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山地不同海拔烟区土壤气候差异研究

时间:2022-08-08 11:16:54

南岭山地不同海拔烟区土壤气候差异研究

摘要 按不同海拔高度分别设置观测点,开展南岭山地不同海拔高度烟区生态特色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递减率夏季大于春季,海拔越高递减率越大;极端最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且日数明显递减;日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大田期有效积温随海拔升高而增多。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且分布较合理,盛夏相对湿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成熟期间的晴阴天气和日照随海拔升高而增多。海拔500~800 m地域具有生产优质烤烟的良好生态条件。

关键词 烤烟区;海拔;气候;土壤;差异;南岭山地

中图分类号 S572;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12-02

环境决定特色,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区域气候差异明显,山区小气候特色多样,为生产别具特色的优质烟叶提供了优越的生态条件。宜章县烟草专卖局(公司)与县农业局、气象局组成课题组,于1993—1995年用3年的时间对县内南岭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区域的气候、土壤进行了系统观测研究,又用1996—2005年的10年时间,对3年研究结论进行了持续的观测验证及实践积累,课题组对县内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区域烟叶生产条件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材料为烤烟,品种为K326,由中南试验站提供;烟草专用基肥和追肥由湖南金叶肥料公司提供;气象观测设备百叶窗等由宜章县气象局提供。试验观测地点按不同海拔高度选择宜章县新华乡东山村东木塘、新华乡吾作塘村洪家洞、赤石乡力坪村米筛坪、赤石乡白水村。

1.2 试验设计

按不同海拔高度共设置4个气象观测点,分别为:宜章县的新华乡东山村东木塘(海拔740 m),新华乡吾作塘村洪家洞(海拔560 m),赤石乡力坪村米筛坪(海拔370 m)和赤石乡白水村(海拔250 m),以白水村为对照(CK)。观测记录4个代表区域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晴阴天气等气象要素。在4个代表地点选择旱土种植同一品种烤烟3 333.33 m2,行株距均为1.1 m×0.5 m,栽植密度1.65万株/hm2;统一施肥量,施氮肥135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1∶2;其栽培与管理技术均一致。

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观测记载烤烟大田生长期4—7月气温(平均气温、极端气温、日较差、积温)、降水、相对湿度、晴阴天气和日照、土壤(土壤类别、农化性状)及烟叶生长情况(烤烟大田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垂直差异

山地气温垂直梯度差异明显,海拔500~800 m处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产高品位的优质烟[1-2]。

2.1.1 平均气温。由表1可知,从3年资料统计分析,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 m,递减0.6 ℃左右,夏季大于春季,海拔越高递减率越大,如海拔250~370 m处,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递减0.67 ℃;海拔560~740 m处,每升高100 m递减0.78 ℃,4—7月,海拔740 m的车木塘较海拔250 m的白水村(CK)月平均气温分别低3.0、4.5、3.1、3.7 ℃。

由表2可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初日,海拔560 m的洪家洞和740 m处的车木塘3年平均分别为5月17日、5月21日,较白水村(CK)分别迟10~14 d,高海拔山地虽然前期气温较低,却有利提高烟苗素质,并且中后期升温快,到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均气温可稳定到25 ℃左右,有利于烤烟生长,又延长营养生长期,吸收的有机物增多,为旺长补充了后劲,6—7月叶片成熟期间的平均气温≤25 ℃的日数是随海拔升高而增多,车木塘为49 d,洪家洞为34 d,米筛坪16 d,白水村(CK)仅11 d,生产优质烟较理想的日平均气温是20~25 ℃,并需持续30 d以上。因此,海拔500~700 m处的气候条件对形成优质烟叶极为有利。

2.1.2 极端气温。6—7月是烤烟叶片成熟阶段,由表3可知,3年中海拔740 m处的车木塘极端最高气温仅是32.2 ℃,无35 ℃以上的高温,海拔560 m处的洪家洞最高为35.2 ℃,也仅有2 d,而海拔250 m处的白水村(CK)出现≥35 ℃气温平均日数达12 d,最高气温达38.9 ℃。由此可见,高海拔山区气温平和,无高温强光,对形成高品位的优质烟有利。从3年资料观察,高海拔山区稳定通过12 ℃,平均初日为4月2日和4月10日,较CK迟6~17 d,因此高海拔山区成苗期较长,移栽期一般要到4月上中旬,这样减少前期低温的影响;而高海拔山区中后期气温回升快(指移栽后),较有利于烟叶的正常生长。

2.1.3 日较差。根据3年的观察结果,由表4可知,高海拔山区昼夜温差较海拔低的地方小,夏季尤为明显,例如海拔740 m的车木塘点4月平均日较差为8.4 ℃,海拔250 m处的对照点白水村日较差为7.6 ℃,按垂直分布相差0.8 ℃,而到夏季的7月车木塘点平均日较差是7.3 ℃,对照点白水村10.2 ℃,按垂直分布相差2.9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在烟叶成熟期6—7月,昼夜温差小,叶面呼吸蒸腾消耗小,可以减少叶内同化产物向其他器官转移,使叶内积累较多的有机养分,有利于提高烟叶品质。

