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种风情看凉都

时间:2022-08-08 07:47:00

六盘水古属中原西南边陲之地,美丽的乌蒙山区成为历朝历代各族人民避乱躲灾的世外桃源。继夜郎古国和秦汉牂牁古国之后,彝族从羝羌中分离出来,沿青藏高原南下;苗族从荆楚之地渡江西迁;布依族、水族从骆越族中分离,溯河北上;汉民族因“调北征南”而入……

从古到今,深嵌在云贵高原的这块福地,敞开胸怀接纳了38个相继来到这里的民族,他们同根各异,不断演变,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最终孕育出凉都六盘水古老、神秘、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风貌,形成“部族大差异,十里不同风”的万种风情。

崇拜生命之树的特大花场

水城南开花场是黔西北最大的苗家跳花场。跳花节定于农历二月十五举行,传说这天是为纪念苗族祖先南迁时突破敌军重围而分别出走的日子。

花场跳花一年一度,参加者达数万人。每逢此时,花场周围的山坡满布人群,各色服饰争奇斗艳,特别是苗家火红的头饰和红黄相间的“花背”在白色披风衬托下格外耀眼。

花场的整个活动都围绕花场中心的“花树”进行。据说苗家祖先在躲避敌人追赶时被大江挡住去路,后砍来一棵大树推入江中,才得以渡江脱险。从此,大树被请进花场,成为苗家神圣的、象征幸福吉祥和生命之源的“花树”。

“花树”须是枝叶茂盛、独棵生长的常绿乔木,以示生命常青。砍“花树”时要杀鸡敬酒祭祀,“花树”要披红挂彩,迎进花场时沿途有仪仗队吹笙跳舞护送,并要有一棵青竹相伴栽插于花场中央,以示阴阳和谐,孕育生命。仪仗队的芦笙手人人头带插满锦鸡翎的“英雄冠”,身缠大红腰带,肩披艳丽“花背”,吹笙跳舞动作一致,不得错乱。跳花开始,各地芦笙手齐聚“花树”下,在仪仗队的带领下围绕“花树”跳起庄严肃穆的芦笙舞。几百名芦笙手同时举步,数百架芦笙齐鸣,场面十分壮观。

跳花进入高潮,芦笙手们纷纷舞到“花树”下坐着的老人们面前,行叩拜大礼,俗称“拜老人”。叩拜者要脱冠下跪,边舞边拜,如此重复三次。之后,跳累了的芦笙手可稍事休息,由新上阵的芦笙手接着跳,其他比赛、表演等亦穿行。一直到太阳落山,“花树”下芦笙不歇舞不停,以示生命随太阳律动常转。

夜幕降临,花场周围篝火满山。在此起彼伏悠长的“喊歌”中,苗家小伙、姑娘们伴着火光和手电光寻找心仪的对象。他们追逐着,欢笑着,或互扯“花背”定情,或用口弦、木叶、口琴互诉衷肠。

天亮前,还要举行神秘庄严的送“花树”仪式,受过祭拜的“花树”将由长者们护卫着移出花场,送到一个易于隐藏、不被人畜践踏的洁净地方存放起来,以示神圣的生命之灵长存。

山洞里的情人节

在大山洞中过采花节,可谓凉都一绝。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采花节,是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苗族特有的节日,附近村寨的苗家小伙姑娘们此时会身着盛装华服,齐聚于村内一个叫做采花洞的天然岩溶洞穴里,吹笙跳舞、吹箫对歌、吹奏木叶等。日以继夜,通过各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找对象,热闹非凡。

在数百年的时光中,采花节一直是当地苗家青年男女启蒙情爱的神圣节日。节日上,苗家青年们所吹奏的大筒箫堪称绝中之绝。

大筒箫为六盘水所独有,由一截长约1.3米的竹筒制成,上凿6个音孔,音孔均不在一条直线上,方向不同,距离各异。大筒箫分公母。公者演奏为立式,类似直箫并常与直箫合奏。母大筒箫比公大筒箫更为粗大,管径可达10余厘米,演奏为坐式,需手脚并用方能吹响,方式极为奇特。

大筒箫管粗孔远,用气量大,演奏时讲究腹腔运气和肺、喉对气息的控制以及手脚指法的灵巧配合,吹奏难度极大。其低音沉闷,略带沙哑;中音坚实浑厚,柔和宽广;高音明晰响亮,独特的音调可谓天籁自成。

六盘水著名苗族民间艺人王连兴是大筒箫制作和演奏的代表,曾被著名音乐家朱践耳誉为“苗家阿炳”而声名远播,其自创演奏的《山歌悲调》、《孤儿》等曲目悲怆感人。

赋予火无限崇高地位

农历六月二十四举办的海坪彝族火把节,是彝家最为隆重的节日。

火是彝家崇拜物,相传恶神热斯阿比嫉妒彝家人兴财旺,把大量“天虫”撒到凡间啃咬庄稼,企图灭绝彝家。一个叫八梯那玛的彝家英雄领着大家同恶神斗争,用千万支火把烧死了“天虫”和恶神,取得胜利。人们为纪念这位英雄,就把烧死恶神的六月二十四定为“大年”,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火把节。

