绝:他向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让学生对以前科学的落后与人们的探究精神首先进行了一番真实感知,也带动了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笔者觉得上述设计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让学生巩固所学,而有利于新知的建立。笔者以为,这就是教学的殊途同归吧!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它必须讲究艺术魅力。教师要把这种艺术魅力感染给学生,自己就必须有足够迷人的个性色彩魅力。一个有教学魅力的社会学科教师,胸中应有学生,亦导亦问,让学生登堂入室,渐入佳境;讲课妙趣横生,挥洒自如;教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知识的泉流注入心田,能力在潜滋暗长,智力在开拓生发,通过听、看、思、议,“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这是教学中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中学)

上一篇:古诗词教学内容要强调连续性 下一篇: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会计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