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还我们诗意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08-09 02:42:24

倾听,还我们诗意的语文课堂

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课堂上,学生们变得越来越活泼,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越来越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是,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去听。笔者偶尔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在人人都要积极表达的课堂里,我们的语文课似乎太“热闹”了点,“语文味”淡了些,我一直追寻的诗意课堂又在哪里?

直至看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顿有所悟,并付诸实践。

一、创设情境——给“倾听”一方净土

倾听,必须心无旁骛,身心安宁。所以,在课堂上,构建一个能让学生倾听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听,可以听,是首要之举。 课堂伊始,学生刚从喧闹的课间活动回来,这时候,教师必须动一些脑筋,尽快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浮躁的心尽快沉淀下来,进入倾听的世界。执教《散文家谈散文》这堂课时,笔者开始就选择了一首轻柔的乐曲提前播放,把学生一下子就带进了那悠远空灵的世界。

轻柔舒缓的音乐在课堂响起,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

师: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音乐声中,老师抒情自然地朗读起了《白鹭》;学生渐入佳境,有同学嘴角浅浅微笑,有同学微微点头,甚或有一两个同学还轻轻地跟读了起来,也许,他们眼前也出现了那么一两只白鹭,或闲庭散步,或悠然小憩……)

师:我看到同学们眼里流露出的欣赏的目光了,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感受到了白鹭怎样的美?

(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大声读起来。)

课堂中,针对学生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举手抢着发言的现象,我没有大声地呵斥,也总是善意地提醒他们:“请稍等一下!”总之,要让孩子学会倾听,首先必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可以倾听的一方净土。

二、精彩点评——思维在倾听中碰撞

在概括《白鹭》疑问所描绘的画面时,出现了这样的争论:

生:“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这是一幅白鹭望哨图。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我觉得这一幅图可以概括为“白鹭闲望图”。

生:不过我觉得“望哨”这个词可以使用,运用了拟人手法。

生:我认为用“闲望”比较好,因为作者要表现的是白鹭的“悠然”和“清澄”,而“望哨”给人感觉过于警惕,所以不太适合。

师:同学们的意见呢?谁来总结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白鹭闲望图”更多的是写白鹭的神韵,更贴近作者本意,表现的是白鹭“那被人忘却了的美”;而“白鹭望哨图”合理利用了文章里的文字,且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不过似乎过于“铿锵”了。

我观察到,很多孩子都在暗暗点头,我知道,在学生认真地倾听之中,孩子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了。

“人人都当评论家”,这是我们针对孩子不太喜欢关注别人的观点做出的一项特殊要求。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补充,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教师首先以身作则,教师有效地倾听,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榜样。在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和引导,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他们会听得更专心,发言也会更积极。

三、善于期待——诗意在倾听中流淌

由于课文的信息含量很大,所以在以前教学的时候,笔者更多的只是教给了学生赏析的方法,至于孩子内心所感,仅仅是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而现在,我决定放手,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倾听他们心灵深处的声音。

在赏析了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后,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赏析文章的一些方法和角度。我如是说:

“同学们,读文章不是对文章进行尸体式的解剖,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我相信你们也能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的,是吗?”

此时的课堂是一片寂静,只听见学生笔端“沙沙”作响。透过学生那专注的神情,我知道,学生的内心正在和作品、作者对话。他们在倾听白鹭的低吟,在倾听作者的絮语,在倾听自己内心的独白,而我,在静静地期待着。

生1:“读一篇好散文,心里就会很自然地漾出一种安静、和谐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白鹭》是我最爱的散文,从郭沫若柔婉清丽的文字中,我仿佛真的看到那拥有“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的白鹭。我喜欢品味干净、纯美的文字,而《白鹭》恰恰就是。郭沫若把白鹭写成了一首韵味十足而又不失秀美的散文诗,读起来,犹如一泓清流潺潺流过心底,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生2:作者以文人的敏感,意化白鹭为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表现了白鹭因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察觉:飘落的叶,人视而不见,其化为春泥,谱写生命续篇;小小火柴,人视而不见,其燃烧自己,烛照他人。世间还有许多因常见而为人忘却的美丽,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明眸。

那一个个灵动的字符让我深深感动,一朵朵智慧的火花让我为之震撼。我惊叹于学生的才情,也欣喜于自己的发现。“白鹭”是一首诗,《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而这样的课堂,又岂不是一首诗?一首在教师、文本、学生的彼此倾听中互动共享的诗!也许正是从此时起,我才深深明白:怀着真正的谦虚与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心张开彼此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虽时常静默,但却活力无限;这样的课堂虽不华丽,却诗意飞扬!

(作者单位: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

上一篇: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浅谈 下一篇: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