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乡海坪村的火把节规模庞大,各种民族民间传统文体竞赛、表演活动丰富多样。众人齐跳的搭体舞、激越神秘的羊皮鼓舞、欢乐风趣的唢呐花鼓舞、唱跳相融的酒礼舞、青年男女的对歌以及独具特色的打磨磨秋、滚龙秋、拔河、赛马、斗牛、斗羊、斗马、斗鸡……一幅幅不断展开和变换的风情画卷,常使观者目不暇接。

最惊心动魄的是晚间燃起火把的时刻。夜幕降临,随着一声炮响,各村各寨从四周山上燃起火把,汇成条条火流涌向海坪坝子,只见数十条火龙翻飞聚集,场上顿时篝火熊熊、烈焰冲天,烧得夜空一片通红。人们围着象征兴旺发达的火堆,踏歌欢呼、整夜狂欢,将海坪变成了沸腾着激情和欢乐的海洋。

独步中外的“矮桩”芦笙舞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芦笙舞则是芦笙文化艺术之魂。苗家芦笙舞具有不可取代的无上地位,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谈情说爱、游方交谊无处不在。凉都境内苗族支系繁多,各支系芦笙舞迥然不同,跳法各异,其中最为人乐道的当属水城小花苗支系独步中外的“矮桩”芦笙舞。

“矮桩”芦笙舞以技艺精湛、舞艺高难、意味独特著称,在苗族芦笙舞系中是以技取胜的一大流派,其轻快灵活的特点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是黔西北苗族芦笙舞的典型代表。舞蹈以特殊的蹲、转、踢、弹变化组合,主要功夫在腿和脚上,俗称“矮桩功”。

当年,有“芦笙王”之称的水城著名芦笙舞蹈家张文友就是凭着其“矮桩”芦笙舞与众不同的轻、快、准“三绝”功夫,入选国家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表演,最终抱金牌而归。外国朋友对其表演的“矮桩”芦笙舞倍加赞赏,称其为“力与美的巧妙结合”,“不可思议的民族艺术”。

继张文友之后,又先后有祝兴智、祝兴荣等“矮桩”芦笙舞表演能手被选派到美国、加拿大等国表演,使这一传统民族绝技得以继续发扬光大。2008年,以“矮庄”芦笙舞为代表的水城苗族芦笙舞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下第一大铜鼓

铜鼓是布依族的圣物,亦是水族和部分仡佬族的神器。据传铜鼓为天赐,鼓谱有春夏秋冬十二乐章,鼓声可上传天堂,下达地府,具有无穷神力。丧葬祭祀敲击,老人灵魂可随鼓声脱离地狱升天;年节庆典敲击,神灵听后可赐福人间。

各地还有将铜鼓依纹饰变化和形体大小分出公母,并有铜鼓好斗、与龙打架并将其破相留鼓的种种传说。因此,但凡凉都布依族、水族村寨,每处都有神圣的镇寨铜鼓。

但镇寨铜鼓秘不示人,要看铜鼓的最好去处是六枝陇脚月亮河布依族风情园。这里群山环抱,绿草水清,龙廊长卧,保存、展示着凉都布依族的各类民俗风物。每年“六月六”,人们都会来到这里敲响那号称天下第一的大铜鼓。大铜鼓鼓径3.6米,两边各由3面稍小铜鼓竖排拱卫组成排鼓,总高999.999厘米,寓意“九九向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由著名艺术家刘雍等设计制作。

随着大铜鼓沉雄苍远的鼓声,数十面传统铜鼓同时敲响,身着盛装的布依族姑娘们踏着鼓点,跳起传统的铜鼓舞。歌舞酣处,不时有会跳的旁观者加入,直至数十数百人,其热烈场景足以撼动人心。

持久的情感和信仰,不尽的奇异与神秘。走进凉都,还有六枝居都仡佬族吃新节中的“捋谷”、“祭田娘”,陇戛苗族祭箐节中的“扫寨”、“埋水”,水城双营祭山节中的船剑祭祀,盘县包包寨祭山节中峨冠博披的毕摩祭典,以及那肃立山间的古碑石雕,不断吟唱的古歌古调,至今还在表演着的巫傩地戏……这一切,无不传递着凉都古老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气息。

走进乌蒙大山深处的褶皱,尽情体验,用心阅读,凉都还有更多的精彩与神奇在等待着你。(作者系六盘水市志办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任玉梅)

上一篇:构筑“精神高地” 打造“五个六盘水” 下一篇:德江:奏响跨越发展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