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时间:2022-08-08 07:23:05

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摘 要 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多种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 设计 鼓励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采用了“先学后交,提升能力”的教学模式后,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掌握好知识点必须要让学生经过“相异构想”的思考,暴露学生的“潜意识”。而老师灌输性的知识点往往容易产生遗忘,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相异构想”,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所“消化”和“吸收”。以前虽然也很注意这个问题,但是上课时由于进度比较赶,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问题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就一起领着分析思路,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依赖性,一遇到他们认为难些的问题都等上课时和老师一起解决。少了对题目题意的分析,少了思考的过程,少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效果自然不是很理想。

于是这学期特别注意课上给他们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每节新课开始给于5分钟的时间独立看书去思考,去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去解决,学生自己独立能解决的老师不讲解,学生能教的让学生教,发挥“兵教兵”的作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找到解题思路,即使学生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再次思考中也做到了对题目的理解。所以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暴露学生的“潜意识”是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因此在课堂上,上新课时,仅在学生难理解的概念,抽象的知识方面进行引导,并教给思考的方法,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动手操作、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解决问题中掌握一些方法和能力。

2 问题设计要有实效

有效“提问”,应该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问答,乃至能够激发学生的“提问”。这种回应或问答式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问题要有开放性。教师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的问题和开放的问题,也称收敛型问题和发散型的问题。提出实效的问题意味着老师尽可能多的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数学开放题不仅解除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又是学生在解题中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例如:在《约数和倍数》的整理和复习中,设计一道这样的开放题: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选择1-2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一个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思考。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发现:

可以说,以上每一个答案都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在学生身上蕴含的创造潜能石无限的,正是开放题的训练,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展示自我,获胜成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提问题还需具有挑战性。其实提问过多,教学重难点难以突出。单一的提问弊大于利,有的老师一节课都是一问一答,学生不需要思索就能答出,没有挑战性,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做到“少而精短而实”所提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具有梯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一根吸管剪成三段。猜想:一根吸管剪成三段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设疑:一根吸管剪成三段头尾相连,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操作、反馈,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三角形的三种不同情况。接着提问:为什么其它两种情况围不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然后尝试:三根小棒分别是3厘米、6厘米、10厘米、其中10+6>3、10+3>6,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整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10+6>3、10+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或两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优化练习:6厘米、7厘米、8厘米;4厘米、5厘米、9厘米这两组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优化判断方法:三角形较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学生“会学、会用”数学的意识。

3 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学生会提问题,并且提的问题有价值,就是学生通过数学思考的结果。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提问,数学思考才会不断提高。课堂上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学生敢问、爱问了,但提的问题却抓不住要领、提不到点子上,这需要我们及时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笔者的做法:一是从课题联想提问。如: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后,提问:“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角是怎样的?”“角有几种?”“怎样画角?”等处质疑。

4 鼓励学生反思,进行多角度思考

参考文献

[1] 翁金国.走进“有问题”的课堂.小学时代(教师),2011(5).

[2]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最大子段和问题的教学探... 下一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香港电子学习多元策略研究