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闯“降糖误区”

时间:2022-08-08 08:35:37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如何控制好血糖,是广大糖友们最关心的话题。内分泌科的医生们在门诊中经常发现一些病人存在各种治疗误区,有的节食过度,有的运动过度……

误区一:节食过度

50岁的姚阿姨体检时发现血糖高,经过反复检查被确诊为轻度糖尿病。戴上“糖尿病”的帽子后,姚阿姨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积极锻炼,控制饮食。听说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她就经常不吃米饭,因为怕水果里的糖分超标也不怎么吃水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体重虽然下降了,但经常感觉疲乏无力。

显然,姚阿姨进入了节食过度的误区。很多糖友在咨询时会问医生什么是不能吃的,而不关心什么能吃怎么吃,经常会因噎废食。像姚阿姨这样只吃蛋白质和蔬菜,不吃碳水化合物和水果是很危险的。因为机体需要能量,能量不足时会消耗脂肪和蛋白质,产生大量酸性酮体物质,容易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度节食还会导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轻则疲乏无力,重则引起营养缺乏征。

健康提醒:正确的饮食方法应该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均衡地摄入各种营养物质。每天食用碳水化合物要占总热量的55%~60%;脂肪不超过总热量的30%;蛋白质应占10%~20%;多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血糖升高,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饥饿感,如燕麦、荞麦、蔬菜的茎叶、水果等。

误区二:运动过度

70岁的张大爷身患2型糖尿病多年,为了减肥和控制血糖,每天都逼着自己完成跑步、打球、爬山等剧烈运动,持续时间都在2小时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张大爷越来越感觉到这么大的运动负荷让自己很疲乏,但为了控制血糖他一再坚持。在一次爬山返回途中,张大爷突发脑溢血被送到医院急救。

健康提醒:运动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是有益的,但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是否适合做运动,做什么运动、每次运动多久,应该听取专业医生的指导。老年糖尿病病人每天可以锻炼半小时左右,选择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等适宜的运动,锻炼时注意监测自己的脉率;或者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不要一味追求大运动量,以免发生意外。尤其不宜空腹锻炼,以免诱发低血糖。

有很多糖友经常误闯运动,非但起不了治疗作用,还可能伤害身体,比如软组织和关节损伤、视网膜出血。有的甚至引起急性并发症,危及生命。

误区三:过分依赖胰岛素

很多糖友经常误以为,胰岛素可以快速很好地控制血糖,所以打了胰岛素后就可以随便吃,结果胰岛素使用剂量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低血糖。

健康提醒:低血糖会使体内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造成血糖波动,加重病情。低血糖的反复发作,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还会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综合来说,糖尿病患者应该重视治疗,但凡事均要有“度”。过度降糖不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反而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加重病情。广大糖友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正确使用药物,适当运动,合理饮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倪娜整理)] (编辑林妙)

上一篇:常提肛 寿而康 下一篇:糖尿病病人的运动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