2.1.4 积温。由表4可知,烟株从移栽到顶叶成熟的大田生长期,有效积温随海拔增高而增多,如海拔560 m和740 m,从移栽至现蕾积温分别比CK多31.2、44.4 ℃。根据有关资料研究,烤烟上等烟比例提高与旺长期有效积温呈正相关。此说明,高海拔点有效积温较低海拔多,对提高烟叶品质密切相关。

2.2 降水量及相对湿度

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且分布较合理,有利于烟叶旺长和成熟[3-4]。

2.2.1 降水量。从3年测定的平均资料分析,由表5可知,总体上4—7月降水量均较丰富,以6月降水最多,7月逐渐减少,从各不同海拔点观察,随海拔升高有降水增多的趋势。如海拔560 m处洪家洞4—7月的总降水量较对照海拔250 m处的白水村多43.2 mm,但海拔740 m车木塘点又较560 m处的洪家洞少82.6 mm,这可能与车木塘地势(观察点)其北靠山有关。大田生长期降水量从移栽到现蕾以车木塘村最多,较白水村(CK)点多102.7 mm,其次是洪家洞和米筛坪,分别较CK多54.1、55.8 mm;从现蕾到顶叶成熟而车木塘点降水量又较对照白水村少61.3 mm,这说明高海拔地方雨量分布更趋合理,前段(旺长阶段)降水量多,有利烟株旺长,提高单产,后段(成熟阶段)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利烟叶成熟[3-4]。

2.2.2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与降水的分布规律相同,初夏前湿度大盛夏小,但海拔高的地方盛夏(7月)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低海拔地方。由表5可知,车木塘平均相对湿度为86.8%,白水村(CK)为84.5%,从3年对不同海拔点的观察,海拔500~700 m以上区域,烤烟(6—7月)很少受干旱的影响,而海拔400 m以下区域烤烟生长后期夏旱影响明显,危害重,往往出现高温干旱逼熟早衰,品质下降,这与高海拔地区气温低,烟叶和土壤水分蒸发减小密切相关。

2.2.3 晴阴天气和日照。烟株从现蕾到顶叶成熟阶段的晴阴天气和日照随海拔升高而增多。由表6可知,车木塘点和洪家洞点晴天分别比白水村多(CK)5.3 d,阴天均多1 d,烟叶成熟期延长,又多处在雨季结束后日照增多的夏季,晴阴相间,光照充足而又无高温强光,有利于烟叶成熟和品质的提高,避开了春季阴雨寡照和成熟期“湿渍害”的不良影响。

2.3 年度气候的不同对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各年度气候不同,烟叶产量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如1993年、1994年、1997年、1998年、2004年等年份的6—7月的雨量分别达到240~340 mm,光照少,对烟叶成熟不利,收获后的干烟叶片薄、少油分,产量质量均低,特别海拔500 m以

下地区受影响更大,而1995年、1996年、2000年、2002年等年份气候条件较好,雨水分布均匀,成熟季节光照充足,各海拔点的原烟产量、品质均高于多雨年份[5-6]。

2.4 土壤类别及农化性状分析

2.4.1 土壤类别。4个不同海拔点土壤分属3种类型,海拔400 m以下的赤石乡白水村及米筛坪村同属石灰岩生成的红壤土,海拔500~600 m处的洪家洞属石炭岩生成的黄红土壤,海拔700~800 m处的车木塘村为变质页岩生成的黄壤,总体上4个梯度土壤土层均较浅,肥力不高。

2.4.2 农化性状分析。对不同海拔土壤取样化验,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各点土壤含钾量均无多大差别,1994年化验各点开荒地土壤海拔740 m处车木塘点土壤中速效钾较白水村(CK)高9.2 mg/kg,缓效钾多41.79 mg/kg,根据原土壤普查资料,新华乡700 m以上黄壤土层中平均含钾量2.08%~2.14%,海拔500~600 m黄红壤土壤中,含钾量为1.33%~1.46%,赤石乡白水村石灰岩红壤土壤平均含钾量为1.64%~2.04%,pH值在5~7之间。

3 结论

经过3年的系统观测研究和10年的持续验证及实践积累,认为南岭山地海拔500~800 m区域具有生产优质烤烟的良好生态条件。一是气候温和,烟株生长较平缓稳壮。这一地带4—7月烤烟生长季节,平均气温在17.2~24.1 ℃范围之内,其中出现最高气温仅为32.9 ℃(7月)且日数仅1 d,天气时晴时阴,光照多而不强烈,极有利于烟叶的物质积累,所以烘干后的原烟色泽金黄,味道醇和,具有一股山地特有香味。二是土壤结构好,地域广。南岭一带500 m以上区域属石灰岩或变质页岩发育而成的黄红壤或黄壤,土壤带黏性,保水保肥能力强,无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良好。

4 参考文献

[1] 陈瑞泰,丁巨波,刘树杰,等.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8.

[2] 常寿荣,罗华元.云南烤烟种植海拔与致香成分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09(3):37-40.

[3] 厉福强,梁永江,陈杰,等.遵义烟区南北生态区域的划分[J].中国烟草科学,2009(3):33-36.

[4] 王怀珠,李洪勋,胡玉录.贵州兴义烟区气候资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0(3):41-43.

[5] 黄中雄,马艺,陈翠敏.广西南宁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合理利用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309-1312.

[6] 王家顺,赵承,陆引罡.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24(S1):303-306.

上一篇:几种木腐真菌降解木质素效果研究 下一篇:马铃薯贮藏期主要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