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水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时间:2022-08-09 01:37:21

高校水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摘要】水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面临尖锐突出的“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问题的形势下,开展水文化教育,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问题寻求文化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同时,水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水文化、宣传普及我国的国情水情、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媒介技术统治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重新讨论水文化教育是必要的。

【关键词】水文化 高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0-02

一、引言

水不仅是繁衍万物的生命之源,也是孕育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天然摇篮。水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命要素[1],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2],并将其内在涵育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类的思想意识中[3],锤炼民族性格,呼唤情感共鸣,凝聚共同记忆,形成一个观照全人类的水文化图腾。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视为一部水文化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与水有关的文化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比如,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长江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成就了绚丽缤纷的楚国文化。因此,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来源之一。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水文化,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物质层面的角度来说,水文化主要记录了人类对于水的认识与改造,属于人类活动实践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大自然的不断认知与探索,对水文化的认识也由物质的表层提升到一种更高的精神意境,即水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主要包含了人类对水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辨和审美意识[2]。

在古代汉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就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记录了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战胜洪水的故事,其治水的精神也受到后人的颂扬。可以说,大禹治水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志与象征。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又对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业灌溉需要水,而洪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又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水文化,包括与水相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水文化遗产,从一定意义上讲,水文化已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当今社会,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仍是心腹大患(即“水多”的问题),水资源短缺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即“水少”的问题),日益恶化的水环境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即“水脏”的问题),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即“水浑”的问题)。2006年,联合国确定第14个“世界水日”的主题为“水与文化”,试图引导各成员国认识到提高水文化知识、开展水文化教育等在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与危机中的重要性。然而,水文化在解决当前面临的水问题方面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深入探索和研究水文化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的内在关系,探讨水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水问题寻求文化的支撑,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而高等院校,尤其是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撑的水利院校,作为水利学科发展的重镇和该领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展专门针对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更是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水文化教育的内容

水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1]。因地域、气候、环境等区位因素和自然禀赋的差异,世界各地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我国开展水文化教育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水情、国情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综合考虑水的社会经济属性、哲学属性、政治属性、民俗属性、艺术属性等要素[5],深入挖掘水文化在水利改革和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程演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寻找水文化在社会发展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延展,这不仅能够使得民众可以接触水文化、熟悉水文化、理解水文化,进而可以传承水文化,最终能够“以点带面”,使得全社会逐渐认识并重视水文化在当前水利工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于“水文化”的定义,学界观点不一,因此对于“水文化”内容也没有明确界定。但百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人”、“水”和“自然”关系的探讨。总体来讲,笔者认为,我国的水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水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和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水的传说与故事。既有广为流传的“大禹治水”,也有家喻户晓的“李冰治水”,这些传说故事得以延续,不仅因为他们对水的治理有功,更归功于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在我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一些诗词歌赋中,也充斥着诸多关于水的元素,其中也可以折射和反映出水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比如,《管子:水地篇》中的“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谈也。”“水,万物莫不以生”,均将水当做万物的本源。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荀子・劝学》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等。这其中,既有水之治理、水之道、水之德、也有水之哲学、水之精神。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和成长引领是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议题之一。思想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实际事物的讲授方式,才最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水文化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

(2)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水文化有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认识,无论是从水文化的概念与内涵的角度,还是水文化与社会、经济等的关系,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对水资源的认识、水法规、节水知识、水生态、水利科技等相关的诸多方面。水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它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同样具有资源的“不可逆”性。尤其是支撑人类大部分生活用水的淡水资源,正呈现出一种骤减的态势。在“节约用水”的全球呼声中,人类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

(3)水文化产品。这个方面可以说是以上两类水文化内容的具体形式,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既涵盖了以水文化为主题,开发的文学、艺术、纪念品等新的文化产业内容[5],也有在不同地区和风景区的开发中融入和结合水文化内涵,例如在诸如城市景观设计、居民区景观设计、码头改造与设计当中重视和体现水的特色,围绕水文化,设计一些水文景点等等,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另外,在我国古代的一些音乐、绘画与古典园林中,也有与水文化相关的知识可供研究与宣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大有裨益。

三、水文化教育的形式

水文化的教育涉及到学校、社会和水利行业3个层面的教育[6],然而,综合来看,目前关于水文化的教育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整体布局、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立足于前文提到的水文化教育的内容,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发展水文化教育的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坚持既有的传统的水文化教育方式,也要适应当前形势,开发与发展一些新的水文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说,水文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1)编撰“水文化教育”教材,开发“水文化教育”特色课程。目前,专门针对“水文化教育”的教材,尤其是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尚不是很多,需要加强对于这类教材的编撰。在全国水利专业高等院校需要开设专门介绍水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程,如“水利史”课程、“水文化”课程等。除此之外,在所有的其它高等院校也应该开设此类课程。高等院校中也应该专门设置一些针对“水文化”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通过课题项目的带动和引领,用以激励学生自主的学习水文化、认识水文化、弘扬水文化等。

(2)开展“水文化教育”特色实践活动。只有将水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水文化根植到每个人的心中。目前,在水利高等院校中,水利实习已经比较普及,在其它非水利高等院校中,也应该逐步的开展和推广与水文化教育相关的特色实践活动,比如参观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工程等)、水利景观等等,或者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事件,组织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以此为契机,深化人们对水的认识。在高等院校中,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与水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吸引全体师生参与,营造水文化教育的氛围。

(3)打造特色“水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电信等大众传媒资源,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使先进的水文化进城市、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7]。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兴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较之“单向直线式”的传统传播路径,新媒体“点对点”式的网状传播方式,体现出超强交互力、广泛传播力和形象表现力。这一技术特性使新媒体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因此,水文化教育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融入一些新媒体教学手段。

例如,可以专门建设水文化网站,开发特色水文化教学平台;搭建水文化教育的微信公共平台,专门负责维护,不定时推送与传播有趣的水文化知识;播放关于水文化的影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给他们留下直观、深刻的学习印象;让学生自己创办“水文化”电子杂志、微视频等,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新媒体的“短”、“平”、“快”,而忽视了传统媒体的经典和深刻。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水文化相关的书籍和报刊。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水知道答案》,通过水不同的结晶形状,感化人向上向善。尽管这本书的科学性备受诟病,但不可否认,它确为水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

(4)推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要学习和熟悉中国的水文化,也要了解国外的水文化,如水政策、水法规、水治理等方面的信息,紧跟时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水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同时增强中国水文化的国际影响力[7]。

四、总结

总的来看,水文化教育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构建水文化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观念、体制、方式等多方面有创新和突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更是应该要在水文化教育中发挥主动作用和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建立水文化教育,实现水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提高水文化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人们亲水、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共同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王海波.水文化视角下洪湖体育旅游开发与推广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4.

[3]王娟.城市居住区景观水文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4]罗湘萍,王伟英.水文化传播教育新媒体平台的构建[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6(4):9-12.

[5]古兰.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水文化建设[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6]构建水文化教育体系,中国水利报,2012年9月27日第6版.

[7]陈雷.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先进文化支撑[J].中国水利报,2009:11-17.

上一篇:教师知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材自... 下一篇:试论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