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是一场“庞氏骗局”?

时间:2022-08-09 02:26:50

与Facebook等新兴社交媒体企业不同,Groupon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创造了一种并不稳定的均衡状态。

团购鼻祖Groupon为什么不仅仅是一个科技泡沫,而且是一场庞氏骗局?

很简单:Groupon发现只要能为本地商家吸引新客户,就可以让他们尝试任何事情。起初有几家位于芝加哥的商家尝试了这项服务,而Groupon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创收能力。事实上,Groupon会马上将这些“收入”中的一半返还给本地商家。从本质上讲,这根本不是Groupon的收入。但从表面来看,Groupon的收入却很高,这也帮助他们以高估值完成融资。之后,他们使用这些融资招聘大量销售人员,继续吸引芝加哥的本地商家,并在其他城市重复同样的伎俩。

与此同时,很多早期使用Groupon的商家发现,新增的大量客户突然之间消失了,而由于他们无法持续维持75%的折扣,因此便不再使用Groupon。但Groupon的销售人员吸引的新商家却多于流失的商家(目前如此)。Groupon随后以更高的估值获得融资,招聘更多的销售人员,并进军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起泡、冲洗、重复。只要能够给本地商家带来好处,这种模式就会重复下去。要证明当前规模的合理性,Groupon现在必须要给本地商家带来普遍而诱人的回报。否则,Groupon基本就是一场庞氏骗局。

Groupon的解释是:它可以帮助商家吸引新客户,并将其转变成回头客,而商家则需要向Groupon购买这些回头客。这也是Groupon销售人员拉拢本地商家时的基本逻辑。让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典型的Groupon团购价约为零售价的50%,其中半数销售额进入了Groupon的腰包。所以与同等规模的常规客户相比,商家借助Groupon团购获得的收入仅为25%。预计Groupon所有的收入都无法创造利润,所以收入越高,情况就越糟。

绝大多数本地商家所能承受的折扣都不超过10%,部分特殊情况可能会达到25%。但是75%的折扣是绝对无法持续的。如果所有的本地化商家都开始使用Groupon,那就无法给任何人带来回头客:这些顾客都是冲着折扣而来的。这就意味着,随着Groupon的增长,本地商家及其竞争对手将发现,Groupon的基本逻辑已经不再成立(如果它曾经成立过的话)――Groupon根本无法给他们带来忠实用户。所以,他们不会再以当前的形式继续使用Groupon。

由于规模效应,沃尔玛可以压低供应商的价格,而供应商也必须妥协,低价为沃尔玛的顾客创造了价值,但只有当沃尔玛的供应商同样能够获得价值时,这种模式才能持续下去。沃尔玛的供应商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流程――通常都是将生产外包到中国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这对于美国工人而言是一件坏事,但对于沃尔玛供应商而言,却可以创造价值。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沃尔玛实现高销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利润。

但Groupon的多数本地商家与沃尔玛的供应商没有可比性。他们的成本普遍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因此就无法持续使用Groupon。

Groupon管理层曾经断言“本地商家会回来”――有些商家的确会暂时回来。但实际审计数据如何?有多少比例的本地商家重复使用他们的服务?使用次数有多少?久而久之,本地商家使用这项服务的意愿是否在下降?

Groupon管理层不会披露这些数据,当然就更不会公布经过充分审计的数据。相反,Groupon管理层纷纷借助公司的大笔融资变现。他们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B类股,以便让管理层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尽可能长地维持庞氏骗局。

Groupon是不可持续的,它正在破坏价值,并将在未来5年内瓦解。到那时,它几乎肯定会波及整个科技行业。■

E-mail:

上一篇:该不该给港铁划拨土地? 下一篇:两家企业的纳税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