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如何提高班级学生的幸福指数

时间:2022-08-09 12:03:57

中小学教师如何提高班级学生的幸福指数

摘 要:一个人的幸福很重要,而学生时代的幸福对一个人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让教育过程充满理性与温暖,让学习成为一件幸福快乐的事,这应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更是所有在校学生及其家长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幸福体验;幸福意识;教育幸福指数;幸福教育

“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其过程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过程。”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教育本身应有的人文价值目标(即幸福教育),睿智而又充满理想的光芒。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

我国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过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老师,我们在管理班级和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应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幸福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减负高效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在教育上依然施行的是应试制度,中考和高考仍然是学生必过的两道高大的门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其实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效率不高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注重不断学习与自身发展,改革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设计,让备课由教案向学案转变,让教学活动由授课型向活动型转变,让学习活动由接受型向自主探究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主动而科学,课堂效果就会变得高效而轻松,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学生方面:我们要引导他们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科学利用时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合作与共享、克服自卑战胜消极、自我激励提高热情、“五步”纠错、勤学好问、合理休息、合理调整心情等。效率高了,学习就变得轻松了,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二、树立幸福观念,努力创造幸福

幸福是什么?心理学上说: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到底能拥有多少幸福的体验,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生命的存在当成一种幸福,而后好好珍惜;在于你能不能把勤学苦练和努力拼搏当成一种幸福,而后坦然践行;在于你能不能把为家庭、社会和人类尽义务当成一种幸福,而后欣然为之;在于你能不能把无私奉献、超越自我当成一种幸福,而后不言放弃。有了正确的幸福观,才有了正确的幸福体验,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所以,加强对孩子幸福观的教育与引导至关重要。

教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既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一方面要给他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灌输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更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要以爱心教育和诚信教育为本,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使学生养成在思想上具有民族情结、国家情感、国际情怀,在道德品行上有基本礼仪、基础文明、基本规范、基本准则,具有良好的心态与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幸福观,志向高远,能吃苦耐劳,具有丰富知识和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

三、家校社会合作,消除消极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教育是一种责任,需要大家共同担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与他们加强交流与合作,站在关心孩子、爱护下一代的立场上,在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和提升孩子幸福感上必须达成共识。为了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提升广大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

学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寄生在社会这个大格局里的生命群体,他们的幸福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教育不能仅仅是学校及家庭的事情,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只有全社会都关心学生,关注和爱护成长中的他们,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幸福的氛围,他们才有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21世纪的教育更倡导创造一种幸福完美的教育生活。现阶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让更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良好教育而产生较高的生活幸福指数。打造最具幸福感的教育就是要形成最具幸福感的校园、最具幸福感的学生群体、最具幸福感的干部教师队伍、最具幸福感的单位。一句话,就是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幸福,更传递幸福!

(作者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第五中学校)

上一篇: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下一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孩子学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